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被VIA併購的Centaur篇

2020.09.18 03:57PM
照片中提到了VA .、Cyrix、(R,跟西里克斯有關,包含了西里克斯、西里克斯三世、中央處理器、微處理器、威盛C3

簡報時代背景:威盛電子(VIA)在1999年3月5日股票上市,在當年先後從國家半導體和IDT,併購Cyrix和Centaur這兩間x86處理器廠商,企圖「開闢新戰場,延續高成長」,並在2000年股價一度衝到629元,成為新一代股王。但在2000年初,Cyrix團隊早已名存實亡,由追求「簡單、迅速、便宜」的Centaur主導其x86處理器技術發展。

所謂「簡報王」的定義,不外乎「名稱存在於簡報,並未落實成產品」。對於降低成本充滿執念的Centaur團隊,在加入VIA的前5年,其主導的產品時程表堪稱「簡報王中的絕對王者」,還同時塞滿的聖經人名與Centaur自己原本的產品代號。其混亂之程度,充滿了台式企業「拔草測風向」的風格,包準讓各位科科連科科笑都笑不出來。

2000年:Centaur的C5A「併吞」了Cyrix的Joshua,奪走了Cyrix III的名號。這時看起來還很正常,以下3款核心都活了下來。

C5A, Samuel (0.18µm, 取代Cyrix的Joshua)
C5B, Samuel 2 (0.15µm)
C5C, Samuel 3 or Ezra (0.13µm)

照片中提到了Our Current Products、Note: “C5A

2000年3月6日,AMD打贏1GHz時脈爭奪戰。2000年11月20日,Intel推出初代Pentium 4 “Willamette”。除了價格以外,VIA的x86處理器陣容怎麼看都不像是具備抵抗能力的樣子。所以Centaur提出全新架構CX,並在此之前放上了「過渡時期專用」的C5X。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Centaur尚無任何「超純量管線」處理器,從1997年10月13日的WinChip(C6)一路到C5X前,都是1個時脈週期只能執行1個指令的「486等級」產品。

照片中提到了New CX、architecture、Product Roadmap,跟名人遊輪有關,包含了角度、威盛電子、中央處理器、威盛C3、x86

2001年:Cyrix品牌就此消失,那顆C5M只是用來做樣品。那顆整合C5B、VIA北橋和S3繪圖核心的「馬太福音(Matthew)」,就成為簡報王的第1個犧牲者了,偏偏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這才是VIA能夠擺脫x86雙雄夾殺的唯一出路。

C5N, Ezra-T (0.13µm, 支援Pentium III “Tualatin” 匯流排,將AGTL+電壓從1.5V調降成1.25V)

照片中提到了66、“Coming Real Soon

默默延期1年的C5X,跑出了C5XL和C5YL兩款衍生品,「未來全新架構」從CX改名為CZA,意謂不明。

系統單晶片方案「馬太福音(Matthew)」的精神仍在,只是變成了大大的問號。

照片中提到了Future Processor Cores、C5 Microarchitecture、I cz Microarchitecture,包含了角度、威盛電子、中央處理器、半人馬技術、微處理器

2002年:Centaur首款超純量管線的C5X因「太貴太熱」,被精簡版的C5XL取而代之,壯烈犧牲。C5XL縮小版的C5YL也莫名其妙的不見。不過從C5(講的精確點是WinChip 4 “C4”)為起點的「半速浮點運算器(因沿用WinChip 2的設計)」,在C5XL總算劃下句點,真是可喜可賀。

在2002年11月14日,Intel Pentium 4 “Northwood”時脈抵達3GHz大關,但時脈僅1GHz的C3(C5XL核心)處理器,卻到了2003年1月22日才登場。雖然市場定位不同,但這差距也未免太大了。

C5XL, Nehemiah (0.13µm, 內建一組隨機亂數產生器)

