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在 2016 年集團成立 70 周年之際,以回歸品牌原點的精神,推出 Signature 系列,陸續推出耳機、擴大機、 Walkman 等產品,不過在 2019 年 IFA 前的 Signature 產品清一色是針對耳機系統,在 2019 年的 IFA , Sony 公布了隸屬 Signature 系列第一款揚聲器產品 SA-Z1 ,同時也是一款市場上絕無僅有的高單價近場鑑賞揚聲器。
當前市場絕無僅有的高價近場二聲道鑑賞揚聲器
▲市場上罕見超過十萬元的非監聽近場聆聽式揚聲器
二聲道揚聲器超過數十萬並不罕見,不過多為客廳與書房使用的落地式或是具一定聆聽距離的設計,但售價達 21.99 萬台幣的 SA-Z1 卻是一套針對 3 米內、擺放在書桌上的非監聽用近場揚聲器,以同樣設定為二聲道近場鑑賞的產品,是完全找不到如此高單價產品的;絕無僅有的獨特高單價近場臨聽定位,也是這款 SA-Z1 發表後相當令人好奇的地方。
雖然也有玩家使用原本用於監聽的高階二聲道揚聲器作為短距聆聽使用,然而監聽所重視的是音樂鉅細靡遺的細節與模擬錄音室收音的特質,並不適合作為鑑賞音樂、感受舞台臨場感;然而具備臨場感的二聲道系統需要較好的聆聽空間,同時若與家人同住,或是住在隔音較差的環境,也需擔心沉浸在音樂世界之餘是否會導致他人反感。
一款專為一個人聆聽提供真實臨場感的究極版鑑賞型楊聲器,也就成了 SA-Z1 產品開發的目的,然而要能夠在近場聆聽的達到個人沉浸、舞台臨場感,能不影響他人,同時又需要在聲音達到超越其它近場鑑賞型二聲道揚聲器是相當不容易的,故開發團隊也自單體技術、機構與數位聲學等投入複雜的技術,就為使 SA-Z1 能達到全新的近場鑑賞揚聲器境界。
猶如 CAS-1 桌面聆聽系統終極進化版的 SA-Z1
▲ 2016 年的 CAS-1 是一套針對近場聆聽的(相對)平價微型系統
這樣的概念讓筆者想到 2016 年 Sony 曾推出過的小型桌上型聆聽系統 CAS-1 ,當時的 CAS-1 是由一台微型綜合擴大機搭配一對專為短距聆聽的揚聲器組成,不過 CAS-1 給人的感覺較像是搭手機、筆記型電腦的新世代床頭音響或是組合音響的概念,提供無線連接介面與耳機擴大器等附加機能,但 SA-Z1 則更專注在主動揚聲器的特質上。
雖然 SA-Z1 是一款新世代的近場聆聽揚聲器,也具備豐富的數位輸入介面,如 USB 、 Walkman 、光纖等,但反而未提供目前在主動二聲道系統常見的藍牙、 WiFi 或乙太網路,或許也是考慮無線模組對整個機構設計的影響吧,故若要在 SA-Z1 聆聽串流服務,仍需藉由連接智慧手機、新款 Walkman 等有線方式。
建構在極致數位聲學的基礎,只為實現極致的聽感
▲ SA-Z1 特製的 FPGA 管控左右聲道與每一音路的時基
在數位技術部分, SA-Z1 與先前推出的桌面型擴大機 TA-ZH1ES 的技術有許多關聯性; SA-Z1 也承襲 TA-ZH1ES 以內部數位訊號進行處理的概念,為了能達到 Sony 工程師理想的訊號處理方式,一般市售的 DAC 與 DSP 是不夠的,所以 SA-Z1 在兩邊各自採用特製的高性能 FPGA 結合 Sony 開發的演算法做為數位類比轉換的核心 。
▲兩邊單體使用專屬的高速數位訊號連接器連接,並可互換揚聲器負責的聲道
不過除了高性能的 FPGA 作為 DAC 轉換外, SA-Z1 進一步使用 FPGA 進行繁雜的音訊處理,兩邊的揚聲器使用不帶供電的專用零延遲高速訊號線相互連接,並透過 DSP 將兩邊的聲音傳輸進行同步,而單邊揚聲器的五個單體共採用 8 聲道的擴大,個別針對不同聲音的頻率進行獨立擴大,每一路的傳輸時序再由兩邊的 FPGA 控制,使各聲道時間軸能夠同步。
以類比校正失真的獨特 DA 混合擴大架構
▲左右聲道完全獨立供電
