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全片幅元件的輕盈套裝, Sony A7C + FE 28-60mm 套組動手玩

2020.09.25 06:46PM
照片中提到了140 NO、SON、FE 4-5.6/28-60,跟了索尼有關,包含了鏡頭、數碼單反、鏡頭、單反相機、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Sony 在 A7 家族推出追求畫質的 A7R 、訴求低光與錄影的 A7S 後,再添系列第四個成員 A7C ,以媲美 A7 III 的性能、緊湊尺寸的全新設計,搭配全新開發的沉胴式標準鏡頭 FE 28-60mm F4-5.6 ,構成小巧並且與畫質不妥協的組合,此次也有機會測試這套當前最輕盈、具備防手振的全片幅系統套裝。

照片中提到了FE 4-5.6/28-60、SteadyShot INSIDE 4K、S&Q,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翻轉螢幕、微縮尺寸但兼具高性能是 A7C 的特色

Sony 藉由 A7 系列無反光鏡相機的推出,逐漸打響在全片幅相機的名號,而後續推出的機種也持續演進,使得原本對無反光鏡系統嗤之以鼻的傳統相機大品牌也不得不承認無反光鏡技術的日新月異,然而面對相機產業共同的外敵:智慧手機,每家品牌仍希望以畫質、操作性吸引仍對拍攝照片有熱情的用戶, Sony 重新規劃 A7C 設計,就是希望能抓緊這塊市場需求。

照片中提到了SONY、7C、FE A-5.61/28-60,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 A7C 採類旁軸造型

相較 A7 一貫典型五稜鏡相機的外型, A7C 造型採用始自 Nex 相機的類旁軸相機設計,以符合其 Compact 的產品定位,且相較傳統五稜鏡相機外觀設計,類旁軸設計對部分消費者(尤其女性客群與創作者)也較符合他們對"便於攜帶的相機"的定位。此次測試的是主打的銀/黑雙色,以上鈦銀搭配下半黑色構成。

照片中提到了AUTO、5/28-60、ON OFF,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 A7C 具備獨立曝光轉盤與錄影鍵

A7C 設計上採用酷似 APS-C 配置但又略有不同的格局; A7C 的機頂配有獨立錄影鍵、曝光轉盤,模式轉盤則較靠內側,第一轉盤則在頂部底下一層,搭配後方多功能鍵外圈構成雙轉盤配置,另外雖然 MENU 的位置看似奇怪,但實際上仍是 Sony 相機常見位於中央的位置;同時後方的 LCD 具備可翻轉設計,雖未搭載 A7S III 的新介面,不過仍具備觸控功能。

照片中提到了30,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單反相機、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 A7C 機身外殼實則與 A6600 是完全無關的新設計機構

乍看下, A7C 給人一種直接將 APS-C 旗艦機 A6600 變成全片幅機身的感覺,但 A7C 的機構卻是完全重新設計,畢竟原本 A6600 的機身尺寸空間並不足以安裝全片幅元件; A7C 使用全新的殼、骨合一鎂鋁合金結構,配合縮小的防手振機構、快門驅動結構等,但同時又要搭載可翻轉螢幕,幾乎用盡了機身所有能夠安裝組件的空間。

照片中提到了ERC C€S、00534、NELCR,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相機

▲握柄內為 Z 電池槽

照片中提到了T*、POWER、60 50 40 35 28,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側邊 I/O 與記憶卡槽可感受 A7C 把機構空間使用到淋漓盡致

A7C 雖然盡可能縮減尺寸,仍搭載新世代的大容量 Z 電池,不過由於空間限制, A7C 並未如過往 APS-C 機身把記憶卡槽藏在電池匣內,反而是把記憶卡安裝在罕見的握柄反側側面與 I/O 配置在一起;相較尺寸較大的 A7 III , A7C 考慮到緊湊化設計與產品定位,僅提供單一 SD 卡槽配置,同時也沒有電池把手可擴充,但在 Z 電池加持下仍有 740 張拍攝續航力。

照片中提到了40 35、28、FE 4-5.6/28-60,跟菜單食物有關,包含了數碼單反、數碼單反、鏡頭、單反相機、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 mi 熱靴可支援樹為麥克風

