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 年市場開始出現結合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藍牙耳機至今約一年多,在很短的時間內從僅有少數幾款,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真無線耳機廠商投入戰場,價格自四千元左右一直到萬元,癮科技這次就從中選出 10 款不同品牌、不同價位的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做一次的集體評測,自特色、配戴感、不同情境的降噪表現進行一系列的體驗與分享。
雖然不少廠商會在商品敘述提到具備降噪功能,不過要留意的是耳機所具備的降噪分為通話收音的背景降噪,以及阻隔或是減少噪音不舒適性的聽覺降噪,而聽覺降噪又可分為以隔音( Isolation )為目的的被動降噪(但本質其實是隔音),以及此次十款真無線耳機所具備的主動降噪( Noise Canceling ),雖在中文都寫成降噪,然而意義上完全不同。
▲主動降噪技術漸漸成為新款中高階真無線耳機的特色功能
被動降噪指的是透過耳塞的密合度減少聽見外面的中、高頻聲音,也就是單純的減少聽到外界的音量,但若是對於如工具機、冷氣壓縮機、引擎聲一類的低頻噪音作用就不大;至於主動降噪則是透過麥克風接收外界聲音後,針對特定的噪音(多為偏低頻噪音)發出反向的抵銷波減少噪音的不舒適感,但主動降噪不代表會減少聽到外界的音量,意味著開放式耳機設計仍可結合主動降噪技術,例如三星的 Galaxy Buds Live 、華為的 FreeBuds 3 都是半開放設計。
在市場剛推出真無線耳機時,受限當時技術、電池容量,初期光是使續航力達到消費者可接受的水準就已經相當困難,更不用說主動降噪技術需要在機構中加入更多的麥克風,以及處理降噪會產生額外的耗電,直到去年下半年,包括新一代晶片、連接技術等都更為成熟,各品牌也大舉推出各式具備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而在今年價位更一舉降到最低台幣四千左右。
▲十款不同價格、不同定位的耳機集體評測
此次體驗的十款耳機包括 Apple AirPods Pro (朋友商借,搭配 SpinFit 耳塞)、 Ausounds AU-Stream ANC (朋友商借),鐵三角 ATH-ANC300TW (原廠商借), Aviot TE-D01m (原廠商借,二月上市平價款),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原廠商借), Jabra Elite 85t (原廠商借), Nuarl N10 Pro (原廠商借),三星 Galaxy Buds Pro (原廠商借),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Sony WF-1000XM3 (個人使用品)。為了簡化使用情境,此次皆使用 Sony Xperia 5 II 連接使用。
不過或許是一口氣與太多耳機進行配對,十款耳機一起帶到戶外交叉評測時也出現連接異常的情況,但只要重新開機就恢復正常。
一、十款耳機基本介紹
1、 Apple AirPods Pro (建議售價 7,990 元):
▲蘋果 AirPods Pro 仍是市場聲量最高的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
蘋果 AirPods Pro 雖然不是第一款具備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由於品牌用戶廣泛,加上軟硬體整合,是帶動整個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市場活絡的關鍵;不同於蘋果的 AirPods 的半開放式設計, AirPods Pro 採用封閉式耳塞設計,採用觸控操作介面,具備趨近感測器,雖然耳塞設計與市場上其它產品皆不相容,但拜龐大的生態圈,已有不少周邊品牌推出相容耳塞,如此次搭配的 SpinFit CP1025 即是之一。
雖然 AirPods Pro 主要是為了 iOS 生態圈設計的產品,不過仍可搭配 Android 設備使用,只是會欠缺進階設定與軟體更新,不過由於這對 AirPods Pro 的主人原本就是搭配 iPhone 使用,軟體已是最新版本;而 AirPods Pro 的基本功能也是許多競品致敬的對象,例如帶柄的設計,按壓充電盒按鈕就可快速進入配對模式,以及充電盒支援無線充電等。
3、 Ausounds AU-Stream ANC (線上通路 4,680 元 )
▲ Ausound 是較初期的平價主動降噪耳機
Ausounds 是一家創立於美國的新興品牌,強調由業界資深人士組成,並攜手葛萊美製作人調音,而 Ausounds AU-Stream ANC 則是隸屬品牌旗下的中價位真無線降噪耳機,外觀設計採用帶柄的入耳式設計,由於採用 13mm 多層複合材質鍍鈦動圈單體,體積相較之下是略大的設計,由於定位在入門級,僅由雙麥克風提供環境降噪功能,另一對麥克風則專用於通話降噪,本身具備 IPX5 防水。
