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 5G 開台, KKBOX 也攜手中華電信正式推出 KKBOX Hi-Fi 無損音質服務,成為首家在台灣正式提供無損音質串流的服務商,且除了提供高達 4,000 萬首無損音樂外, KKBOX Music 還透過 AI 幫聽眾把關,把一些假無損音樂率先過濾,僅讓 Hi-Fi 標誌掛在真正的無損音樂音樂檔案上。
雖然海外已經有幾個串流平台開始提供無損甚至 Hi-Res 的音樂串流服務,不過受限於複雜的版權問題,台灣消費者需要透過繁雜的手段甚至還要掛 VPN 的方式,才能享受到這些未在台灣正式上架的高音質串流服務,而 KKBOX 也在多年持續與發行商的溝通下,在台灣推出 5G 的時間點正式推出服務。
中華電信 5G Android 用戶率先可申請
KKBOX Hi-Fi 無損音質服務目前僅先行提供給中華電信的 5G 用戶訂閱,價格較標準 KKBOX Music 略高,主要也是由於此次是先行與中華電信合作,當前僅有 Android 陣營提供 5G 服務,故目前僅能在 Android 裝置開通 Hi-Fi 無損音質服務,以 Flac 格式、 16bit 44.1kHz 或是 16bit 48kHz 取樣作為串流格式,希望提供聽者真正的無損音質。
KKBOX 在先前被不少音樂愛好者抨擊音質較其它串流服務差,其中一項原因是由於 KKBOX 在 192K 品質的編碼方式使用壓縮效率較差的 MP3 ,後續則在推出 320K 音質服務時,一併把 320K 的編碼使用音質相對較好的 AAC 編碼,不過不少消費者由於未進行設定,導致誤判預設的 192K 為 KKBOX 最佳音質。
而在推出 Hi-Fi 無損音質服務之前, KKBOX 也為了呼應使用者對音質的要求,加入許多活用 AI 檢測的把關機制,包括檢查服務商提供的音樂檔案品質,檢測在一般音量範圍之下會否產生爆音,以及將串流後的音樂與資料庫的音樂檔的品質對照,希望在前端針對音樂檔案進行把關,藉此提升使用者的聆聽體驗。
利用 AI 確保聲音品質、不讓假無損濫竽充數
▲要通過 AI 檢測系統確認為真正 CD 級音質才會冠上 Hi-Fi 標誌
這些 AI 檢測技術也對 KKBOX Hi-Fi 無損音質服務攸關重要,眼尖的消費者會留意到有些專輯多數的歌曲都顯示 Hi-Fi ,卻有一兩首音樂沒有冠上 Hi-Fi 標籤,這不是因為授權或是上架出了差錯,這是由於 KKBOX 的檢測機制發現服務商提供的原始音樂並非真正 Hi-Fi 等級無損,而是由壓縮檔偽裝而來,為了避免使用者聆聽體驗受到影響會拿下 Hi-Fi 標誌。
不過要溝通的是, Hi-Fi 無損音質不見得對普羅大眾而言是更"好聽"的音樂,雖然從 320k AAC 提升到 16bit 44.1kHz / 48kHz Flac 提高音樂的動態與細節,但音質好壞仍取決在錄音品質與後製,更好的資訊量也意味將更還原原始的細節資訊,歌手演唱的瑕疵;氣音也顯得更明顯,而原本錄音混音處理就不好的音樂,變成無損 Flac 格式也更進一步放大缺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錄音具一定水準,搭配品質較好的耳機,即便是直接使用手機的耳機孔聆聽 Hi-Fi 無損音質與 320K 比較,光是從低頻的動態、聲音的細節,兩種音質的表現高下立判,對於精湛的演奏內容、歌手豐富多變的轉音等,都可聽得更仔細,而像聆聽現場收音,就連掌聲也變得更立體。
搭配好耳機與外接 DAC 可進一步提升聆聽體驗
雖然手機是便利的串流音樂服務載具,然而 KKBOX 也建議若要達到更好的聆聽體驗,可搭配 USB OTG 的方式外接 DAC 提升聆聽品質,或是已經是中華電信 5G 且申請服務的使用者,也可在基於 Android 的音樂播放機安裝新版 KKBOX ,在啟用具 Hi-Fi 無損服務資格的帳號後,亦可在音樂播放機聆聽 KKBOX Hi-Fi 無損服務。
▲目前平台提供約 4,000 萬首 Flac 格式的 CD 級 Hi-Fi 無損音樂
從 320K 串流到 4,000 萬首的 Hi-Fi 無損串流只是 KKBOX 邁向 5G 世代的第一步, KKBOX 也希望未來能更進一步提供 Hi-Res 級的串流服務,但首先仍要先讓 Hi-Fi 無損串流服務站穩腳步,才能與版權商開始洽談;此外,雖然當前 KKBOX Music 還未有具體的 Hi-Res 規劃,但仍希望使用 Flac 格式而非壓縮的 MQA ,務求提供音樂愛好者不妥協的聆聽體驗。
音樂重新上架可能因供應商替換導致音質略有不同
筆者也藉機與 KKBOX 詢問一些先前朋友遇過的狀況,筆者朋友曾問到為何有時原本歌單中的音樂會忽然無法聆聽,但重新收詢後發現音樂仍在服務上,且聽起來聲音的表現似乎略有不同,或是原本已經離線暫存的音樂自動進行重新下載,下載後的音質也略有不同。
KKBOX 表示這是由於與原本音樂版權業者的服務到期,重新與其它版權業者簽約,由新版權業者提供新的音樂檔案進行上架;由於供應商不同,系統上會以不同的標籤識別,歌單的資訊是以系統標籤登記,故有時候會導致歌單的檔案標籤識別不同,需要把新版本重新加入歌單,而不同供應商提供的數位檔案可能在壓縮方式不同,導致聽感也可能略有不同。
6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