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就是「Apple M1來勢兇兇,不只是個人電腦,將來也會進攻伺服器市場」這個高度假設性的命題了。這問題的答案只要一句話,就可以直接收工了,但筆者覺得有必要抽絲剝繭,順便倚老賣老一下。
現在的Apple還會想重返伺服器市場?
有點年紀的科科和果粉絕對會記得Apple曾在2002年到2011年這段期間,曾有過Xserve伺服產品線,2003年至2008年還出現過搭配Xserve的外接網路儲存設備Xserve RAID,更在2004年秋季推出了售價999美元的Xsan檔案系統,可將多台Xserve RAID的空間,整合成最大64TB容量、供64台Xserve共享的邏輯儲存池。剛好任職於某IT週刊的筆者,從2003年底就一路從單處理器PowerMac G5、雙處理器PowerMac G5、Xserve G5機架伺服器 (單價24萬)、測試到Xserve RAID機架式儲存陣列。Apple原廠也全力支援,每次都派了2至3人前來現場協助。
筆者那時候沒在測試報導寫出來的真心話是:Mac OS X 10.3 Panther伺服器版,相較於微軟的Windows Server,根本只是「玩具」,除了因色彩管理非得大量採用Mac的初版印刷輸出產業,或著架設QuickTime線上串流,Apple碰上一般搭配Windows Small Business Server的x86伺服器,無論功能和價格,Apple一點競爭優勢都沒有。即使那時遠不如今日強勢的Apple,很積極的接洽企業軟體大廠,像宣佈與Oracle合作開發Oracle資料庫10g的Mac OS版,也找上同樣以資料庫聞名於世的Sybase,但做為伺服器市場新手的Apple仍然看不到其他競爭對手的車尾燈,只能仰賴以Unix環境為主的開源應用軟體。
唯一的例外是叢集運算專用機型ML9215A,針對高效能運算最佳化,移除2顆硬碟和1台光碟的安裝空間以改進散熱,MacOS X改為10人授權版本以降低單價,可透過網路和外接儲存進行自動化設定 (Automatic Setup),所以還是有客戶願意買單,像維吉尼亞理工大學那台Top500排名第三的Terascale Supercluster超級電腦,就先前的1100臺PowerMac G5全數更換為Xserve G5。但這些偶然的成功,也阻止不了Apple被迫退出伺服器市場的下場。
今日伺服器市場的環境更加的險惡,不但規格高度標準化的x86伺服器,利潤穩定的下滑,越來越多企業將服務佈署在雲端資料中心,更進一步壓縮了Apple「復出」的空間。況且Apple走的是軟硬兼備的高度整合路線,要打造夠水準的硬體對Apple來說並非難事 (Xserve的機構設計在當時已經算是藝術品的等級了,只有Sun的Galaxy系列能夠匹敵),但要把自家的伺服器作業系統和企業端應用程式,累積像今日微軟Windows Server足以應付千奇百怪企業IT需求的水準,無異是天方夜譚 (難道要把被Oracle裁掉的Sun Solaris相關人員通通找回來?)。為了重回伺服企業務,像各大品牌伺服器廠商一樣,建立龐大的系統整合商通路、企業級技術支援與售後服務團隊,對時下追求生態圈獲利的Apple來說,也實在不是什麼值得爭取的生意。
像Google雲端TPU一樣自用的可能性還高一點
看在第三代Mac Pro裡面有顆28核、2.5GHz、快取記憶體總容量66.5MB的Intel Xeon W-3275M要被Apple Silicon取代的份上,Apple勢必會有同等級的高階晶片計畫 (也不能排除學AMD包水餃,多晶片封裝好幾顆M1或未來的某Mx)。假若不讓自家的資料中心也共襄盛舉,大概也很難攤平高昂的晶片研發成本。
硬科技:Apple處理器脫離Intel然後呢?(上):到現在看起來還不像是真的
硬科技:Apple處理器脫離Intel然後呢?(中):任何事都有邏輯的極限
硬科技:Apple處理器脫離Intel然後呢?(下):天才造成的災害叫「天災」
不過「伺服器」等級處理器並不是空有高效能,即可功德圓滿,高可用度、高服務性、高穩定度、更精細的虛擬化管理機能、更完備的管理機制、與作業系統高度整合的錯誤回報技術,都是必要的條件。完整的I/O界面、供給充沛容量與頻寬的記憶體子系統、大型化多核心處理器仰賴的高效率快取資料一致性協定等,更是不可或缺。
有人說Apple可以一步一步慢慢來,先從「邊緣運算」切入,但前提也是「Apple跟電信營運商一樣有著類似的需求」。除非Apple對「伺服器」這一詞,有著截然不同的定義和創新,否則唯一的可能性,只剩下像Google的雲端TPU和Amazon的Graviton一樣,替果粉提供「漫步在雲端」的服務。
硬科技:一窺Google TPU全貌 見證雲端霸主在AI的發展
硬科技:HotChips 32的新牙膏Google TPU篇
最後,Apple M1對產業界能帶來什麼影響?
坦白講,還是一句老話,不同生態圈之間早已壁壘分明,Apple關起門來自己搞自己的,最終目的也只是要鞏固自己的生態圈,確保穩定的高獲利。以前國外還有則漫畫諷刺果粉們沒事胡思亂想的特殊文化:Apple的策略行銷部門的「地下戰情中心」,日常例行工作只有一件事,整天四處蒐集「哇,我們還真不敢這樣做,連想都不敢想」的天馬行空願望,再從裡面挑選出「好像做得到」的,他們根本就不必自己動腦想點子。但就算Apple單獨銷售M1處理器,第一個面對的對手,就是市場上滿山滿谷的便宜x86處理器存貨,微軟幹嘛沒事「拋棄x86」給自己找麻煩?
總之,「Wintel體系即將瞬間土崩瓦解」、「M1趁機進軍伺服器」、「微軟開始從x86轉向ARM的典範轉移」甚至「當用虛擬機在Mac上跑Windows,戰爭就結束了」,諸如此類,筆者只會視為人腦當機產生的亂碼,不值一哂。
如果要筆者硬擠出M1對產業界帶來的影響,恐怕也只有「給Intel和市場一點刺激,不要再擠牙膏了(前提是他們要先解決製程問題)」,再來就是鼓勵雲端服務的科技巨頭,更積極的打造自己用的晶片。AMD應該也在謹慎的觀察後繼的發展,再決定讓K12計畫死灰復燃的可能性 (假如Jim Keller為此回鍋AMD,勢必轟動業界,筆者一定灑花)。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K12、SkyBridge篇
硬科技:謠傳的AMD Ryzen C7是任天堂下一代遊戲機心臟嗎?
辜負Jobs期待的IBM會看著M1後悔嗎?
倒是有件事不得不提一下,這些年來,諸多RISC來來去去,IBM的Power依舊是不動如山的「RISC處理器發展的邏輯極限」,但這次Apple卻看似有望突破IBM劃下的絕對領域。蠻好奇現在M1議題如此之熱的當下,昔日的IBM高層,是否會像已辭世的Intel前執行長Paul Otellini「最後悔的事,是未做iPhone晶片」一樣,後悔莫及未能替Apple量身訂做適用筆電的PowerPC處理器吧?
7 則回應
當你滿手現金你的目標還會是便宜???
是我就做自己想要的阿
能客製化該客製化就客製化
而且晶片卡在別人手中可不是件好事
有條件自己出來做當然要跳出來做
Apple 會出 ARM 的個人電腦兩年前早就在傳了
x86就是成熟"成本低"當然難超越
第三個問題....問問題帶點常識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