Ausounds AU-Stream ANC 本身並未提供軟體 app 功能,所有的操作皆由耳機的觸控板進行,故也沒有 EQ 調整、環境音層級或是降噪模式切換,但本身仍具備單、雙耳無縫切換的功能,當其中一隻耳機收納於充電盒可自動切換到單耳模式,單次最大續航力約 5 小時,充電盒可提供額外 4 次電力;另外,充電盒除了有線充電外,亦支援 Qi 無線充電。
3、鐵三角 ATH-ANC300TW (建議售價 7,000 元,優惠價 4,980 元)
▲ ATH-AN300TW 為去年中旬推出的中價位款式
鐵三角 ATH-ANC300TW 是鐵三角在 2020 年第四季推出的品牌首款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標榜採用類鑽碳塗層的 5.8mm 動圈單體,並使用高通晶片平台,可支援 aptX 協定,收音標榜使用一具內側反饋麥克風搭配一具外側的前饋式麥克風,整體的體積偏大,操作方式則是使用框體上方的實體按鍵;除了三種尺寸的矽膠耳塞,還提供一組發泡材質的 M 號耳塞。
充電盒設計採用上蓋類橡膠、底下為亮粉漆面處理,充電盒為 USB Type-C 介面,不具備無線充電機能,續航力官方數據給初關閉降噪下最長 4.5 小時,以其體積算是偏短的續航表現,充電盒具備額外三次電力;鐵三角提供 ATH Connect 的 app ,可設定左右鍵對應的功能、音訊編碼、三種降噪模式,不過不包括個人化音訊設定,僅能以預設調音聆聽。
4、 AVIOT TE-D01m (建議售價 4,200 元,台灣 2 月初上市)
▲ TE-D01m 是台灣首款採用高通 QCC3040 新世代晶片的耳機
AVIOT TE-D01m 是 AVIOT 第一款具備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藍牙耳機,除了採用高通最新世代的主流級藍牙真無線晶片 QCC3040 以外,也特別其框體設計特別針對東方人耳型,相對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競品對偏小的耳型容易配戴,縱使具備主動降噪功能,整體尺寸仍予相當受年輕族群喜愛的 TE-D01g 近似,僅有外殼體略為突出,或許是考慮體積或是價位,並未具備趨近感測,此外預設左耳長按切換通透模式、右耳長按為起動降噪。
由於採用高通的新一代藍牙晶片,除了具備晶片提供的主動降噪機能以外,也支援全新編碼技術 aptX Adaptive ,在同樣支援此技術的手機使用,能夠依照環境以及使用的內容特質自動調整編碼率,藉此因應高音質、低延遲或減少數據流量求穩定,也由於為新世代晶片,關閉主動降噪之下最長可達 10 小時續航力,充電盒約可提供近 5 次電力。 App 部分提供通透模式的音量降低百分比、按鍵基本配置、自訂等化器等功能,不過目前 app 僅有日文版本。
5、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官網售價 9,500 元)
▲ Bose QC EarBuds 主打繼承 Bose 700 的進階降噪技術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原本在 2019 年末公布,以 Bose EarBuds 700 於 2020 年初上市,最終於去年中下旬改為現在的名稱,主打將用於旗艦耳機 Bose Headphone 700 的降噪技術應用於真無線耳機,具備共 6 麥克風收音,也是此次評測的耳機當中體型偏大的一款,不過透過 Bose 專利的 StayHear Max 耳翼一體式耳塞,能夠穩定戴於耳上,也具備趨近感測器,除了兩邊取下自動暫停音樂以外,使用單邊耳機則會自動啟動通透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兩邊都具備麥克風,但右耳特別針對收音加入強化麥克風陣列。
雖然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並非運動耳機,不過仍具備防汗水機能,防水層級為 IPX4 ,單次的續航力約為 6 小時,充電盒可額外提供兩次電力,充電盒支援 Qi 無線充電;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可透過 BOSE MUSIC app 調整降噪相關功能,其降噪功能是全時開啟,可切換 10 階段環境透明度,完全關閉為降噪模式,並能預設三段預設強度的循環,不過當前並未開放自訂等化器功能,但在日前的更新加入可滑動耳機側板調整音量的設計。
6、 Jabra Elite 85t (建議售價 7,890 元)
▲ Jabra Elite 85t 主打獨立降噪晶片
雖然 Jabra 將上一代的 Elite 75t 透過軟體升級加入主動降噪功能,不過今年推出的 Jabra Elite 85t 則是更為進階的主動降噪耳機,除了具備雙邊內外共 6 組的收音麥克風以外(僅其中四組為降噪用),還採用獨立主動降噪晶片而非使用藍牙晶片提供的降噪功能;外型設計延續 Jabra Elite 系列的人體工學機構,不過畢竟增加更多元件,並採用 12mm 單體,厚度仍比起 Elite 75t 厚一些。