從側面的 I/O 設計,也不難看出 Sony 工程團隊為了安裝完整的 I/O 與機構,是如何避開組件相互干涉,例如 3.5mm 麥克風插槽顯然就是為了避開觀景窗偏向前方、記憶卡槽則是塞在感光元件後方有限的空間,底下則是兼具傳輸與充電的 USB Type-C 與獨立的 microHDMI 介面、監聽耳機孔等,順帶一提的是 A7C 的熱靴為支援數位介面麥克風的 mi 熱靴。

照片中提到了MENU、O3667、4:3 21M,包含了鏡頭、數碼單反、鏡頭、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 A7C 的後方操作布局

照片中提到了MENU、AF-ON、Fn,包含了鏡頭、數碼單反、鏡頭、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對焦點配置與 A7 III 相同

A7C 搭載的感光元件為 A7 III 同級的 24.2 MP 背照式 Exmor R 元件,具備 693 點、覆蓋率 93% 的對焦點配置,具備同級的 10fps 連拍速度,雖然機身縮減,但防手振仍可達 5 級快門效果,除了對焦可支援連續即時追蹤外,且人眼追蹤不僅可在靜態照片使用,亦可在錄影時使用眼睛追焦功能。稍微可惜的是受限尺寸空間, A7C 電子觀景窗僅 0.39 吋,略小於 A7 III 的 0.5 吋,但解析度是相同的。

照片中提到了7C、4-5.6/28-60、SONY,跟了索尼有關,包含了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數碼單反、鏡頭、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 FE 28-60mm 採沉胴機構

至於 FE 28-60mm F4-5.6 為因應 A7C 輕巧化所開發的標準鏡頭,採用常見於近年小型標準鏡的沉胴式機構,使用前須手動把鏡頭釋放到 28mm 的位置後才可拍攝,變焦為手動方式而非電子式,並採用多為高階鏡頭搭配的線性馬達進行對焦驅動,重僅 167 克;除了重量與體積外,搭載低噪音、驅動速度快的線性馬達亦可視為針對 Vlogger 需求的設定。

照片中提到了35 28、FE 4-5.6/28-60、ERSOR,包含了增距鏡、數碼單反、魚眼鏡頭、增距鏡、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鏡頭收納

照片中提到了60 50、40 35、28,包含了增距鏡、數碼單反、魚眼鏡頭、增距鏡、單反相機

▲ 28mm 焦段

照片中提到了60 50、40 35、28,包含了增距鏡、數碼單反、增距鏡、單反相機、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 60mm 焦段,不過鏡頭最長駱在 40mm 附近

相較 Sony 原本 FE 系列所搭配的 Kit 鏡頭 FE 28-70mm F3.5-5.6 OSS , FE 28-60mm F4-5.6 在犧牲防手振、廣角端光圈與焦距略減下,換來鏡頭重量大幅縮減的優點,至於少了防手振影響或許沒那麼大,畢竟 FE 28-70mm F3.5-5.6 OSS 開發的時間點是第一代沒有機身防手振的 A7 ,當前已經達 5 級補正的情況下在 60mm 焦段已經相當實用。

照片中提到了7C、4-5.6/28-60、SONY,跟了索尼有關,包含了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數碼單反、鏡頭、單反相機、相機配件

▲ A7C 雖然小巧,但搭配 G Master 外的 FE 鏡頭仍能駕馭

A7C 的產品定位,讓筆者想起了 Panasonic 許久前曾推出的超小型 M43 相機 GM1 ,當時 GM1 不顧一切的只為使機身緊湊化確實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但只要搭配其它 M43 鏡頭使用就會嚴重頭重腳輕;不過同樣訴求緊湊的 A7C 並沒有那麼走火入魔,只要搭配的不要是 G Master 鏡頭, A7C 大致上與 A7 III 的鏡頭平衡感不會差太多。

照片中提到了5.6/28-60、ON OFF、+1,跟Westclox有關,包含了鏡頭、鏡頭、數碼單反、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相機

