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們一起擠過的牙膏」大概就是各位科科對Intel這幾年來伺服器與桌機唯一的印象,筆者桌機用了Core i5-7400用了這麼久,也不覺得2017年第一季的Kaby Lake,和後面一大坨14nm製程XXX Lake有什麼明顯的不同。
但可能基於對「行動運算技術」的怨念,Intel在2018年底的架構日(Architecture Day)一口氣公開的「新」微架構核心,像Ice Lake的Sunny Cove、Tiger Lake的Willow Cove,Lakefield用到的Tremont小核,都優先導入筆電產品線,使其稍微看起來比較「知恥近乎勇」。
至於如流星般稍縱即逝的10nm製程先行者Core i3-8121U,其Cannon Lake中的Palm Cove核心與一同殉情的第十代內顯,大概也將被眾人所遺忘,唯一值得大書特書者,僅有其率先將AVX-512指令集引進個人電腦處理器,也替Intel埋下了尾大不掉的地雷。
Inside Tiger Lake: Intel’s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lient CPU
坦白講,看在已知核心數量只有AMD同等晶粒面積產品的一半,這次Intel的處境真的很不樂觀,但也不排除Intel在HotChips 32帶給大家驚喜的可能性,只不過這次Intel讓大家失望了,還是只公佈了四核心的版本。這也意味著,Intel今年之內,將被迫「四核打八核」。
Tiger Lake-U具備新一代Willow Cove微架構核心(第三代10nm製程與SuperFin電晶體結構)、全新世代Xe繪圖引擎、PCIe 4.0、Thunderbolt 4、USB 4、UPDDR5-5400、AVX-512新指令VP2INTERSECT、GNA 2.0人工智慧推論輔助處理器、以及支援更多的影音編解碼格式,看起來還是很厲害,但實在難以彌補處理器核心數量只有AMD同級產品一半的巨大劣勢,更何況那個Xe內顯版,效能好像也只贏過AMD 7nm APU的10%左右,除非Intel很快就推出八核版本。
The Xe GPU Architecture
原本預定3月GDC就要揭開神秘面紗的Xe繪圖核心,就在8月的HotChips 32正式亮相了。
坦白講,筆者實在很難從Intel在HotChips 32的資料,挖出Xe的明顯亮點,在尚無大規模的廣泛產品評測出爐前(特別是準備跟NVIDIA AMD硬碰的高階獨顯與高效能計算特化品),也難以評論其架構的優劣。唯一可以比較肯定的是,結合模組化的IP區塊與多晶片封裝技術,Intel企圖打造多樣化的產品,填補每個市場區隔的需求,所以從固定的3D繪圖基本功能、64位元浮點、矩陣運算延伸、作為CPU/GPU/HBM緩衝層的Rambo Cache(藍波快取?)、與顯而易見的多晶片擴展性,都是 “Optional”。
陣前換將的Intel主題演講
Jim Keller, Senior VP, General Manager, Silicon Engineering Group, Intel
「處理器遊俠」Jim Keller原先要代表Intel,擔綱主題演講(Keynote)的上台者,但他卻在6月閃電離職,業界人士也很好奇他的下一步在哪裡,Intel將這場主題演講者換成從AMD挖角來的Raja Koduri,而筆者唯一的印象也只有那句 “No Transistor Left Behind”。
Intel企圖重返傳統繪圖晶片戰場的戰略大計,會不會變成一大票人的「終生俸」計畫,台積電能不能拿到Intel的大訂單,就請大家拭目以待。科科。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