Elite 85t 自外型看屬於耳塞式真無線耳機,不過 Jabra 卻強調 Elite 85t 是一款半開放式,推測應該是為了符合歐美消費者偏好能夠稍微聽到外界聲音的考量;電池續航力部分可在關閉降噪達 7.5 小時,開啟降噪為 5.5 小時,充電盒可額外提供約 4 次,算是相當實用的續航表現;而相較 Elite 75t 系列提供一般充電盒與支援 Qi 兩種版本, Elite 85t 標配即是支援無線充電的充電盒。
7、 Nuarl N10 Pro (回饋定價 4,990 元)
▲ N10 Pro 主打採用 QCC5124 高階真無線晶片
Nuarl N10 Pro 是 Nuarl 首款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搭載高通高階真無線平台 QCC5124 ,主打兼具音質與強大的降噪功能,定位為 Nuarl 全新的旗艦真無線耳機,延續品牌旗艦必備的 HDSS 技術與 NUARL DRIVER [ N10 ] V3 單體,強調結合物理調音、 DSP 、等化器等方式,提供出色的聲音表現,不過體積也為 Nuarl 歷來之冠,也是此次集評當中偏大的設計。
為了避免偏大的尺寸的不穩定性,配件內提供耳翼配件增加額外的支撐性,此外提供 Block Ear+ 抗菌矽膠、 Magic Ear+ for TWE 抗菌海綿兩類共七對耳塞,具備關閉降噪最長 7 小時、開啟降噪 5 小時的續航力,充電合約額外提供 4 次電力;同時透過 N10 CONNECT app 能進行豐富的設定,包括防丟失、自定義等化器,較特別的是可調整設備的最小、最大音量限制,強調可藉以降低聽力受損。
8、 三星 Galaxy Buds Pro (建議售價 6,990 元)
▲ Galaxy Buds Pro 是三星第二款主動降噪耳機
三星 Galaxy Buds Pro 是三星第二款具備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不過相較去年推出的 Galaxy Buds Live 的半開放機構, Galaxy Buds Pro 則是傳統的耳塞設計,且在小巧的體積容納單邊 3 麥克風配置,提供更全面的降噪取樣收音能力,同時配有 11mm+6.5mm 同軸雙單體配置,強調在音質也是歷代 Galaxy Buds 之冠。另外支援偵測使用者說話自動切換到通透模式的機能。
Galaxy Buds Pro 雖然不支援 aptX ,但可支援三星 Galaxy 手機的專屬高音質編碼以及目前還為實驗版的低延遲音訊功能,還可在特定機型啟動頭部定位聆聽空間音訊,可說是為三星手機使用者提供的配套,但搭配其它 Android 手機扣除三星音訊編碼、空間定位外並未刪減太多功能,同時對三星使用者亦可透過燈入三星帳號在設備快速進行切換; app 功能相當豐富,可設置 3 段降噪與 4 段環境音,雖然具備等化器功能,不過僅能從預設值切換,無法進行進一步的全客製等化器調整,關閉降噪提供 8 小時音樂播放、啟用後為 5 小時,充電盒可額外提供約 3 次電力,也延續系列支援有線充電與 Qi 充電的特色。
9、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建議售價 9,900 元)
▲ Sennheiser 在 MOMENTUM TWS 2 加入主動降噪作為附加價值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是承襲在專業音樂玩家大受好評的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的升級版本,搭載 7mm 動圈單體與具備趨近感測功能,承襲人體工學角度設計與不織布包覆的充電盒設計,相較前一代除了使用升級版的藍牙 5.1 晶片外,也加入主動降噪功能提高附加價值。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可藉由 Sennheiser Smart Control app 進行豐富的細部設定,例如面板的自定義觸控、 EQ 調整,在最新一版的韌體更新更強調開放以 Sennheiser 指標性的經典調音為範本的定義檔,比較特別的是藉由多個設備登入 app ,可迅速切換耳機與音訊設備的連接;而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可提供最長單次 7 小時續航力,充電盒提供額外三次電力。
10、 Sony WF-1000XM3 (當前官方售價 5,990 元)
▲ WF-1000XM3 雖然推出時間較久,但透過軟體持續更新持續提供新功能
Sony 的 WF-1000XM3 在大品牌是相當早就上市的進階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雖然 Sony 在此之前已有一款使用藍牙晶片降噪方案的 WF-1000X ,不過 WF-1000XM3 不僅採用 Sony 客製化的藍牙真無線晶片,亦將 Sony 獨家的降噪與放大技術晶片 QN1 重新針對真無線耳機改為 QN1e ,雖僅提供 AAC 格式,但卻可將音訊自動升頻與處理,是少數非仰賴藍牙晶片降噪技術的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雖然上市初期系統穩定較差,不過隨著持續韌體與軟體更新,當前的機能可說是數一數二豐富的。