▲機身厚、握柄淺,使得指尖會直接壓在機身上

單純就操作手感,筆者並沒有那麼喜愛 A7C 握柄的設計;主要是 A7C 受限翻轉螢幕、全片幅元件等機構,機身先天厚度就比較難以縮減,但由於搭載 Z 電池後要減少機身尺寸,實際上 A7C 的握柄相當淺,使得 A7C 握起來讓筆者想到了 Nikon 機身厚、握柄淺的設計,筆者握持時指尖會直接扣在機身上,個人並不喜歡這樣的手感,不過這是個人偏好問題。

照片中提到了SARGLOBY,包含了長頸鹿、長頸鹿、雕像、室外結構、花園

照片中包含了樹、街、路面、休閒、娛樂

照片中包含了花、花、花藝、花瓣、葉

照片中包含了建造、建造、門

照片中包含了流浪狗、狗品種、狗、鼻子、流浪狗

照片中包含了植物群、葉、植物莖、植物群、年度工廠

照片中包含了壁、窗口、屋、壁、花園

照片中包含了屋、屋、房地產、葉、窗口

照片中包含了樹、表、窗口、花園、/ m / 083vt

照片中包含了壁、椅子、室內設計服務、客廳、表

照片中提到了LIFE、ESPRESSO、国 。,包含了室內設計、室內設計服務、設計

照片中包含了早餐、早餐、小點心、甜點、碟

照片中包含了花瓶、表、/ m / 083vt、照明配件、花

照片中包含了窗口、窗口、室外結構、鐵(M)、植物

照片中包含了天空、葉、雨林、植被、叢林

照片中包含了植被、Nisida Spinalonga、風景山、植被、健行

照片中包含了天空、摩天大廣告、建築、市區、KLCC東門塔

▲ FE28-60mm 焦段相當實用,可惜廣角端未達 24mm

A7C 搭配 FE 28-60mm F4-5.6 的組合如果以休閒拍攝的角度確實相當優秀,影像品質符合新世代感光元件的表現,同時整套系統相當好握持,雖從焦段的立場,筆者認為 Panasonic 推出的 SL 接環的 LUMIX S 20-60mm F3.5-5.6 的 20mm 超廣角相當具魅力,但 Sony A7C 搭配 FE 28-60mm 宛若 A6600 搭配 E 18-55mm F3.5-5.6 OSS 更符合緊湊的特質。

照片中提到了www、LEGO、|烏,包含了都市區、路燈、汽車、燈具、都市區

照片中包含了博物館、室內設計服務、浮木、雕塑、樹

照片中提到了EE,包含了光、木材染色、硬木、視覺藝術、表

照片中包含了表、表、飯廳、室內設計服務、地板

照片中包含了拉麵、日本料理、拉麵、拉麵、燦蔡

照片中跟古馳(Gucci)有關,包含了咖啡杯、供電單元、80加、蘋果手機、Hiditec

照片中包含了玻璃、玻璃、牢不可破

照片中提到了49、PARALLEL、COFFEE ROASTERD,跟加州海岸信用合作社有關,包含了設計、攝影、咖啡、設計、豆單

照片中包含了膳食、熟米飯、中國菜、麵條湯、午餐

▲在機身防手振加持下,夜間與室內拍攝的成功率相當高

當然以筆者工作需求,焦段在廣角端最好還是能有 24mm 更理想,不過在先前系統搭配等效焦段 30mm 的訓練下, 28mm 已經是相當好用的,但若為需要搭配自拍棒拍攝以自己為主體的短片 Vlogger ,筆者認為 FE20mm F1.8G 的視角或許更有利於自拍題材。

照片中提到了FE A-5.6/28-60、99ft-0.45m/1.4、0.3m/0,包含了鏡頭、鏡頭、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數碼相機、單反相機

▲ A7C 搭配 FE 28-60mm 的組合兼具機動性與影像品質

由於 A7C 設定的客群是追求輕便或是第一次想接觸全片幅相機的使用者,筆者認為 A7C 搭配 FE 28-60mm 的組合是相當合適的,兼具輕盈的重量、比起手機明顯提升的影像品質,電池續航力也不遜於傳統數位單眼相機,但若是以準專業工作者,則需考量能否擴充垂直把手、觀景窗較小、少了雙記憶卡等條件,但 A7C 的表現確實展現小而剽悍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