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推出新結構 ITX 機殼的 Cooler Master 在今年宣布一款讓許多高效能 ITX 玩家相當關注的產品,也就是 MASTERBOX NR200P ,主打 18 升緊湊尺寸,但又保有可安裝高階顯示卡的 3 Slot PCIe ,直立顯示卡插槽與彈性的水冷、風冷配置, 但更重要的是這款設計感不錯的機殼搭配玻璃透側、 PCIe 延長線在市場不到 3,000 台幣,也使 NR200P 相當具吸引力。
▲正面板有低調的 CM 標誌
近期由於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高性能 ITX 主機板可選,也因此促使許多機殼品牌推出 ITX 機殼,然而平價機殼有時是擴充性不佳,或是質感不佳,但若要打造高效能的 ITX ,擇機箱尺寸往往直逼 M-ATX ,或是為了盡量縮減尺寸導致如散熱器、顯示卡等選擇較受限制,或是內部難以走線。
▲盒裝的風扇帶有金屬網,可避免捲入頂部電線
此次測試的 NR200P 是屬於大全套版本,相較標準版的 NR200 主要是將原本的一個 92mm 風扇加上一個 120mm 風扇換成兩個 120mm 風扇,並提供直立安裝顯示卡用的 PCIe 延長線與鋼化玻璃側板,目前在台灣通路也僅看到此版本,不過筆者認為若考慮到 NR200P 的售價與配件差別,應該多半考慮此種架構機箱的玩家會直接選擇 NR200P 吧。
▲尺寸為 18L
若談到緊湊、高度彈性的 ITX 機殼,最先會想到是由台灣機殼大廠代工、在 SFF 社群相當受歡迎的 Dan Cases A4-SFX ,然而除了價格以外,為了使大小盡可能壓縮在 8L 內,對於可搭配的組件限制也較多;而 MASTERBOX NR200P 雖未如 Dan Cases A4-SFX 採用全鋁,但高品質的鋼材與簡約的設計,也那麼有一點平民版 Dan Cases A4-SFX 的感覺。
▲ 3 Slot 可安裝 DTX 主機板,並可容納 330 長的顯示卡
18L 的大小雖稱不上緊湊極限,但在仍較 M-ATX 機箱小巧的尺寸,換來豐富的硬體配置可能性,且 3 Slot PCIe 設計與可容納 330mm 卡長、 156mm 寬的顯示卡空間,除了能夠安裝各大品牌頂規的 GPU 以外,,也意味著能夠容納 Mini DTX 主機板,對於 AMD Ryzen 玩家又多了一個能安裝頂規配置的選擇。
▲內部的掛架可安裝水冷、風扇或是硬碟
MASTERBOX NR200P 由於設定在親民市場,並未使用鋁合金材質,而是使用鋼材,但 Cooler Master 畢竟仍將 NR200P 掛在玩家的 MASTERBOX 系列,自然細節也是有相當水準,以多為免螺絲可拆卸的外殼搭配鋼骨建構完整的機構,並且在細節也考慮玩家安裝的便利性,具有許多貼心的機構設計,讓玩家在組裝的過程能省下許多麻煩。
▲ 19Pin USB 3.0 插槽為品牌形象的紫色
▲前面板排線可透過外框固定,未來更換主機板或元件進行插拔可簡單裝回
▲內樑頂部的大樑可拆卸,更好組裝與整線
MASTERBOX NR200P 的正面板、兩側與頂部都不需要螺絲即可卸除,為了安裝的便利性與刮傷機殼,筆者個人建議組裝前可將四片外殼都全部拆下,僅保留骨架進行安裝;拆開外殼後,可看到內部開放的彈性設計,官方也在說明書提到,若有整線或是主機板散熱片較複雜不易安裝的情況,能夠卸下四根螺絲後拆下側邊上方的大樑。
▲電源鍵也是 CM 的標誌
▲背面開口可直接更換 SSD 與 CPU 扣具底板,底板的電源可選 SFX 與 SFX-L 位置
筆者認為主機板所安裝的底板設計相當貼心,開有大面積的四方形開孔,這也表示包括更換散熱器扣具、安裝或卸除背面的 M.2 SSD ,皆不需要把主機板從底板拆下,能夠節省相當多的麻煩,像是此次示範安裝風冷與水冷都不需拆主機板。不過比較可惜的是 NR200P 並未提更前置 USB Type-C 插槽,對日益普及的主機板內建 USB Type-C 就無用武之地了。
▲ SFX 電源掛架
▲電源掛架側面可安裝硬碟
▲電源安裝在前方僅能從內部吸氣
▲電源延長線
▲底板可允許電源自內側吸氣