WF-1000XM3 搭配 Sony Headphone Connect app 具備豐富的機能,除了基本的音質調整、控制鍵設定與環境音強度調整,還包括根據手機 GPS 定位切換個人化設定,最新的韌體版本也開放同時啟動 DSEE HX 音質還原技術與 EQ 設定;此外, Sony 也將耳罩耳機的快速注意模式移植到 WF-1000XM3 ,不須循環切換降噪模式,只要長按觸控版即可迅速啟動快速注意模式與他人交談;不過與其偏大的體積相較下,畢竟是推出一段時間的產品,續航力表現就比較可惜。
二、配戴人體工學體驗:
此次納入評測的十款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設計形式相當多元,有憑藉小體積僅透過耳塞搭配耳機內框體配戴的,也有具備耳機桿透過配重與耳塞穩定配戴的,或是尺寸較為突出、透過耳翼設計,每一款耳機的耳塞設計也有所不同。以下以配戴的體驗簡單的分成幾大類進行介紹,並簡單提及這些耳機配戴後的特性。
1、帶有桿狀設計
▲ AirPods Pro 可說是帶桿狀設計的代表
▲ Ausound AU-Steeam ANC 體型偏大
AirPods Pro 與 Ausounds AU-Stream ANC 是此次評測當中兩款具備桿狀設計的耳機,不過兩者的尺寸有不小的落差,雖然兩款耳機藉由桿狀設計扣在耳廓的凹槽能強化配戴穩定,但 Ausounds AU-Stream ANC 的接觸感比較明顯,其次是耳機框體尺寸也大了一號,就貼合性而言 AirPods Pro 仍較有優勢。
2、貼耳設計
▲ TE-D01m 僅比 TE-D01g 略厚
▲ Elite 85t 比起 Elite 75t 略厚
▲ Galaxy Buds Pro 雖採雙單體配置與多麥克風,但體積仍相當小巧
▲ MOMENTUM TWS 2 略為突出不過仍稱得上貼耳
屬於外框體突出程度較小的貼耳設計的機型包括 AVIOT TE-D01m 、 Jabra Elite 85t 、 三星 Galaxy Buds Pro 、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等四款,其中以 AVIOT TE-D01m 、 Galaxy Buds Pro 體機較為小巧,能夠與耳朵較為平貼,至於 Jabra Elite 85t 以及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略為凸出些許,但四款耳機皆在輕度運動不易脫落,然而對耳型較小的消費者,體積較小的 AVIOT TE-D01m 、 Galaxy Buds Pro 搭配小尺寸耳塞的配代感又更為友善。
3、較凸出耳廓的大型耳機
▲ ATH-ANC300TW 不重但框體偏大
▲ Bose QC Earbuds 主機直接裸露在耳外
▲ N10 Pro 相較過往 Nuarl 產品尺寸大了許多
▲ WF-1000XM3 也是比較突出的設計
畢竟主動降噪技術涉及比一般真無線耳機更複雜的機構,部分耳機礙於麥克風、電池、聲學機構會採用較大型的框體,但對於耳型較小的消費者就比較不友善;此次包括鐵三角 ATH-ANC300TW 、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 Nuarl N10 Pro 與 Sony WF-1000XM3 作為代表,而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 Nuarl N10 Pro 採用耳翼輔助配戴穩定性較佳, ATH-ANC300TW 雖然凸出但重量較輕,配戴穩定感也不成問題,至於 Sony WF-1000XM3 搭配加長矽膠耳塞會比起發泡式耳塞穩定,不過在如跑步過馬路會有較明顯的晃動。
三、機能性
此次評測的機種當中,除了 AirPods Pro 與 Ausounds AU-Stream ANC 未有 app 外,其它 8 款耳機皆有搭配的手機端 app ,由於產品定位的關係,各家提供的功能也不盡相同,但顯見中高單價真無線耳機提供 app 進行一定程度的個人化設定已經是趨勢。
1、 Apple AirPods Pro
▲ AirPods Pro 搭配 Android 僅能使用耳機上的預設功能
Apple AirPods Pro 的功能相較其它提供 app 的產品單純許多,尤其蘋果並不考慮與其它系統生態圈的搭配,故在 Android 使用僅能以預設功能操作,而 AirPods Pro 與原本 AirPods 的設計不同,是透過耳機桿內側的力度感應器進行操作,主要提供音樂播放控制與長按切換降噪與通透模式的功能,除了透過趨近感測可在下耳機自動暫停音樂播放外,取下一耳會自動切換為通透模式。
2、 Ausounds Ausounds AU-Stream ANC
▲ AU-Stream ANC 僅有預設功能
