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的理論再一次推進:6600萬年前,木星把長週期的彗星提入軌道,讓彗星非常接近太陽,太陽邊緣的潮汐力量讓彗星分碎裂成約上千碎片,其中就有碎片砸向地球,造成了機率超低的「衝擊性寒冬」,最後導致恐龍在內的地球上3/4物種滅絕。
▲哈佛大學最新恐龍滅絕研究成果(影片來源:Origin of the Armageddon causing comet)
一顆巨大星體於6600萬年前撞上現在的墨西哥外海,引發釀成巨災的「衝擊性寒冬」,最後導致恐龍在內的地球上3/4物種滅絕。
兩位哈佛天文學家表示,他們已經解開長久以來關於希克蘇魯伯衝擊體(Chicxulub impactor)的本質和來源之謎。
哈佛大學天文學家西拉(Amir Siraj)和羅布(Avi Loeb)本週在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分析顯示,墨西哥希克蘇魯伯(Chicxulub)隕石坑的禍首是源自太陽系邊緣冰冷碎片區域的一顆彗星,且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也要為此彗星撞上地球負責。類似規模的彗星撞地球的頻率為每2億5000萬年到7億5000萬年。
他們的論文推翻之前認為這個物體是來自太陽系主小行星帶(Main Belt)小行星碎片的理論。
研究報告第一作者西拉(Amir Siraj)告訴法新社:「木星十分重要,因為它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扮演有點類似彈珠台的角色,「把這些到來的長週期彗星踢入軌道,讓它們非常接近太陽」。
所謂長週期彗星來自歐特雲(Oort cloud)。科學家推測歐特雲是一個巨大球形外殼,像泡泡般籠罩著太陽系,由體積至少如山岳大小的冰冷碎片組成。
長週期彗星繞行太陽所需時間約200年,由於通過時很接近太陽,也稱為掠日彗星。
因為來自外太陽系極凍地帶,彗星比小行星還要冰冷,一向以融化蒸發時會產生驚人的氣體和塵埃形成尾巴而聞名。
然而,西拉表示,太陽熱氣對彗星造成的蒸發衝擊,遠遠比不上彗星的一側面向太陽經歷的龐大潮汐力量。
「這些彗星因為經歷如此強大潮汐力量,導致它們本身大部分碎裂成約上千碎片,這些碎片的體積,個個都足以製造希克蘇魯伯等級的衝擊體。」
另一個支持這項彗星來源說的證據是,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成分是碳質球粒隕石,在位於木星和火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僅約1/10的小行星具備這種成分,而大部分的彗星卻都擁有。
證據顯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和其他類似隕石坑如南非約20億年前形成的弗里德堡隕石坑(Vredefort crater),以及100萬年前在哈薩克被撞擊出的扎馬辛隕石坑(Zhamanshin crater)都有碳質球粒隕石的成分。(譯者:劉淑琴/核稿:劉學源)
23 則回應
其實若果依照恐龍的後代,大部分進化成鳥類,或是只剩在隱蔽的湖泊/河流的恐龍未有進化,這有沒有可能並非隕石問題,而是陸地或海洋發生怎麼巨大的災難,迫使生物飛上天上,因為按道理,作為一個生物基因突變的部分,絕對不會進化成送他死的方向,那麼既然如此多恐龍選擇縮小身體,進化成鳥類,會否就是天空的環境比較安全,不過食物依舊短缺
這個老高也辦得到,人類的進化論其實也只是假說罷了!
搭配服用
所以就滅絕惹~~~
所以就滅絕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