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智慧型手機已相當普及,相信大多數使用者都很熟悉「下拉更新」的操作手勢。「下拉更新(Pull to refresh)」又稱為下拉刷新、拉刷新等等,是由美國軟體開發人員Loren Brichter創立,後來大幅影響了現代人的智慧型手機使用習慣,如今此技術可以在包括Android、iOS手機上看見。目前「下拉更新」的技術專利由Twitter持有,不過Twitter也聲明此專利只會出於保護的目的使用,並不會用來發起訴訟。
Loren Brichter與Tweetie、Twitter
下拉更新的發明者Loren Brichter出生於1984年,他曾經在蘋果公司工作,負責iPhone的圖型硬體與軟體之間的通訊。後來Loren Brichter離開蘋果,創立了自己的公司「atebits」,atebits主要進行iPhone和Mac相關的應用程式開發,而使用了下拉更新技術的「Tweetie」就是Loren Brichter所開發的第二個應用程式。
Tweetie是社交平台Twitter的其中一個用戶端,它支援的裝置包括支援Mac OS X的電腦、iPhone以及iPod Touch,並且曾經成為市佔率最高的Twitter應用程式。在2010年,Twitter正式宣布收購atebits,因此Tweetie和其使用的下拉更新技術也就因此歸於Twitter所有。
▲Tweetie。例如Google收購Android系統,將現有的服務直接收購的情況並不少見。Twitter在收購了Tweetie之後,將之重新命名為「Twitter for iPhone」,後續也收購了用於iPad、Mac的Tweetie其他版本。Tweetie原先售價為2.99美元,在被收入官方後改為免費下載。(圖片來源:atebits)
以手勢取代更新按鈕、並且加入視覺回饋
早期在瀏覽網頁時,如果想要獲取最新的資訊,必須要跳出網頁再重新進入。而當社交平台等服務興起,使用者想要獲得更多的新內容,「更新」按鍵讓使用者可以直接獲得最新的訊息,不需要反覆開關頁面。
一開始,開發者會在程式列表中放置1個直觀的「更新」按鈕,當使用者想要獲得最新資訊,就點選工具列角落的按鈕手動更新。然而,Loren Brichter認為位於工具列轉角的按鍵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平凡的更新按鈕未免太佔位置也太過浪費空間了,於是決定使用其他網頁更新方式,讓介面上的所有空間都能夠被有效利用,創造出更多的產值。
使用者習慣看到最新的內容出現在網頁最上方,因此Loren Brichter首先將更新按鈕至於上方,隨後決定以「下拉」的手勢取代,因為下拉手勢和點選最上方的按鍵並沒有太多的轉變。下拉更新共經過2次改良,原先的版本只需要拉動網頁就會觸發更新,而最後的版本則加入了視覺回饋,例如文字說明、出現在背後的空白段落等等,讓使用者可以明確地知道手勢代表的含意,理解操作正在執行中。
▲當使用者按住畫面並且往下拖曳時,會出現視覺回饋,告訴使用者正在執行下拉更新。(圖片來源:FreePatentsOnline)
▲在放開網頁後,開始執行更新程序,最後回復到原本畫面,完成更新。(圖片來源:FreePatentsOnline)
Google、蘋果、微軟推出專屬的下拉更新設計
在下拉更新技術發展成熟之後,Google、蘋果、微軟等公司也都在裝置裡推出了下拉更新的手勢功能。例如蘋果的「Refresh Content Controls」、Android的「Swipe to Refresh」、而微軟則是同樣稱呼為「Pull to refresh」,同樣都是由下拉網頁的動作開始執行更新。
雖然Twitter擁有下拉更新的技術專利,不過Twitter已明確表示專利僅使用於保護用途,並不會藉由此專利獲取利益、或是主動發起訴訟。下拉更新功能在推出後收到許多使用者的積極評價,發明者Loren Brichter也歡迎此技術為其他開發商採用,創造更多應用的可能。
- Apple:Refresh Content Controls
- Android:Swipe-to-Refresh
- Microsoft:Pull to refresh
- (報導)Twitter's Innovator's Patent Agreement Goes Into Action For 'Pull To Refresh.'
▲微軟、Android、蘋果的下拉更新畫面。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