未提供 app 的 Ausounds AU-Stream ANC 的功能全部仰賴耳機側面的觸控板,提供常見的音樂播放控制功能,採用左、右耳對稱功能,故不會出現配戴單耳時缺乏特定功能的情況,此外雖是上市有一段時間的產品,不過也具備無縫單、雙耳模式切換,只要收起任一邊耳機即可自動切換到單耳模式,或是從單耳使用再取出另一耳即可變為雙耳模式。
3、鐵三角 ATH-ANC300TW
▲ ATH-ANC300TW 的韌體更新方式較其它競品複雜許多
ATH-ANC300TW 可透過鐵三角的 Connect app 進行設定,可在 app 內選擇三種不同的降噪模式,以及切換通透模式的聲音佔比,不過並未提供個人化 EQ 功能,不過切換降噪模式與調整通透模式的強度時,耳機會出現明顯的停頓,相較其它可設定層級與切換模式的競品反應較慢。
4、 AVIOT TE-D01m
▲ TE-D01m 當前軟體介面僅提供日文,據稱三月後會提供多國語言
AVIOT TE-D01m 雖是屬於平價款,比起較高階的款式缺少趨近偵測功能,但拜使用新世代藍牙真無線晶片,能夠提供比起以往同價位耳機更豐富的軟體功能,雖沒有降噪與通透模式的強度可設定,但可透過 app 提供全客製化個人化 EQ 調整,以及更改通透模式時音量減少的比例,比起部分僅能提供預設 EQ 的耳機更容易調整自己喜愛的音樂表現方式。
5、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 BOSE QC Earbuds 降噪功能強大,不過卻不能調整 EQ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屬於此次評測耳機當中的較高單價的,諸如趨近感測、通透模式的環境音強度等皆可進行設定,新版本的韌體更新也添加可滑動觸控版調整音量的功能,不過卻意外的不能調整 EQ ,就連提供幾個預設的調音方式也沒有,僅能以預設調音聆聽,但在通透模式設計延續 Headphone 700 豐富的透明度設計,能夠自完全降噪到與環境聲音融合。
6、 Jabra Elite 85t
▲ Elite 85t 軟體功能相當豐富
Jabra Elite 85t 是此次評側的耳機當中少數採用物理按鍵而非觸控按鍵的機種,但配置在側面的實體按鍵按壓時會略有不適感,冠上 Advanced ANC 頭銜的 Elite 85t 的軟體機能相當豐富,藉由 Jabra Sound+ ,提供多元的 EQ 全客製化調整、按鍵功能設定,並具備五段強度的環境音與五段的通透模式供調整,可儲存個人化設定組合,並可透過 My Sound 功能進行簡單的聽覺鑑定後產生推薦的個人化音訊,較特殊的是可以開啟粉紅噪音,在不想要有音樂時可以開啟粉紅噪音減少僅開啟主動降噪的不舒適感,另外耳機本體配有趨近感測,取下單邊耳機即自動暫停音樂。
7、 Nuarl N10 Pro
▲ N10 Pro 的降噪調整並非以強度為選項而是以對音質的影響
Nuarl N10 Pro 雖在尺寸屬於較大尺寸,不過卻也是少數單邊配有兩個實體按鍵的產品,同時亦為 Nuarl 第一款提供 app 的產品,主因仍在於 N10 Pro 所搭載的 QCC5124 能提供豐富的自定義功能;不過 N10 Pro 的 app 功能較為特殊,降噪並非選擇強調而是以降噪所影響的音質為基準,另外 EQ 則是提供標準、柔和與平直三種,按鍵設定僅提供下方的按鍵功能組合,後方鍵預設為降噪與環境模式的切換功能,耳機本身不包括趨近感測機能;值得注意的是 N10 Pro 每次重新開機會以電量較高的一邊為主機,使兩邊耗電速度盡可能平均。
8、三星 Galaxy Buds Pro
▲ Galaxy Buds Pro 部分功能僅能搭配三星高階機種才能啟用
Galaxy Buds Pro 的 app 設計安裝算是相對複雜的,三星為了推廣生態鏈,只要隸屬穿戴物聯網產品皆須 Galaxy Wearable app 作為前導,再行安裝產品的擴充套件;軟體功能相當豐富,提供兩階段主動降噪等級與四段環境音模式,雖提供個人化 EQ ,但或許是為了強調由 AKG 調音,僅提供數個預先調音的模式供選擇,另可透過拾音器偵測使用者說話後降低音樂音量,而部分功能如低延遲模式、頭部定位模式則需搭配三星手機才能使用。
9、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 MOMENTUM TWS 2 的軟體有那麼點一貫難懂的德國人邏輯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雖屬新一代旗艦真無線耳機,不過設計上仍相對保守,單耳模式僅支援使用右耳,左耳不具通話功能,不過可最多與 8 個藍牙設備配對,並透過 Sennheiser Smart Control 軟體在多個設備進行連接的切換,同時通話中可開啟"側音模式"便於在通話時確認當前自己的說話音量,避免音封閉耳機不自覺提高音量;而 Sennheiser Smart Control 可提供個人化 EQ 、按鍵功能配置,降噪無強度之分。
10 、 Sony WF-1000XM3
▲ WF-1000XM3 可藉由定位切換配置設定是相當有趣的功能