而承襲自 TA-ZH1ES 的 DA Hybrid Amplifer 也使用與一般混合擴大架構截然不同的概念,傳統混合擴大的目的是以類比擴大為主體,結合高效率數位擴大減少大功率放大的發熱,但 SA-Z1 反而是以低失真的 S-Master 數位擴大為主體行主要擴大,透過類比擴大在功率輸出的最後階段進行失真校正,降低噪聲與減少放大失真的訊號修正。
為了因應 SA-Z1 較耳機擴大用的 TA-ZH1ES 的更大功率,除了左右揚聲器使用獨立的 3Pin 供電輸入外,擴大線路使用當紅的氮化鎵材料的 GaN-FET 取代傳統 MOS-FET ,氮化鎵具備更穩定的輸出與高轉換效率,在低發熱與更穩定的供電曲線下,能有效降低電流對聲音產生的不良影響。
將電路獨立於箱體的全對稱結構
▲左右聲道前方箱體結構相同,電路部分獨立於與箱體隔離的後方,並配有大型散熱板
為了使 SA-Z1 達到理想的近場聆聽, Sony 工程團隊除了數位技術外,在這款緊湊的桌面型揚聲器使用大量來自高級音響產品與擴大機的技術; SA-Z1 的兩具揚聲器採全對稱設計,核心組件完全相同,其中一邊頂部為具備 IO 端子與主要操作介面,另一邊則是配有音效調諧功能呈現特質功能,但可透過主機後方的撥桿切換左右聲道。
SA-Z1 的單體配置使用使高頻單體與低頻單體使用同軸配置,並在高頻單體使用 Sony 落地式音響的 I-ARRAY 高頻陣列設計,藉由使發聲源為在相同軸線的方式,使多個單體發出的聲音能自相同的位置傳出,避免典型多音路揚聲器的聲音空間差,尤其對於設定在近場聆聽使用的 SA-Z1 ,這樣的配置方式是有其必要性的。
同軸單體配置結合 Tsuzumi 反向低頻單體配置
▲內部機構爆炸圖,最右方即是 Tsuzumi 手鼓低頻單體的機構
為了在桌面擺放呈現聲音的包圍感, SA-Z1 的低頻單體使用獨特的反向同軸雙單體配置方式,使兩個低頻單體反向擺放,藉由一朝前、一自後方反射傳出的單體發聲,在不須特殊擺位的情況之下,使聽者可在離揚聲器極短的距離感受聲音的立體包圍感,這也使 SA-Z1 不用像一些揚聲器需要特地與牆壁或是反射板配合,只要擺在合適的桌面就可發揮實力。
▲後向的低頻單體藉由裝有電路的隔離殼體做為反射
且為了進一步提升聲音的純淨,透過在密閉框體配置兩個反向單體,可使兩個單體後方發出的共振聲相互抵銷,並以厚實的方正鋁合金框體包覆減少振動,同時以日本手鼓的造型概念發想加入 Tsuzumi 結構,讓兩組反向配置的低頻單體鎖在銅柱上,利用外框的鋁合金與內部支撐的銅柱大幅降低額外的振動。
以獨立六片箱體減少多餘共振、分離式電路亦穩定固定在箱體
▲為了避免典型一體封閉箱體容易產生的共振, SA-Z1 改使用六片式箱體結構
作為配置單體的主體並非一體外殼搭配前後兩片面板,反而是使用 6 片面板構成箱體結構,雖然理論上一體式箱體較四片式箱體強度更高,但為了避免傳統一體式箱體發聲後持續共振問題,以六片厚重的鋁板結合傳統日式建築工法的組合概念,縱使是非一體設計,也仍就可抑制不必要的聽覺共振感。
▲箱體與後方電路之間以橋式臂狀結構連接
共振主箱體後方的電路結構使用 FBW 機箱結構,透過鋁板構成的牆型結構取代傳統樑架機殼,能將電路板隔離,避免電路板在發聲時共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振動;另外透過高強度的橋狀臂式結構,作為擴大機與數位線路所在的後方機構與前方揚聲器主體連接的設計。
新設計單體結合源自落地音響的 I-ARRAY
▲ I-ARRAY 以一個主高頻單體搭配兩個輔助高頻單體構成
SA-Z1 也在單體的結構進行創新,其低頻單體除了使用鋅鑄造支架,採用空氣控制系統,透過單體後方的開孔控制空氣流動,減少振膜振動產生的空氣亂流,減少風切與避免振膜的不正常抖動,並以將傳統環狀磁鐵分割為四塊、使空氣能夠導出的透氣磁鐵進一步抑制音圈周遭的亂流。
至於負責高頻的 I-ARRAY 陣列是源自 Sony 落地揚聲器的設計,以一個作為呈現 100kHz 的圓頂高頻主高頻單體搭配兩個提升離軸空間感的輔助高頻單體,能兼具頻響與指向性;主要的高頻單體也使用新開發的平衡圓頂型高頻單體設計,使音圈可在振膜與空氣負載達到平衡,並藉由鈦濺鍍振膜強化單體的強度,呈現 100kHz 的 Signature 系列必備的高頻。
