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第 10 代 Core S 非無鎖頻版的 ITX 好搭檔,華碩 ROG Strix H470-I Gaming 動手玩

2020.05.27 09:00PM
照片中提到了JOIN THE、REPUBLIC、通先安装处理器后再将此盖取,跟ROG電話、Telepizza有關,包含了電腦硬件、電腦硬件、電腦機箱、電腦散熱、母板

繼上週 Intel 第十代 Core S 系列 125W TDP 不鎖頻處理器與 Z470 系列主機板效能測試解禁後,這週則輪到 65W TDP 的一般版處理器與其它 400 系列主機板解禁,這次要測試的是華碩 ROG Strix H470-I Gaming ,由於 Intel 僅統一提供鎖頻版本供測試,故此次即以較主流之 i5-10600K 搭配。

照片中提到了INIHDI-06hZ XILS、ROGS、FOXCON,包含了電腦硬件、電腦硬件、電腦機箱、電腦散熱、母板

▲右邊的是 ROG Strix H470-I Gaming ,左為 ROG Strix Z490-I Gaming

照片中提到了HDMI、HDMI、BIOS,包含了電子產品、電源、電子產品、電子零件、電子樂器

▲ ROG Strix H470-I Gaming 具兩組乙太網路與 Audio Type-C

照片中提到了i it !+、ROHS、PSUS,包含了電腦硬件、電腦硬件、母板、中央處理器、電腦

▲ H470-I Gaming 的另一組 M.2 仍在機板背面

相較前一代同級的 ROG Strix H370-I Gaming , ROG Strix H470-I Gaming 整體設計更為低調,雖仍支援 RGB 燈條,不過取消位於外側的的板載 Aura Sync 同步燈效,也不像 ROG Strix Z490-I Gaming 在散熱板還留有發光的電競之眼設計,整張主機板以低調的黑色為主體,僅以透過光反射的雷射圖騰,還有背面的 ROG 電競圖騰點綴。

照片中提到了JOIN THE、REPUBLIC、-IGAMING,包含了電腦硬件、顯卡、電腦硬件、電腦散熱、母板

▲供電採 6+2 相

照片中提到了CL-2 A94V-0、E241819、LEGO,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零件、電子產品、電子樂器

▲單一 8 Pin CPU 供電

照片中提到了PC DEBUG、HETSINK、PO1601,包含了母板、母板、電腦硬件、中央處理器、電腦

▲正面 M.2 插槽底下為 H470 晶片的散熱塊

照片中提到了ROHS、4.2 2(5CCKET3、PETE SATA,包含了電腦硬件、電腦硬件、電子工程、電子零件、電氣網絡

▲背面 M.2 插槽底下有電競文字點綴

華碩仍在 H470 產品的格局維持中高階晶片主機板設計的布局,乍看下與 ROG Strix Z490-I Gaming 相似,不過畢竟沒有超頻需求,供電部分與 MOS 散熱也相對簡化,採用 6+2 相供電,散熱片也不像 ROG Z490-I Gaming 還有熱導管貫串,M.2 插槽也維持一正面、一背面的 ITX 常見格局(不過幾家競品也是近期才開始在 ITX 主機板提供雙 M.2 就是)。

照片中提到了ROG STRIX、O O、TYPE C,跟ROG電話有關,包含了電腦組件、電子產品、電子零件、電腦硬件、電腦

▲ I/O 背板為預載設計

照片中提到了JOIN THE、REPUBLIC、从请先安装处理器后再将此盖取,包含了母板、母板、電腦機箱、電腦硬件、電腦散熱

▲不同於 Z490-I 的大型 MOS 散熱片, H470-I 散色片小了許多,透過飾板使外觀看起來較乾淨

ROG Strix H470-I Gaming 也採用預載式背板設計,使背板直接固定在 IO 之上,同時雖然 MOS 散熱片僅有中間區塊,不過也透過塑膠遮罩把背板與 I/O 底座之間的空間蓋起,使視覺簡約而不雜亂,同時高度也符合標準規範,不必擔心與市場上大品牌散熱器安裝干涉的問題。