Sony 的 WF-1000XM3 具備與耳罩耳機相同的快速注意模式,僅需長壓左耳觸控板即可迅速切換至通透模式,與其它競品需透過降噪模式切換的循環方式來的快速,也避免與音偵測誤判的情況; Sony 的 app 則再多次更新後擁有豐富的軟體功能,包括基本的環境音模式強度, EQ 外,還有 DSEE 音質還原技術,以及獨特的彈性音效控制,彈性音效控制能夠透過機器學習或是手動註冊方式,依照 GPS 定位切換預設定的降噪、 EQ 等組合。
四、音色特質
雖說若考慮到購買降噪耳機的消費者暴露在高度噪音下對於音質的要求會下降,但音質呈現方式仍是消費者挑選耳機的重要項目之一,以下就以筆者個人在未使用 EQ 調整功能,對這十款耳機的預設音色特質做簡單的介紹,希望能作為參考。
1、 Apple AirPods Pro
▲ AirPods 細節不算好但卻有高階音響的形體感
嚴格來說 AirPods Pro 的試聽可能會有些失準,因為搭配的是非原廠的 SpinFit CP1025 耳塞,不過在此組合下的聲音呈現是活潑、清晰但偏向乾冷,整體音場較為開闊寬鬆,似乎是想營造鑑賞型音響的大氣聽感,可惜本身的細節資訊較差,筆者認為是具鑑賞型形體感但細緻度不足的調音。
2、 Ausounds AU-Stream ANC
▲ AU-Stream ANC 調音相當討喜
Ausounds AU-Stream ANC 是此次評側當中價位最低的款式,不過或許是採用大型化動圈單體,具有豐沛的氣勢,雖然音色較為扁平,但出乎意料的聲音細節不至於太過模糊,音場雖較為開闊但人聲位置仍不致於退至與背景相同平面,考慮到價位與品牌知名度整體表現不算太差,只是也不到越級打怪的等級。
3、鐵三角 ATH-ANC300TW
▲ ANC300TW 調音較厚重
在 2020 年上半年推出的 ATH-ANC300TW 是目前鐵三角第一款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雖然官方並未特地將它列在任何一個調音系列,不過筆者認為其表現並非傳統的鐵三角女毒導向,是偏向低頻表現感的 SOLID BASS ,整體低頻量感偏多而豐沛,然而人聲的細膩度較弱,會是一款調音口味較重的產品。
4、 AVIOT TE-D01m
▲ TE-D01m 維持 AVIOT 一貫的日系調音風格
AVIOT TE-D01m 是此次評側的耳機當中的平價款,承襲 AVIOT 的日系調音音色,整體表現承襲 AVIOT 一貫偏向 V 型的日本流行樂調音,呈現低頻的強度與高頻延伸感,中頻較為凹陷但不會導致人聲過平,包括人聲在內的整體音場靠前,聲音活潑而速度感佳,適合聆聽快節奏樂曲,但對大編制演奏曲則有些放不開。
5、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 QC Earbuds 回歸 Bose 傳統美系豪邁的調音
不同於 Bose 700 耳罩式耳機調音開始朝向中性發展,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的調音仍保有類似家庭劇院的傳統 Bose 低頻澎湃感,對筆者而言是低頻量感偏多的風格,不過扣除低頻表現,整體的音色卻反而輕鬆寬裕,且也未因為低頻量感較多導致細節耗損,其整體風格在歐某有相當不錯的評價,不過與聽習慣亞洲流行樂的消費者的 V 型調音不同。
6、 Jabra Elite 85t
▲ Elite 85t 的基本音色較晦暗
Jabra Elie 85t 是 Jabra 在 2020 年末推出的新一代主動降噪耳機,相較 Elte 75t 系列使用更大口徑的單體,基礎音色偏向厚沉飽滿,聲音的包圍感相當強烈,但人聲與背景的分離較差,人聲會融入背景樂當中,會令人想到典型歐系耳機的晦暗的調音風格,同時空間感算是相當通透,或許與其採用半開放式設計有關。
7、 Nuarl N10 Pro
▲ N10 Pro 三頻均衡且著重音質
Nuarl N10 Pro 是作為原本 Nuarl 旗艦耳機 N6 Pro 的進階版本,採用新一代 10mm 動圈單體,音色風格也相當近似 N6 Pro 的音響型平衡調音而非典型日系 V 型調音,聲線風格剛毅清晰,在中高頻的延伸感相當好,低頻不算多,單純以調音的平衡度,應該是此次 10 款耳機當中相當自然均衡的,不過對偏好刺激感的音樂愛好者可能少了些個性。
8、三星 Galaxy Buds Pro
▲ Galaxy Buds Pro 的低頻較過往產品來的多
三星 Galaxy Buds Pro 是當前三星真無線耳機的旗艦款,價位也達到中高層級,藉由搭載 11mm 與 6.5mm 同軸雙動圈單體,整體音色較 Galaxy Buds+ 來的鮮明,也不會在開啟低頻強化後產生破音,中頻飽滿而高頻也有相當的延伸感,但低頻雖然不算過多,不過對筆者而言有點過沉,是口味偏重的劉型調音。
9、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 MOMENTUM TWS 2 的音質表現應為十款耳機當中最接近發燒等級的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在前一代的音質就廣受音樂愛好者好評,此次除了強調延續 Sennheiser 的傳統調音風格以外,更在最新的韌體加入主打以 Sennheiser 頂級耳機調音為藍本的高階音效調音,進一步使聲音聽感更細緻,呈現猶如 Sennheiser 旗下 HD800 的音響級風格,單純就調音而論,是 10 款耳機聽感最近似高階鑑賞級耳機的。
