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Intel傲視世界的半導體製程還有重返榮耀的可能嗎?

2020.11.03 07:45PM
照片中提到了Intel Technology Leadership、Year、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跟英特爾有關,包含了英特爾10nm路線圖、10納米、技術路線圖、14 nm製程

俗語說的好,牆倒眾人推,樹倒醍醐散。越來越多昔日Intel員工陸續加入棒打落水狗的行列,好像也不是太讓人感到意外的結果。

Intel到底怎麼了?找台積電代工一切早有跡可循

Intel近年來可謂流年不利,大概很難看到一間公司公佈優於外界預期的財報,該季營收還比去年同期多出20%,卻因為7nm製程將延期半年到1年,結果股價反而暴跌的世界奇觀。很久以前,只要Intel碰到逆風,本能性的對外反應就是「製造出了問題」,連64位元指令集策略失當都可算到上頭,結果這下真的碰到製造層面的大麻煩。

硬科技:一路鐘擺到擠牙膏的Intel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半導體製程篇
硬科技:談談Intel的多晶片水餃封裝技術

總之,重點可以歸類如下(加上筆者自己的補充):

  • 超級大企業行之有年的弊病,在Intel身上也看得到,過去「製程皇帝大」的文化,碰到因整併其他公司,導致產品研發與設計需求的分散化,「吾道一以貫之」自然就漸漸行不通。要在歷史上找到適當的比喻,大概就是當出征的法軍人數到達六位數時,拿破崙依舊堅持自己指揮,戰略就理所當然的土崩瓦解。

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 Intel歷史上第一顆「大量採用自動化設計工具」打造出來的處理器,是2004年被戲稱「噴火龍」的Prescott(90nm製程),但事隔多年,「手工佈線最佳化擠出更多一絲一毫效能」的習慣,卻依舊牢牢的烙印在Intel的研發基因上。筆者能想到的合適類比,莫過於當高階程式語言已成主流,並且技術越來越好的編譯器亦可產出高品質的最佳化程式碼,卻還有人躲在山洞堅持要用組合語言「硬刻」。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 很多鄉民興高采烈的以為Intel現有的產品線可以「馬上」轉單給台積電,卻忘了晶片設計工具與相關的函式庫等等,都是跟晶圓廠和特定製程綁在一起的。Intel長期關起門來自己搞,不但讓他們難以經營晶圓代工(一般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手上的工具跟Intel幾乎不一樣)和IP授權事業(還有人記得Intel跟台積電在2009年弄出Atom核心的技術授權嗎),更讓他們難以轉包生產給其他晶圓代工,要不然這2、3年來個人電腦處理器缺貨缺這麼大,他們難道沒有想過這個解決方案嗎?Intel內部的政治考量那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硬科技:AMD的CPU製程優勢和Intel的缺貨危機(上)
硬科技:AMD的CPU製程優勢和Intel的缺貨危機(下)

  • 至於Intel重回獨顯市場的Xe GPU,怎麼看都比較像那票AMD和ATI的舊人,打從一開始就選定台積電了。他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證明Xe足以和NVIDIA AMD一較長短,是不是自家製造,完全不是重點。

硬科技:Intel Xe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Intel史上3次獨立顯卡戰役

  • 就算Intel想要轉型,以後不再完全倚賴自己的產能和製程,這也是條痛苦的荊棘之路,想想「有晶圓廠才是真男人」的AMD,從分割晶圓廠成Global Foundries,重整研發體系專注於多樣化的IP整合,到今天「重返農藥」,究竟耗費了多少年的光陰。

硬科技:讓AMD產品時程準確到位的Infinity Fabric

Intel 7nm製程重蹈10nm覆轍這件事,其實早已流傳一陣時日。對此,曾有人這樣評論:以後半導體製造產業的從業人員,恐怕只會剩下吃苦耐勞的亞洲人,因為越來越少美國人願意去作這種苦差事,更罔論台積電那種24小時研發三班制的「夜鷹計畫」。

看在日本人早已退出先進製程競賽、韓國人現在追趕得非常辛苦、中國人只能妄想「吸納台灣資源」的份上,把那個「亞洲人」換成「台灣人」才是最精確的描述。當然,台積電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也不完全是台灣人比較耐操,「天時、地利、人和」都須樣樣具備,但想到過往傲視世界的Intel半導體製程,很有可能就此永遠失去第一名的寶座,再也奪不回來,讓人不禁科科的笑。

7 則回應

  • 數位類比相輕的戰爭又來囉
    2020-11-07
  • 我不懂那麽深奧的東西 只是我確定 要組一台穩定的電腦 還是只能是它
    2020-11-07
  • 這篇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做數位電路的,我不認為會用 EDA 自動做 layout 就叫做懂IC設計,你還早10年咧~。對我們做類比和RF的人來講,會手工做 layout 才有辦法量化分析和縮小雜訊和信號延遲。你今天用EDA用的很爽,等到EDA無法處理先進製程時,你就完了。當然EDA會改版,那也是EDA工程師跑來問類比和RF的人,才知道要怎麼改版
    2020-11-04
    • 模擬電路數模轉換這些美國秒殺全世界,其他國家連美國90年代的水準都追的很辛苦,不需要特別說
      2020-11-13
    • 筆者跟現在屁孩一樣啊,懂皮毛就叫囂,把前人努力批評一無是處,不懂精髓,再無腦依賴編碼只會越繁重
      2020-11-07
  • 沒有做夢空間才是最重要的
    2020-11-04
  • 這已不是單純製程能解決的事了
    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