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策略副總粗估蘋果轉換到自研 M1 晶片可省下 25 億美金,但計算方式猶如滷肉飯只算白米跟豬肉不計技術與人力的成本

2020.11.19 12:53PM
照片中包含了MacBook Air、MacBook Pro 13英寸、MacBook Air、蘋果移動應用處理器、電腦

隨著蘋果將 MacOS 設備也轉移到自行設計的晶片與處理器,產業財經分析也很好奇到底此舉對蘋果的設備成本能夠省下多少,而 IBM AI 策略副總裁 Sumit Gupta 推估,若蘋果在 2020 年賣出 860 萬台 MacBook Air 與 540 萬台的 MacBook Air 的前提下,相較使用 Intel 平台,蘋果可省下達 25 億美金的零組件成本。

根據 Gupta 的成本推算, M1 晶片約莫為 40-50 美金,相較原本 MacBook Air 的雙核 Core i5 的 175-200 美金或是入門 MacBook Pro 的四核 Core i5 的 225-250 美金低了許多。

照片中提到了ĆM1,跟蘋果公司。有關,包含了集成電路、集成電路、圖形處理單元、蘋果移動應用處理器、蘋果機

▲計算晶片成本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看不到的研發成本

聽起來蘋果自行開發 M1 晶片好像真的省了不少,不過恐怕這樣的推論是完全忽略晶片開發是需要投入研發人力成本的,另外像是自 Arm 的 ARMv8 CPU 指令集授權、向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的 GPU 專利授權(說穿了是避免被其它 GPU 廠商控告的保護費),這些似乎都未計算在 40-50 美金的成本當中,因為這些成本牽涉錯綜複雜根本難以評估。但這些確實是成本,畢竟猶如買一碗滷肉飯光算白米、豬肉、醬油等原物料成本相對售價很低,但別忘了師傅的手藝、前置的處理、烹調、店租都是成本的一部分。

不過對蘋果而言,採用 M1 晶片的最終結果確實是有許多影響的,包括能夠使手機、行動裝置的開發由同一個晶片設計團隊著手( M1 的 CPU 與 GPU 架構設計當前是由 A 系列延伸而來),同時亦能在架構設計符合蘋果對體驗的規劃(例如此次整合的 AI 加速器),還有與系統軟體之間調整、對硬體出貨時間的掌控,比起自 Intel 、 AMD 進行外部採買更能夠一手掌控。

資料來源

13 則回應

  • 當初看到這新聞的時候也是整個傻眼貓咪無言薯條
    那些一輩子只待在金融產業,只懂看財務報表的低能分析師就算了
    怎麼連"IBM 策略副總"都可以講出這種低能言論?
    你他O是不食人間煙火到連自家公司在搞啥都不清不楚是不是?
    這種人居然還是IBM的高階管理階層,看來IBM遲早藥丸(?
    2020-12-02
  • 殺到見骨就是這樣,別忘了IBM有個大刀藍血人庫克。
    2020-11-23
  • M1 成功嘅話,x86 會成為歷史
    2020-11-21
  • 非常看好M1往後的未來
    2020-11-21
  • 燒錢,但是這是硬實力啊
    2020-11-21
  • 台灣的聯發科是台灣第一的手機SOC廠商,用的是台灣電子電機理工科最頂尖的碩博士,這些人才要花多少錢?
    但是開發的產品性能仍不如蘋果自研的CPU,所以蘋果的研發人才是世界級的頂尖人才,這些人才要用多少錢來請?

    蘋果的OS也是從底層自研,甚至自有一套生態系統,從底層的編譯器和程式碼都自研,別說是台灣,放眼世界能做到的公司只有Google和微軟,要養這樣的團隊,需要多少錢?

    蘋果具備的軟硬體研發和整合能力都是世界頂尖水準,這要花多少錢來養人?
    2020-11-21
  • 你要看看手機芯片堅持自研的好處就知道,它為什麼要自研M1
    2020-11-20
  • 真正省下的是受Intel擠牙膏的氣的成本吧
    2020-11-20
  • 沒問題, 花兒街股東會自己送上現金, 新鮮的肝臟行業專家都知道地球上有個島國非常多, 人人都是大學以上學歷而且價格便宜, 弄壞不會太麻煩, 島國的地理位址在亞洲, 位於重要的交通中心點
    2020-11-20
  • 還IBM策略副總
    難怪IBM都不做硬體了
    做硬體很多技術研發所花的人力 期間 經費
    是很難計算出來的
    這些都是成本啊
    就好比某個國家傾全國之力想成為世界第一
    但看起來大多數的企業
    只學皮毛沒學到原理與設計精髓一樣
    2020-11-20
  • 接下來要算intel損失多少,還有m1晶片 本來使用過iphone的PC用戶 轉投
    2020-11-19
  • 沒有用營養午餐換算 失敗
    2020-11-19
  • 沒有用營養午餐換算 失敗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