10 、 Sony WF-1000XM3
▲ WF-1000XM3 調音酷似 MDR-1A 系列
由於筆者與 Sony WF-1000XM3 相處的時間較久,也很清楚這款耳機至少需要聆聽約 1 周左右才會呈現標準的音色,在此之前會比較平淡,其基礎調音很明顯是參考 MDR-1 系列的 Sony 標準風格,呈現低頻略多、中頻稍微凹陷但保有高頻延伸感的明亮風格,受惠 QN1e 的獨立解碼與放大,細節在此次測試的機種名列前茅,不過風格並非強調音響性而是音樂性。
五、實戰降噪表現
既然是以主動降噪耳機做為此次總評的品項,除了聲音表現以外,降噪的性能自然也是比較的重要項目之一,不過畢竟此次比較的產品價格有高有低,有些的重點聚焦在降噪,有些則是以音質或是附價值為重,這次就透過辦公室環境、捷運與街上三種情境進行實地測試,除了環境降噪本身以外,筆者也會另外針對抗風切提出個人的體驗與看法。
單純以降噪表現區分,筆者認為 AirPods Pro 、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 、 Jabra Elite 85t、 三星 Galaxy Buds Pro 、 WF-1000XM3 屬於為全方位表現都不錯的款式,而 Ausounds AU-Stream ANC 、鐵三角 ATH-ANC300TW 、 AVIOT TE-D01m 、 Nuarl N10 Pro 、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則是在特定情境表現較好或是屬於生活降噪等級。
1、 Apple AirPods Pro
▲雖沒有 App 可用,但全自動降噪表現出色
Apple AirPods Pro 在此次評側的耳機當中降噪的表現可稱得上是可圈可點的,透過自動化智慧降噪,可感受 AirPods Pro 在三種情境皆可切換合宜的降噪模式,不會在安靜的辦公室環境也維持過強的降噪,不過值得注意的雖然 AirPods Pro 在輕微風量的抗風切表現優秀,但或許是收音麥克風動態或是其演算邏輯並未針對抗風切進行最佳化,當風量偏大時會有顯著的風切聲,筆者認為其抗風切表現主要仰賴外型設計而非演算法,故風量到一定程度後效果就會下降。
2、 Ausounds AU-Stream ANC
▲表現較為一般,重度噪音與風切的處理能力並非強項
AU-Stream ANC 屬於比較基本的主動降噪耳機,在辦公室環境的表現還算不錯,然而捷運上的噪音消除效果就明顯較差,而開啟降噪後的抗風切反而比起未開啟更糟糕,筆者推測應該是演算法不具風切噪音處理能力,而開孔處又容易產生迴流導致風切增大,才會造成開啟降噪反而風切變大的情況。
3、鐵三角 ATH-ANC300TW
▲屬生活級降噪表現
鐵三角 ATH-ANC300TW 的降噪等級算是日常生活級表現,對於辦公室環境的處理出色,但捷運的噪音處理一般,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框體較大,但其降噪處理仍能有效抑制風噪,唯獨處理後的風切噪音偏尖銳,與人耳自然聽見的偏沉風切噪音不太相同。
4、 AVIOT TE-D01m
▲其降噪較適合在重度噪音環境開啟
AVIOT TE-D01m 雖是此次的入門級產品,不過筆者認為它的降噪概念偏向一般噪音透過隔音解決、重度噪音才需使用主動降噪的理念,若在一般辦公室環境起動降噪,若音樂偏小反而會出現明顯的降噪音壓,但在捷運內的噪音處理卻又比一般生活級降噪耳機來的出色,筆者個人認為 AVIOT TE-D01m 的主動降噪反而僅適合在重度噪音環境使用,至於風切處理拜小型框體設計於先天物理就減少許多風切噪音,處理後為較低沉的聲音。
5、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不須花腦的全方位降噪表現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的降噪表現在此次評側的耳機可說是數一數二的,其降噪為全自動環境感測處理,在辦公室、大眾運輸與街上的噪音抑制表現都相當出色,噪音處理能力可說不遜於耳罩耳機 Bose 700 ,唯獨風切處理相當微妙,可感受到 Bose 的演算法應該是有針對風切進行處理,多數情況的風切會呈現類似用手揉捏玻璃紙的聲音,但或許受偏大的框體的先天限制,在特定的角度迎風會出現顯著的風噪。
6、 Jabra Elite 85t
▲選對模式降噪表現就不錯
Jabra Elite 85t 在此次的產品是屬於進階的降噪處理表現,不過畢竟提供多段降噪可供切換而非全自動切換,故使用者需判斷環境狀況手動切換降噪設定,這點是比 AirPods Pro 、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與 Sony WF-1000XM3 來的麻煩的地方,不過較為可惜的是相較其它高階產品, Elite 85t 的抗風切處理相對一般,可能與其半開放配戴容易產生額外的風切迴流有關。
7、 Nuarl N10 Pro
▲音質表現較降噪印象深刻