▲當然從外側吸氣比較理想
▲正面空間為了硬碟掛架、幫浦安裝位置,沒有電源吸氣的開孔
另外, MASTERBOX NR200P 的電源供應器使用 SFX 與 SFX-L ,並透過掛架方式安裝,內部也提供兩種安裝方式,一種是鎖在底板,使風扇可自側邊進風,另一種則是扣在正面,但由於正面考慮可安裝硬碟、水冷幫浦還有強度等因素,未留有充裕的前置進氣開口,建議電源風扇須朝內側,但如此一來就等同需自機箱內部吸氣。
▲六面當中有五面是可讓空氣流通的
兩種安裝方式各有利弊,安裝在底板時除了進氣的風道與機箱內部隔離外,若想要搭配直立安裝 GPU ,也可避免干涉較長的顯示卡,不過缺點就是與主機板之間的空間變得相當狹窄,對於習慣整線的使用者可能要在把電源鎖上前先理好線材;此外,底板安裝位置也提供 SFX 與 SFX-L 兩種不同的安裝位置,便於將內部可應用空間最大化。
▲玻璃側板雖然漂亮,不過對直立顯示卡、側裝水冷會造成進排氣的困難
至於安裝在前方對於大功率的 SFX 電源較不友善,畢竟 SFX 電源本身封裝較小,但縱使是新一代電源轉換技術,畢竟高功率轉換仍會產生高溫,若自機箱內吸氣也可能吸入較高溫的廢熱,若允許後方額外安裝 9 公分風扇,筆者應該會考慮把風道改為後方吸氣、統一由上方排熱,但安裝在前方可換來內部整線更充裕的空間,若非安裝旗艦級硬體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顯示卡可選傳統或直立安裝是 NR200P 的魅力
相較其它類似體機的 ITX 機箱, NR200P 最大的優勢是提供高效能風冷與高效能水冷安裝的可能性,在搭配鋼板側蓋下,可安裝 15.5 公分高的風冷,而強化玻璃透側則能相容 15.3 公分高風冷,若搭配垂直安裝顯示卡,則風冷最高可安裝 7.6 公分高的散熱器;至於水冷部分,則可在底部安裝最大 240 水冷,側邊掛架則可安裝最大 280 水冷。
▲搭配 2Slot 顯示卡仍可留給底部安裝風扇的空間
不過畢竟是有限的空間,故不同的散熱器型態與安裝位置都需要與 GPU 進行取捨,舉例來說,若是安裝塔型風冷,顯示卡就需要依照傳統位置安裝;雖然安裝下吹式風冷能夠以標準組態或式垂直安裝顯示卡,不過可能會導致風扇較難吸氣,加上 7.6 公分高下吹散熱器的解熱能力有限,筆者不太建議高效能平台使用者在垂直安裝顯示卡設定使用下吹散熱器。
對高效能系統,水冷還是當前較合宜的 CPU 散熱方式, NR200P 最大的優勢就是可安裝 240 與 280 水冷,對於多數的中高階 CPU 在非超頻情境已經是充裕的,若將 CPU 安裝在底部,除非是 1 Slot 的中低階顯示卡,否則顯示卡就需要垂直安裝;若將水冷掛在側邊,則顯示卡就僅能直接安裝在主機板的位置,無法搭配垂直安裝方式。
▲此次嘗試裝機的零組件
此次裝機零組件包括 Intel Core i5-10600K , Asus ROG Z490-I Gaming , HyperX Predator RGB DDR4 3200 8GBx2 ,美光 Crucial P5 1TB SSD , NVIDIA GTX 2080 TI Founder Edition 、 AMD Radeon RX 5700XT 公版兩款 GPU , Cooler Master Hyper 212 黑化版作為風冷代表, 華碩 TUF Gaming LC 240 RGB 作為水冷示範,配合銀欣 650W SFX 電源。
▲側板多採用免螺絲快拆
▲內附的風扇也是採用免螺絲安裝方式
▲底部有相當大的開孔
拜 NR200P 側板、頂板、面板皆為快拆設計,加上內框架可卸下容易干涉的頂樑,安裝與整線的過程相比類似尺寸的機殼來的容易,頂蓋與正面面板使用球狀快拆機構,側板則採用上方球狀快拆、底部凹槽卡榫方式固定,不過若是安裝玻璃側板,依照說明則建議額外自底下內側搭配螺絲固定,避免側板重量導致側板滑落。
▲若把電源安裝在前方有較好的整線空間
比較麻煩的只有考量到 SFX 電源吸氣效率將電源固定在底板的整線,筆者也將兩種安裝方式都安裝過一次,可以看到兩種電源配置位置的走線空間差異,不過筆者還是重申若是系統負載較大使電源較長時間處於高負載,較建議把電源安裝在底版掛架使電源散熱效率提高。水冷可安裝在側面的固定架或是底部,不過基本上只要安裝水冷都等同無法在側板掛架安裝硬碟。
