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敗就是成功的老母,NVIDIA在NV30慘遭滑鐵盧,但很快的就重振旗鼓,搶在ATI的Radeon X800 (R420) 之前,在2004年4月13日正式發表「號稱耗費10億美元開發經費」NV40核心的GeForce 6800 Ultra。
產品實際上市日期是5月4日,和ATI R420剛好同天,但從產品命名拿掉略帶「羞恥感」的 “FX”,加上不輸人也不輸陣的搶先發布,多少讓當時的科科們感受到「知恥近乎勇」的企圖心。事後證明,風水輪流轉,從頭到尾全新打造的NV40,逆轉了保守路線的R420(嚴格說來,只能說是R3x0架構的放大版),直到原名NV47的G70世代,在G80(Tesla 1.0)登場前,鞏固了NVIDIA在「前GPGPU」時代的優勢地位。
不過在深入介紹NV40前,各位科科得先瞧瞧NVIDIA如何在2003年力挽狂瀾(他們應該早在2002年就感覺到苗頭不對,加速NV35和NV40的進度),設法彌補NV30的諸多弱點,畢竟時窮節乃現,當陷入困境之際,才能展現真正的底力與能耐。
NVIDIA在2003年5月12日推出NV35核心的GeForce FX 5900 Ultra。
對症下藥,依序如下:
- 記憶體比照ATI R300,修改成256位元寬度的DDR,大幅提高頻寬,並避免DDR2的高溫與過長存取延遲等問題。
- 第二代CineFX引擎,強化Pixel Shader的運算能量,從NV30的2組FP12(筆者對此仍是半信半疑)擴增成2個「迷你」FP32單元。
- 追加第3個Vertex Shader。
- 既然增加了內部執行資源,就順勢降低核心時脈到450MHz,像「吹風機」的巨大散熱器,也就不再需要了。
- 值得一提的是,中階產品NV36 (GeForce FX 5700系列),改用IBM 130nm製程,這對台積電來說,實在不是什麼好徵兆。
雖然除了Vertex Shader以外,理論運算效能都略低於前代NV30,但整體表現就好上不少,也大幅拉近了跟ATI R300家族的差距。
到了2003年第三季末,兩家廠商繼續擠牙膏,一邊是Radeon 9800 XT,另一邊則是GeForce FX 5950 Ultra。還是一如往昔,在NV40問世前,即使雙方差距縮小,ATI依舊略佔便宜。
倒是有件事值得紀念一下,伴隨著GeForce FX 5950 Ultra的問世,NVIDIA宣布驅動程式從雷管(Detonator)版本50以後,正式改名為ForceWare。
但這他們的產品發展策略卻開始分道揚鑣:原先預定將支援Shader Model 3.0的ATi R420,將停留在2.0不動,研發資源集中在Xbox2和R500;NVIDIA暫定停在Shader Model 2.0的NV40,卻將直衝Shader Model 3.0。
後來的發展和R500的失敗,證明ATI的確失算了,因為Shader Model 3.0消滅了之前2個不同廠商的延伸亂象(NVIDIA的2.0a和ATI的2.0b),讓遊戲開發者不必耗費心思,分別對2家廠商進行個別的最佳化,導致Shader Model 3.0迅速的普及。ATI靠著R300爽了快2年,結果還是被翻盤,真是太讓人感到科科了。
4 則回應
t.me/joinchat/AAAAAEawHv0gw4nU4bs7dg
t.me/joinchat/AAAAAEawHv1NK5hyxPGJhw
t.me/joinchat/AAAAAEawHv1NK5hyxPGJ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