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筆者的「光華商場DIY回憶錄」已經放著養蚊子放到連蚊子都不想來了。剛好最近正在傷腦筋升級桌機的事情,將中年水球的煩惱「分享」給各位敬愛的科科們。
效能夠用何必升級自找麻煩?
自從微軟Windows 95作業系統引爆個人電腦狂潮至今的25年,電腦擺脫了昔日高科技的神秘色彩,成為人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需品(對習慣手機的日本人來說可能不見得如此),大型賣場的興起與網路購物的普及,或多或少呈現了「電腦就只日用品的一部分」,不再是專屬於一小撮「專業玩家」的稀有物品。
筆者一直深信「科技始終來自於惰性」,唯有人性中的懶惰原罪,才能強迫人類去思考更有效率的做事方法,或著拒絕進行「為了追求精神上的勝利而做出損人不利己」的蠢事,絕不浪費任何一絲一毫的多餘能量,實現個人與群體的共同利益,所以「裝死」才會成為當代社會的另類美德。
電腦升級亦同,當效能與功能已足以滿足超過80%的需要,就不會吃飽太閒去拆開那個天知道灰塵到底堆積多厚的機殼,通通眼不見為淨,只要東西能用就好。但當不幸發生「再不升級你就抓狂」或「電腦突然死給你看」,你就不得不面對現實,默默的拿起那把沈重到拿不起來的螺絲起子。
在20多年前,那個記憶體容量寸土寸金,連電腦開機還得先花個好幾分鐘,靜靜的聆聽硬碟演奏著震震哀號的美好年代,筆者與無數的有志之士,無不殫精竭慮的盡力壓榨出一點一滴的效能,從硬碟切割出一小塊固定容量的「虛擬記憶體專用區(筆者最早是將1.2GB的量子牌火球分出200MB)」以「減少硬碟磁頭臂的移動範圍」,到研究如何調整Windows登錄編輯程式(Regedit)內的諸多項目,如減少Windows選單的跳出延遲等,都是個人電腦DIY回憶錄中不可被分割的一部分。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人生第一台電腦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以「火球」和「鑽石」為起點的漫長旅程
但大費周章卻一無所獲後(甚至適得其反),你還是得乖乖掏錢替換「效能瓶頸」。
老古董升級汰換沒這麼簡單
以1997年那時候來說,更換CPU的最麻煩門檻在於「你的主機板有沒有雙電壓(CPU核心和I/O從Intel Pentium MMX開始分道揚鑣)」,再來主機板是否支援非正規的外頻(75MHz和83MHz)、BBS和光華店家內口耳相傳「這張板子和這顆CPU好不好超」。
偏偏組裝升級電腦最討厭的就是動到主機板,一換就「動搖國本」,加上那時候的電腦機殼品質和設計遠比今日「原始」,光是要好好鎖個機殼上用來固定主機板的六角螺絲又不滑牙,對當時笨手笨腳的筆者就是高聳入雲的高牆。痛下決心並撐過一番折騰後,就會對天發誓打死不要再自找麻煩,直到下次「效能慢到讓人抓狂的臨界點」被一舉突破為止。
不過從Intel P6下放到個人電腦市場(Pentium II到Pentium III)之後,Pentium世代的Socket 5/7腳位相容處理器,隨著市場競爭一個個消失(AMD在K7更與Intel分道揚鑣),無論CPU、晶片組與記憶體之間的「配對組合選擇性」都急速萎縮,升級彈性大不如前。
當筆者懶得砍掉重練,捨不得好幾樣東西一起換,改採「小步快跑」,情況就發展成「2顆CPU(Pentium II 266超400、Celeron 900MHz)、3張相同晶片組的主機板(艾崴BD100、陞技BH6、華碩CUBX)、同樣的記憶體(PC100 SDRAM,從128MB長到1GB)」一同陪伴筆者到二十一世紀的前幾年。當PCI Express介面顯示卡滿街跑,筆者板子上的AGP插槽還一直撐到NVIDIA GeForce 7600GS,這已經是「2006年夏天之後」的產品了。
世代交替是最痛苦的回憶
筆者的「維穩」心態到了Pentium 4時代也絲毫不變,從Pentium 4 3GHz升級到雙核心的Core 2 Quad QX6700,看在不想丟掉2GB DDR2-800的份上,主機板選擇了華擎775i65G(少見的865晶片組LGA775腳位產品)。後來因緣際會的得到Core 2 Quad Q9450,8GB的DDR2-800又撐過了3張技嘉主機板(GA-EP43-DS3、GA-G31M-ES2L、GA-G33-DS3R),說筆者被記憶體「綁架」亦不為過,所謂「因小失大、作繭自縛」就這麼一回事。
因累積太多PATA硬碟、被迫使用SATA橋接晶片的陣痛期,更是讓筆者不堪回首的糟糕回憶。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不小心用了SATA該怎麼辦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最吵的硬碟 讓人極度無言的SATA陣痛期
六核的Core i7-3960X和十核的Xeon E5-2680v2,先後讓筆者充分感受到「多核心」的威力,但為此「囤積」的32GB DDR3-1866卻誘使筆者為了節能省碳,轉向Intel擠牙膏的Pentium G4600和Core i5-7400,不得不挑選支援DDR3的華碩Z170M-3 D3,陷入再不更動主機板和記憶體的前提下,幾乎毫無升級空間的窘境,怎樣都只有四核心可選(LGA1151腳位的Kaby Lake最多就是Core i7-7700K),改進幅度有限,又吃不到六核的Coffee Lake,左支右絀,動彈不得。
近來深感CPU效能不太夠用,很想乾脆衝一發直奔AMD Ryzen 3700X算了,一勞永逸,應該很多年不需要擔憂CPU不夠力,但又很不想花大錢一次全換,會不會一考慮下去,就等到AMD預定今年底發表的Zen 3呀?科科科科科。
2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