照片中提到了UEFI BIOS Utility – Advanced Mode、05/15/2020 18:22*、English,包含了屏幕截圖、華碩、華碩、母板、華碩ROG Maximus IX Formula

▲ APE 需自 BIOS 開啟,能使 65W CPU 以 125W 供電維持較長時間的峰值性能

雖然 Intel 官方規範當中, H470 是不像 Z490 可搭配 K 系列處理器進行超頻的,不過板卡廠自有其一套做法突破限制;如華碩此次針對 B460 與 H470 系列主機板提供名為 ASUS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 APE 的時脈強化功能,且除了 K 系列外,亦可讓 65W 標準電壓的非 K 處理器來個突破原本的性能上限。

雖然乍聽下好像是使用 APE 後就可進行超頻,不過 APE 實質上是透過解放電壓的方式,使其在高負載情況能持續維持較高的時脈,讓非 K 系列處理器在持續運作可在比一般情況更長的時間持續保有較高的時脈,藉此提升非 K 系列處理器的性能上限,不過這樣的設計對 K 系列就幫助不大,畢竟非 K 系列原本就是以 125W 作為設定。

照片中提到了3DMark Professional Edition、3DMARK、НОМЕ,包含了暗鹵素催化劑、屏幕截圖、線、角度、字形

照片中提到了3DMark Professional Edition、3DMARK、НОМЕ,包含了屏幕截圖、電腦機箱、顯卡、分形設計矢量RS停電電腦機箱FD-C-VER1A、電腦

▲搭配 280 水冷在持續運作的最高溫控制在 80 度

此次測試的 ROG Srix H470 也是符合 APE 功能的主機板之一,能夠將預設 65W 提高到 125W 的 TDP ,,只要在 BIOS 的 AI 超頻功能當中啟用 APE 即可來個上限突破;不過由於此次搭配的是 K 系列 125W 的 i5-10600K 處理器,故並未針對此功能進行測試,且切記 APE 開啟後會提高發熱量,散熱器也建議使用市售的中高階散熱器或一體水冷。

照片中提到了E Fractal、VROGSTRIX ES、3.1) 600V 125°C.,包含了汽車、音響器材、汽車、汽車設計、電腦散熱

▲此次使用的 FAD 水冷、電源, HyperX 記憶體、 SSD 與 NVIDIA 的 RTX 2070 Super

此次選擇搭配的測試硬體是 Intel Core i5-10600K ,兩條 HyperX Predator DDR4 3600 8GB 記憶體, Kingston A2000 1TB M.2 PCIe SSD ,還有 NVIDIA RTX 2070 Super ,配合的散熱器為 Fractal Design Celsius+ S28 Dynamic  ,電源供應器為 Fractal Design Ion+ 860W Platinum 模組化電源。

照片中提到了O CPU-Z、显卡 測試分數|关于|、处理器|缓存|主板|内存| SPD,包含了ryzen 5 2600 cpu z基準、基準測試、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超頻

照片中提到了3DMark Professional Edition、3DMARK、HOME,包含了1080 ti得分、NVIDIA GeForce GTX 1080 Ti、基準測試、3DMark、圖形處理單元

照片中提到了3DMark Professional Edition、3DMARK、HOME,包含了2060超級時代、NVIDIA GeForce RTX 2060超級、3DMark、基準測試、軟件測試

照片中提到了3DMark Professional Edition、3DMARK、НОМЕ,包含了PCMark、顯卡、PCMark、華碩ROG Zephyrus、基準測試

照片中提到了10 PCMark 10 Professional Edition、PCMARK10、НОМЕ,包含了3DMark、顯卡、3DMark、基準測試、雷岑

照片中提到了10 PCMark 10 Professional Edition、PCMARK10、НОМЕ,包含了gpu z、屏幕截圖、電腦、PCMark、計算機程序

照片中提到了10 PCMark 10 Professional Edition、PCMARK10、НОМЕ,包含了沒有顯示在水晶報表查看器中、SAP Crystal報表、屏幕截圖、M.2、NVM Express