▲中央的主高頻單體與 Tsuzumi 低頻單體呈現同軸排列
雖然 SA-Z1 是一款為了要呈現音樂類比感的短距鑑賞型揚聲器系統,但設計團隊也藉由大量科技的輔助,如在音訊輸入,即可透過 DSD 轉換模式,將輸入的數位與類比音訊都轉換為 DSD 11.2MHz ,對壓縮格式,則導入新一代結合 AI 的 DSEE HX 技術補正到 32bit 384kHz 。
結合擴大線路啟閉、單體時基偏移、頻響範圍調整呈現不同的聽覺與空間感
▲四組開關是作為切換高低頻輔助單體的開關與調整時基、頻率範圍
此外,雖然 SA-Z1 不具備花俏的 EQ 調整,但透過較為類比感的方式改變聆聽的特性;藉機頂的音效調諧轉盤,能夠呈現更複雜的音質呈現方式; SA-Z1 能夠啟用 D.A. 混合式擴大機類比輔助、輔助低音揚聲器開關、輔助低音揚聲器頻率範圍與輔助高音喇叭時間校準等四種功能的切換,不過 Sony 的理念是針對輔助單體,並不會更動到高頻與低頻單體的特性。
D.A. 混合式擴大機類比輔助能選擇使聲音呈現精確或是較有類比感,當選擇標準模式,類比放大主要用於產生校正訊號,以 DSEE-HX 進行單體驅動的擴大,若採用混合模式,則此時類比放大也會介入擴大,相較重視精確低失真的標準模式,混合模式反而會較有類比音響的溫潤感。
▲機頂的按鍵簡單易懂
第二個轉盤式輔助低音揚聲器開關,此模式作為切換反向側低頻單體的開關;雖然 SA-Z1 強調聲音的臨場與包圍感,故在結構使用兩個反向的低頻單體,使低頻可一前、一後傳出,營造更逼真的空間,不過對習慣傳統二聲道聽感的使用者,可藉由關閉反向的輔助低頻單體,使聲音的空間感以不同方式詮釋。
至於第三項的輔助低音頻率則可切換三種空間感,這是利用變動輔助低頻的頻響範圍,改變聆聽的空間場域感,藉由改變後方輔助低音所呈現的頻率範圍,使人耳可聆聽到的中低音域的量感改變,即可使人耳產生不同的空間感受。
最後一項是輔助時基校正,這是透過改變同軸配置的輔助高頻單體的時基,改變人耳聽到不同頻率的速度感,當開啟同步模式( Sync )時,能夠提供精確的聲音,而進階模式( Advanced )則將高頻的時基提前,可聽到更為清晰的聲音,若切到延遲( Delay ),則聲音會變得緩慢、柔美。
在完美聆聽三角感受超越二聲道的聽感
▲雖然僅有二聲道,但可在書桌距離感受驚人的空間包圍感
在實際聆聽 SA-Z1 ,會發現它是一款相當神奇的揚聲器,對聽者而言, SA-Z1 雖然仍可像一般二聲道揚聲器往廣域發送聲音,不過聲音的呈現感也就如一般二聲道揚聲器的平面發聲感,如同 SA-Z1 為個人進場聆聽而生的使命般,要能感受 SA-Z1 的價值,就需要把 SA-Z1 擺在書桌前,以坐在一般桌面約 1 公尺到 3 公尺之間,才能感受 SA-Z1 的真正魅力。
當坐進 SA-Z1 的三角黃金位, SA-Z1 所呈現的聲音將達到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新境界,不光只是解析度或是音場這種以此價格原本就該有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聲音的空氣感與舞台臨場感的呈現,完全不像是一組二聲道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利用一前向、一反向的低頻單體以及同軸配置的高頻單體。
聆聽串流音樂也宛若置身現場
▲後方的輸入介面主要為類比
雖然武漢肺炎影發全球性的災難,不過也因此許多歌手近期透過 YouTube 提供過往的演唱會或是新錄製的現場演出,筆者以 The First Take 頻道上的 Cö shu Nie - inertia , Aimer 官方頻道的 Aimer 蝶々結びLIVE Orchestra ver. ,還有川井憲次憲場演奏會版本的傀儡謠進行試聽。
▲數位輸入集中在側面