Nuarl N10 Pro 直接表明使用高通高階真無線藍牙平台 QCC5124 ,具備雙數位主動降噪 ,單純以技術規格屬於進階款主動降噪耳機,軟體當中的降噪設定項並非降噪強度,而是以降噪對音質的影響,不過確實開啟降噪優先時能夠在捷運環境有更好的噪音消除效果,在此系列的重度低頻噪音處理屬於能力較佳的,值得注意的是切換降噪層級不會中斷音樂播放,處在戶外環境時,對於風切的處理效果屬於較刮耳而非低頻方式呈現。
8、三星 Galaxy Buds Pro
▲降噪表現出色
Galaxy Buds Pro 的降噪效果也是屬於比較進階的一款產品,對室內、大眾運輸與戶外的噪音處理相當出色,不過降噪強度仍須手動切換,在室內環境建議切換至低強度避免額外音壓,三星特別強調的抗風噪表現也相當出色,貼耳的殼體設計與麥克風收音孔結構功不可沒。
9、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出色的音質背後,降噪只能算是附加價值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雖是此次評比當中的高單價款式,但相較出色的音質表現,降噪能力就只有中階的水準,屬於在辦公室環境表現佳,但在大眾運輸、戶外環境的低頻噪音處理較一般的等級,若從價位來看,降噪只能算是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的附加價值而非重點。
10 、 Sony WF-1000XM3
▲降噪表現不惡,唯抗風切需手動切換到環境音模式的抗風噪設定
Sony WF-1000XM3 雖是比較早推出的產品,不過自耳罩耳機 WH-1000XM3 技術轉移的降噪晶片 QN1e 確實有出色的降噪能力,是此次集體評側當中表現相當出色的一款,同時借由自動化偵測技術能夠即時處理不同環境的噪音,雖在開啟降噪模式時的抗風切表現不盡理想,不過環境音模式當中有專屬的抗風切模式,開啟後能將風切噪音盡可能降低,但對使用者而言就是要將環境音模式預設為抗風切,若需要通透模式則須開啟 app 手動調整。
六、小結
這次十款共同進行評測的真無線耳機皆有其獨特特質,有些是旨在提供平價、適合日常的降噪體驗,有些則是訴求音質、降噪為附加價值,又有些則是把重心放在降噪表現,或有些是強調降噪與音質的均衡點。
1、平價實用級降噪:
Ausounds AU-Stream ANC 、鐵三角 ATH-ANC300TW 、 AVIOT TE-D01m ;這幾款耳機的降噪表現主要以解決日常環境噪音為主,對重度噪音的處理能力較一般,而音質則具水準表現,對初次購買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的玩家入手門檻較低,但若以較重度的商務旅行需求則略顯不足。
2、音質表現比降噪能力優異:
Nuarl N10 Pro 、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這兩款產品的音質以其價位皆相當出色,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更承襲高階發燒耳機的風範, N10 Pro 則在調音也趨近音響的高級感,但相對於音質,降噪表現就略顯一般,然而對重視音質高於降噪表現的族群確實物有所值。
3、平均表現出色:
Apple AirPods Pro 、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 三星 Galaxy Buds Pro 、 Sony WF-1000XM3 ;這幾款產品在其價格的聲音與降噪表現相對平均,不會有顧此失彼的情況,同時在高度噪音環境的處理表現也更理想,不過單價也較高,屬於偏向商務使用者的層級。
▲十款耳機各有特色,依個人需求抉擇著重降噪、著重音質或追求兩者平衡
連帶一提的是, Apple AirPods Pro 雖在 Android 功能較為陽春、也無法進行韌體升級,不過包括連接的穩定性、降噪體驗等皆仍舊出色;至於 Nuarl N10 Pro 、 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 2 搭配 Xperia 手機的穩定性似乎較差,但改用 Galaxy Note 20 、 iPad 連接就相對穩定許多,或許 Sony 手機的用戶在考慮這兩款產品前建議先到店家試用;此外,鐵三角真無線耳機的韌體升級比起其它品牌麻煩,需要依照 app 的指示將耳機進入工程模式後才能更新,其它耳機僅需取出或是透過耳機充電盒即可進行韌體更新,而透過充電盒更新的 Jabra 在此次評比當中的韌體更新算是相當慢的。
現在具備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仍處於茁壯期,隨著市場關注度提高,晶片商的解決方案增加,接下來將會有更多產品出現,但筆者粗略會將接下來的產品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基本的四麥克風配置的基礎降噪,其次是六麥克風的基礎降噪,最後是透過專屬降噪晶片強化性能或獨特性的旗艦款,但高單價耳機不見得就會使用進階解決方案,仍看耳機的重點是在音質或是降噪性能。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