▲電源安裝在底板整線會比較需要花心思
NR200P 在裝配的細節設計相當貼心,例如顯示卡的安裝插槽是可以讓 Slot 前端固定在機殼上,能夠減少顯示卡下垂的狀況,雖然 PCIe 延長線本身仍是軟排線,不過筆者嘗試安裝公版的 RTX 2080 Ti 、 RX 5700 XT 都沒有嚴重的下垂問題,不過若是更重的顯示卡則建議搭配顯示卡千斤頂。
▲盒裝 PCIe 延長線
▲排線的 PCIe 具金屬強化框
▲電源附近具備魔鬼氈整線束帶
盒裝的 PCIe 延長線也在 PCIe 插槽添加當前許多高階主機板常用的金屬強化外框,能減少 PCIe 插槽損毀的機率;另外 NR200P 也在電源掛架附近預裝魔鬼氈整線帶,對於想要使用玻璃透側的使用者能夠讓機身內部看起來更整齊(不過治標治本還是要搭配客製化電源線材),以一款不算太貴的 ITX 機殼, NR200P 的細節是相當用心的。
▲金屬開孔側板可容納較高的塔型散熱與較好的風流
以風道來說,安裝在側版可把熱風自機內往外帶出,不過強烈建議要搭配開孔金屬側板使用,若使用玻璃透側熱風等同是吹到玻璃上再往上下排走,同時若持續對玻璃加熱恐怕也增加玻璃爆開的危險性;將水冷安裝在側版時,顯示卡是以傳統方式直接安裝在主機板上,若是搭配較厚風扇設計的顯示卡,此方式的干涉應該會比垂直安裝來的少。
▲安裝底部風扇或水冷要先拆卸底板後方固定的一顆螺絲
▲底部的金屬網為磁吸,便於清潔
▲拆下底板較容易安裝水冷
若要把水冷安裝在底下,要先鬆開後方螺絲後才能拆卸,這是避免抬起機殼時底板脫落的防護機制,官方建議風道是把熱氣往底下排出,如果顧及風道方向,可能要將頂部的風扇改為向下進氣,但似乎會違背熱對流;至於把水冷安裝在底部,顯示卡就需要透過 PCIe 延長線直立安置,不過如果是搭配超過 2 Slot 的顯示卡,就要當心搭配玻璃透側無法吸氣的問題。
▲ Hyper 212 RGB 黑化版
▲帳面規格高於 NR200P 限制的 155mm
▲由於 Hyper 212 RGB 黑化版高度達 158.8mm ,其實是無法搭配玻璃透側使用,但使用開孔金屬側板是沒問題的
至於安裝風冷,比較大的限制則是散熱器的高度,官方規格使用開孔金屬側板為 155mm ,強化玻璃為 153mm ,不過由於金屬本身的特性,使用開孔金屬側板安裝官方規格 158.8 的 Hyper 212 RGB 黑化版(但風扇本身會卡到具有散熱片的記憶體)仍不成問題,但玻璃透側就無法安裝這麼高的風扇,不過市場上仍有幾款較低的高性能塔型散熱器可搭配。
▲風冷配置或許使用下吹 CPU 風扇可有較好的配置彈性
筆者認為 NR200P 若搭配風冷,較適合搭配下吹式散熱,一來是低於 15 公分的下吹散熱器選擇不少,其次是 ITX 主機板較為緊湊,散熱片、記憶體位置等對 155 mm 內塔型風扇的限制較多,且搭配下吹散熱器,還有機會在側板安裝至少一顆硬碟。雖說官方還有一個搭配是下吹風扇搭配直立 GPU ,但筆者覺得除了風扇高度限制太多以外,也浪費底下 3 Slot 的空間。
▲水冷安裝在底部就需要搭配顯示卡延長線
對比相近價位的友商競品聯力 PC-TU150 , NR200P 的好處是預留 240 與 280 水冷的安裝空間、垂直顯示卡的配置與可彈性調整的電源掛架,並可拆卸頂樑便於安裝系統,背板也開有充裕的空間能更換顯示卡與背面 SSD ;不過 PC-TU150 則可相容更高的風冷,與具備前置 USB Type-C 介面與頂部走線空間,對風冷玩家可選的配件限制較少一些。
▲ NR200P 的質感、擴充性、尺寸在此價格都相當優秀,也足以安裝中高階的硬體(其實限制是在 SFX 電源上)
對喜愛 ITX 的玩家, NR200P 應該是目前此平易近人的價位當中對於空間運用的靈活性、零組件的限制、兼具搭配 280mm 水冷、直立顯卡配置、 3 Slot 顯卡、 DTX 主機板等條件最佳的選擇,在有限的 18L 空間能夠置入各家近乎旗艦級的配置,考慮到當前大功率 SFX 電源約落在 650W 左右,已經足以安裝各零組件品牌旗艦級的產品。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