SA-Z1 最驚人的,莫過於聆聽單一位歌手演出時的人聲空間感,只要坐在 SA-Z1 的黃金三角,人聲會很精確的固定在揚聲器的中間位置,宛若坐在歌手面前的搖滾曲聆聽歌手精湛的表演,且樂器的包圍感是自四面八方而來,完全不受二聲道設計的先天限制,在臨場感的呈現方式完全不亞於家庭劇院。
可視音樂類型改變音效調諧轉盤
▲盒裝控制器
不過 SA-Z1 還是有些微妙的地方,例如多人合唱的傀儡謠,若依照預設的音效協調轉盤設定,則原本應該是站在一個平面的演唱者歌聲,會變得像是從單一點音源發出,雖然這部分可藉由調整輔助低音頻率到廣音場改善,只是相較單人演唱的凝聚感, SA-Z1 呈現多人合唱就沒有那麼驚豔。
另外,或許是因為藉由反向低頻單體呈現空間感,故在原本速度感較快的音樂,會顯得中低音域的聲音速度感較趨緩,縱使是調整時基設定也覺得聲音的速度感較"溫",在節奏較緩慢的音樂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若像是舞曲、電子樂就不免覺得聲音少了節奏感帶來的攻擊性。
雖然筆者使用的音源皆為 YouTube ,縱使是錄音相對好的影片,但怎說也是壓縮音訊,不過在 SA-Z1 的音質強化加持下表現仍相當出色,尤其是啟用 DSEE HX 後,適度補正因為壓縮損失的細節,不過筆者仍交叉比對 YouTube Music 與手邊 24bit 數位版 Flac 檔案, Flac 檔案無論補正前後的聲音延續性仍更為細緻。
可精確、可韻味,大小聲聆聽皆完美
▲底部並未有角錐,僅配有橡膠墊
雖然 SA-Z1 不具備如 DMP-Z1 或是新一代 Walkman 的黑膠模擬模式,但 DSD 轉換模式可為 SA-Z1 增添更多的類比感,聲音相較 PCM 模式來的更圓潤,若再搭配輔助時基校正的延遲模式,更可強調聲音的柔美感,這樣的組合也較適合節奏較慢的音樂類型,例如菅野洋子的星際牛仔原聲帶、坂道上的阿波羅動畫版原聲帶都相當不錯。
不過 SA-Z1 最驚人的地方還是在大、小音量下皆可呈現完美的細節與動態,因為不少音響設備都會在低音量與高音量發生失真的情況,扣除筆者無法在辦公室切到過大的音量,至少筆者在切到偏小的音量時,聲音的細節、動態的表現也不會有顯著的衰竭,顯見其 DA Hybrid Amplifer 架構設計相當出色。
▲由於箱體重量十足,加上 Tsuzumi 結構低頻配置,演奏時箱體幾乎感受不到共振
一開始拆箱,有研究音響的同事看著底部的橡膠腳墊露出疑惑的神情,畢竟連當年 CAS-1 都還有專屬的音響角椎,一對超過 20 萬台幣的 SA-Z1 反而只使用橡膠腳墊,但實際播放音樂後就相當放心,只要擺放的桌子不要太差(例如筆者擺放在 Ikea 的實木大餐桌),在一般人聆聽的音量範圍,縱使低頻的量感較大,手放在揚聲器上也絲毫不會感到箱體發生共振。
對於深怕吵到家人、鄰居的音樂愛好者,其實 SA-Z1 還有一項要使用揚聲器啟動的模式,就是承襲 2016 年所推出的桌上型聆聽系統 CAS-1 的小音量模式,這項模式會利用演算法強化特定人耳容易感受的音域範圍,僅需以相對較小的音量播放,就可使位於黃金位聽音樂的使用者的感官音量提升,減少影響他人的情況。
為小空間短距聆聽呈現極致的聽感
▲約台幣 22 萬換一套不需考慮擴大機、擺位的小空間終極聆聽組合似乎並不過分
SA-Z1 在市場上屬於一款獨特的揚聲器產品,除了高單價以外,大量透過以數位與類比技術結合的方式使近場二聲道揚聲器能夠呈現具臨場、細膩的包圍聽感,完全鎖定喜好獨自鑑賞音樂但在聆聽空間較為受限的發燒友,當然筆者相信這樣的價格族以購買一套高品質的落地二聲道揚聲器,不過光是對空間與擺位的要求限制, SA-Z1 的使用就顯得相當簡單。
SA-Z1 並不打算作為討好所有類型的使用者的全面產品,而是作為一套獻給一個人沉浸在音樂世界的珍品,它的好,只有坐進黃金位之後才會懂,但也只要一坐進黃金位,馬上就能夠了解 SA-Z1 的價值所在; SA-Z1 也使用大量且複雜的技術,只為呈現舞台臨場特性,但對於使用者來說完全不需要懂這些技術原理,即可沐浴在宛若現場的音樂演出之中。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