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歷史上著名的逆轉秀 ATI R300篇(下)

2020.09.22 01:35PM
照片中提到了R300、215R8GAGA13F、G33675.1,跟大西洋10會議有關,包含了ati r300、Radeon、Radeon R300系列、ATI公司、ATI技術

慘劇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奇蹟亦不可免俗。回顧ATI R300的成功,這3點大致可歸類如下:

天時:微軟剛好正在跟NVIDIA交惡,讓ATI更能精確掌握新一代DirectX的祕密。事後ATI高層也承認,精簡化產品架構(單一Pixel Shader僅配置1個材質處理單元、FP24的Pixel Shader),將電晶體集中砸到最能提昇效能的刀口(更多的管線、4組64位元記憶體控制器),就是其成功的主因。

照片中提到了256-bit Quad Channel、DDR memory interface、AGP 8x,包含了圖形卡框圖、圖形處理單元、視頻顯示控制器、Radeon R300系列、框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NVIDIA NV40之前,論資料壓縮技術,ATI是明顯領先NVIDIA的,R300具備第三代的HyperZ,可節約記憶體頻寬與像素填充率,進一步確保足夠的記憶體頻寬,今天的局面卻是完全顛倒過來,令人感慨。

照片中提到了Graphics memory、data、Z-Buffer,跟達托、達托有關,包含了圖、超級Z、電腦文件、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ATI技術

全景鋸齒技術也是當時ATI的獨到之處,像NVIDIA到了NV40才出現的4xRGAA(Rotated Grid Anti-Alias)演算法,早已出現在R300,在後繼的R420更提升到6xRGAA。R420曾率先支援利用人眼視覺暫留效果,透過奇偶數畫面採取不同RGAA取樣點,以達成2倍效果的Temporal AA,其動態更改取樣品格式的硬體功能,也早就實作於R300家族,只要驅動程式解禁,亦可雨露均霑。

總之,相較於同期的NVIDIA GPU,ATI不僅畫面品質較優,反鋸齒開越大,ATI的效能優勢就更明顯。

地利:ATI沒有跑去當台積電130nm製程的白老鼠,死守成熟的150nm,這在台積電最先進量產製程眾人搶破頭,少了一家大客戶華為,產能還被自動填滿的當下,實在很難想像。畢竟那時候的世人還是難以想像今日台積電的盛況。

人和:幫Intel敲開伺服器市場天堂大門的Pentium Pro,整個設計團隊都毫無設計任何x86處理器與在Intel工作的經驗,因此不陷入Intel既有的企業文化和思考巢臼而自縛手腳(至於為何還是難以避免被漸漸同化,那就是另一個哲學層面的大哉問了,有職場經驗的科科都懂)。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ATI,因為評估計畫中的R250(Radeon 8500 XT),就算時脈拉抬到300MHz也無法對抗GeForce 4 Ti4600,並將拖累下一代DirectX 9.0世代產品的研發時程,ATI放棄R250,由R300取而代之,研發工作由2000年2月以4億美元併購而來的ArtX團隊負責操刀。

長期關心家用遊戲主機的科科,不可能不知道任天堂N64和GameCube的Flipper繪圖核心(還用到神奇的1T-SRAM),都是來自這間由一群前SGI工程師創辦公司的產品。其總裁David Orton也在2004年3月升任ATI執行長,經歷2006年那場震驚世界的54億美元併購案後,在2007年以執行副總裁身份離開AMD。

照片中提到了R20.、FLIPPER A、O 2001 Nintendo,跟ATI技術有關,包含了gamecube鰭狀肢、GameCube、腳蹼、圖形處理單元、任天堂

最後,還是稍微列一下NV30和R300的高階產品規格概要,否則就算經歷過那段故事的科科,也差不多把NV30和R300忘的一乾二淨了。然後筆者也得提醒,這兩者的實際運算能量差距,遠大於帳面上數字所能呈現的程度,甚至NV30不乏Pixel Shader連FP16都跑不快的慘況。

照片中提到了核心時脈、產品型號、發表日,包含了圖、線、字形、圖、文本

諷刺的是,據傳NV30的Vertex Shader,就是昔日3dfx用來搭配末代產品Rampage的Sage T&L晶片借屍還魂的產物,而產品命名中的 “FX”,也盛傳向3dfx致敬,結果公司被併購後的第一件大事,竟然是有幸躬逢其盛NVIDIA史上最大的「羞恥play」,令人感到不勝唏噓。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不過ATI的好日子並沒有太長,除了NVIDIA盡速補強NV30的弱點,陸續推出NV35(GeForce FX 5900)和NV38(GeForce FX 5950)逐步拉進和ATI的差距(擴增Vertex Shader,記憶體改成256位元DDR),並在2004年5月4日的NV40(GeForce 6800 Ultra),反過來KO掉ATI的R420 (Radeon X800 XT),這又是另一段值得科科們拭目以待的故事了,科科。

3 則回應

  • (上)勒
    2020-09-22
  • 這都不是技術領先啦,真的技術領先,是指可以申請專利的技術。像這兩家互拼管線和處理單元數目。問題是你又不能阻止對手用比你多的數目,所以就看運氣。真的技術領先,都在類比和RF電路設計。今天你用逆向工程破解,你還是無法贏人家,因為類比和RF幾乎都被專利保護。我一直覺得只做數位IC設計,根本不知道IC設計的精華,精華是在類比、RF和EDA
    2020-09-22
    • 2003年我在聯電投片,也是130nm,良率大概50%,因為是類比IC。如果數位IC,我覺得良率應該會有八成。也不算輸台積很多。至於為什麼後來被甩開,科科
      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