照片中提到了Nehemiah、Nehemiah Soon、1000 -1500 MHz,包含了角度、中央處理器、威盛電子、集成電路、x86

照片中提到了C5X vs. C5XL、С5XL、C5X,包含了點、威盛電子、中央處理器、集成電路、x86

大概是覺得C5XL太成功了,一口氣冒出C5Y(更換系統匯流排)、C5XP(低功耗)、C5Z(高時脈),和可能敗部復活的「馬太福音」版系統單晶片(由C5XL和C5Z擇一發展)。全新架構又從CZA改成CN,繼續延後到2005年,還是讓人一頭霧水。但人家AMD早已宣示那時就會有雙核心K8,Intel也會有雙核化的Pentium 4,真的沒有問題嗎?

至於下面那排「如同我們這個產業的慣例,出貨前細節可能會有所更動」,拜託,Intel和AMD也不是這樣搞的好不好。

照片中提到了Up-Coming Products、CN、2 GHz,跟CSX運輸有關,包含了角度、威盛電子、中央處理器、威盛C3、x86

2003年:一票試水溫的代號和試探性的提案,通通人間蒸發,僅剩「比C5XL減少100萬電晶體」的微幅改良版C5P和「幾乎Tape Out」的C5I。

C5P, Nehemiah (0.13µm, 內建2組隨機亂數產生器和1組AES加解密器)

照片中提到了Our Security Implementation、Hardware、RNG,包含了角度、威盛電子、中央處理器、x86、集成電路

照片中提到了Next Design = C5I (Esther)、Tapeout 1Q/04、0.09µ,包含了邦拉蒂城堡、本拉提城堡與民俗公園、產品、牌、線

2004年:C5I被C5J替換,趕在2006年5月Intel P6匯流排授權到期之前,切換到自家的VIA V4。C5J核心的C7處理器,在2005年5月27日上市,而Intel AMD早就猛推雙核心了。

C5J, Esther (0.09µm, 2組隨機亂數產生器,1組AES加解密器,硬體SHA-1密碼雜湊演算法,支援VIA V4匯流排)

以下全軍覆沒:

C5Q, Nehemiah (0.13µm, C5P,支援VIA V4匯流排)
C5R, Nehemiah  (0.11µm, C5P,支援VIA V4匯流排)
C5I , Esther (0.13µm, 2組隨機亂數產生器,1組AES加解密器,硬體SHA-1密碼雜湊演算法)
C5W, Esther (改良0.09µm製程的C5J)

照片中提到了Centaur Product Plan、(core processors only)、Total value:,包含了大氣層、威盛電子、中央處理器、威盛C3、x86

照片中提到了C5J (VIA “C7

原先預定2002年就要問世的「全新下一代架構(CX→CZA→CN)」,拖到2008年1月23日才以Isaiah之名現身,5月29日以Nano(凌瓏)之名開始銷售,相隔已6年,也結束了VIA與Centaur的簡報王歲月—因為距離下款全新的產品設計,又是超過「11年」的2019年了。

照片中提到了First Isaiah Products Mid-2008、Pads、Fabricated in low-,跟威盛電子有關,包含了圖案、中央處理器、威盛C3、x86

在2019年11月18日,Centaur發表x86世界首款內建人工智慧輔助處理器的「伺服器等級系統單晶片」CHA,台積電16nm製程,原生八核心(CNS微架構),四通道DDR4記憶體,可提供雙處理器組態,並對應連AMD Zen2世代都尚未具備的AVX-512指令集(完整度約為Intel Cannon Lake的水準),預計2020年下半年量產。

聽說Centaur的產品設計哲學是「簡單、迅速、便宜」,是吧?

照片中提到了The Solution: Integrate a Dedicated Al、Coprocessor with Fast x86 cores、

但這顆技術水準僅停留在Intel Haswell檔次、足足落後六年的「新產品」,其寄以厚望的「人工智慧」,會不會當Intel和AMD的桌機處理器,普遍支援AVX-512指令集和blfoat16浮點數格式後,就會失去唯一的利基點,就請各位科科拭目以待,搞不好到時候又會有看不完的簡報了。科科。

9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