在民間習俗上,不只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需要拜拜,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或是初二、十六也都需要祭祀神明或祖先。雖然現代人生活繁忙,對這類祭祀典禮較不重視,以重要節日統一祭拜為多,但若是較傳統的家庭,除了祭拜之外,還有可能會搭配吃素、念經、佛教的禮佛儀式,至於商家則多是選擇初二與十六作為每月祭拜的時間,據說能夠保佑財運。到底為什麼初一十五與初二十六要拜拜呢?祭祀的對象又是誰?該準備哪些供品、拜拜的流程又是什麼?以下將依序解答。
初一十五、初二十六祭拜由來說法眾多
為什麼初一十五、初二十六要拜拜呢?在傳統上,每月2次的祭拜活動稱之為「做牙」,起因可能是古代戰爭時祭拜軍旗,求取「旗開得勝」,是為「牙祭」,後流傳至民間為商人所效仿,且因為初一休市,故商人會在初二、十六開市當天舉辦祭拜大典。
另一說則認為「做牙」起源於古代買賣交易。古時候會在每月初一、十五進行雙方買賣,是為「互市」,商人會在互市前後以肉類祭拜神明,祈求交易順利,也同時慰勞人員,稱為「互祭」。隨著時間流傳,「互」字逐漸訛寫成「牙」,因此「互祭」也成為了「牙祭」,並且保留了初一、十五的祭拜時間。
因此,初一十五、初二十六的起源大多和商家買賣有關,而隨著演變,現在大多以每年一度的「尾牙」作為替代,時間會落在農曆的十二月十六日左右,也就是每年最後一個做牙的日子。另外,台灣民間信仰大多在農曆正月初五開工、迎財神,但傳統上土地公也有財神的象徵,因此早期「頭牙」的日子會訂立在農曆二月初二,也就是土地公的生日。
▲現在初一十五祭拜大多於家中舉辦,不過仍有少數民眾會前往廟宇祭祀。
祭拜對象包括土地公、地基主、祖先
而因為「做牙」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時間,因此祭拜的對象也沒有一定的說法。多數認為是祭拜地基主、土地公、自家祖先,說法表示初一十五是祭拜自家的神明(也包括自家土地公),而初二十六則是以買賣場所的土地公、也就是官位較大的福德正神為主要的祭拜對象。因此,商家多數會選擇初二十六祭拜,不只是希望土地公保佑平安順利,也是希望能保佑當地的買賣,添補財運。
初一十五於自家祭拜 初二十六於廟宇祭拜
綜上所述,初一十五祭拜的是自家神明,而初二十六則祭拜營業場所的土地公。因此,如果是初一十五祭拜,則位置在自家神龕或門口前方,也可以順帶祭祀祖先,至於初二十六的拜拜場所則建議選擇地方的土地公廟,或是營業場所正門口。
▲福德正神。簡單來說,初一十五是祭拜管理自家的神,而初二十六則是祭拜管轄地區的神。(圖片來源:Suzuki1314)
供品包括水果、糖果餅乾、金紙 時間以上午為佳
初一十五祭拜自家神明和祖先,建議在中午前完成,如果當天沒有空的話,也可以選擇前一天的子時,也就是前一天的晚上23點左右祭拜。初一十五的供品包括鮮花、水果、酒或清茶3杯、零食,供品數量以單數為宜,且水果多以香蕉、鳳梨、蘋果、橘子為佳。
至於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也就是「做牙」,時間建議在上午8點後、最晚於晚上19點前祭拜完成。初二十六準備的供品可以有三果或五果、酒或清茶3杯、零食,至於雞豬魚三牲則視習慣決定為素三牲或葷三牲。
初一十五準備供品、拜拜流程:
- 祭拜自家神明與祖先
- 地點:自家神龕或是門口
- 時間:中午前完成,或是前一天晚上子時
- 供品:鮮花、水果、酒或清茶3杯、零食,數量以單數為宜
- 金紙:天公金、壽金
- 先祭拜神明,再祭拜祖先
- 若祭拜地基主,則另擺放供桌於門口或後門廚房處
初二十六準備供品、拜拜流程:
- 祭拜地區土地公
- 地點:營業場所附近之土地公廟、營業場所正門口
- 若是在門口祭拜,則擺放供桌,朝外祭拜
- 時間:上午8點後,最晚19點前。一說下午15點至17點為宜
- 供品:葷或素三牲、水果、酒或清茶3杯、零食
- 金紙:壽金
- 擺放供品後,點香祭拜,待香燒至一半後,燒化金紙
- 刈包、潤餅有「包錢」的象徵,有吉祥富貴的涵義
▲在祭祀完之後,也有習俗會將象徵著「大吉大利」的橘子擺放於神龕上,祈求持續的平安與吉利。另外,在三牲上,也可以用肉乾、火腿、魷魚等代替。
▲若有祭拜地基主,傳統上需要準備盛裝飯菜的「五味碗」,不過為求簡便,現代人多以便當或零食代替。
初一十五家庭祭拜、初二十六商場祭拜
由此可見,初一十五拜拜通常是家庭祈求家中的神明保佑,而初二十六較有「做牙」的意義,用於祭拜神明、犒賞人員,也祈求商場順利。不過,雖然傳統上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是需要祭拜的日子,但現代人生活繁忙,因此每月的2次祭拜僅留存在部分家庭或店家之中,也大多從簡辦理,不再像傳統上的那麼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