照片中提到了CINEBENCH R20.060、O X、File Help,跟馬克森有關,包含了ryzen 3950x電影台R20、AMD銳龍9 3950X、AMD銳龍7 3700X、Cinebench、基準測試

照片中提到了CINEBENCH R20.060、File Help、CINEBENCH,跟馬克森有關,包含了9900k電影院R20、Cinebench、基準測試、中央處理器、雷岑

▲基本測試軟體表現

照片中提到了FINAL FANTASY XV WINDOWS EDITION BENCHMARK ver 1.2、English、FINAL-FANTASY. XV,跟Square Enix公司有關,包含了最終幻想XI、最終幻想十五、顯卡、基準測試

照片中提到了FINAL FANTASY XV WINDOWS EDITION BENCHMARK ver 1.2、English、FINAL-FANTASY. XV,跟Square Enix公司有關,包含了最終幻想xv基準gtx 1080、最終幻想十五、基準測試、GeForce、英偉達

照片中提到了顯示、影像、結果,包含了顯卡、顯卡、雷岑、英特爾酷睿i7、英特爾

照片中提到了顯示、影像、結果,包含了顯卡、顯卡、雷岑、英特爾酷睿i7、電腦

照片中提到了效能測試結果解析度:、2560 x 1440、10.0.4223331643311112112預設配置:,包含了幽靈行動荒野基準、湯姆克蘭西的幽靈行動荒野、湯姆克蘭西的幽靈行動斷點、基準測試、開放世界

照片中提到了FPS、分數:6567、畫質預設:自訂,包含了第2分部基準、湯姆·克蘭西的《全境封鎖2》、基準測試、3DMark、設備驅動

照片中提到了FPS、分數:6173、畫質預設:自訂,包含了第2分部基準、湯姆·克蘭西的《全境封鎖2》、湯姆·克蘭西的分裂、基準測試、3DMark

照片中提到了基準測試結果、LIMEX、一幀數得分,包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準、二次世界大戰、基準測試、武爾坎、顯卡

照片中提到了基準測試結果、LIMEX、一幀數得分,包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準、二次世界大戰、顯卡、基準測試、武爾坎

▲遊戲測試結果

就一般非超頻玩家的使用需求,  ROG Srix H470 搭配 125W TDP 的 Core i5-10600K 也相當足夠,系統測試的表現相當穩定,也不用說對應第 10 代 Core i S 系列的 65W 系列的需求,對追求中高階配置的玩家能夠架構一套可靠的 ITX 系統。

照片中提到了2268、2280、Seor,跟扎拉有關,包含了電子產品、母板、電子產品、電子零件、電子工程

▲音訊是以 SupermeFX S1220A 做為 7.1 聲道的解碼

不過 ROG Strix H470-I Gaming 為音樂玩家導入一項連 ROG Strix Z490-I Gaming 都沒有的特色,即是特殊的 audio USB Type-C ;這項功能並不只是單純用於連接 USB 音效卡,同時也透過 USB 規範當中的類比音效定義,搭配盒裝的 USB Type-C 轉 3.5mm 轉接線,作為類比音訊輸出使用。

如果光從敘述,這項 audio USB Type-C 轉 3.5mm 類比的設計聽起來相當怪異,畢竟原本就有板載的音訊輸出孔,如果拿來連接 USB 音效卡,也較少設備使用雙邊 USB Type-C 連接的,而且在此之前,亦有其它競品採用號稱針對音訊抗干擾的 USB Type-A 孔,此次 ROG Strix H470-I Gaming 的  audio USB Type-C  有點令人摸不著頭緒。

照片中提到了AVA、A933f、::::::,包含了電腦硬件、母板、電腦硬件、電子產品、中央處理器

▲華碩聲稱 ALC S210 周邊具備電源噪聲濾波線路

華碩採用 audio USB Type-C 設計的原因,是因為導入一顆名為 ALC S210 的整合型晶片,這顆晶片的資訊甚少,不過根據華碩官方的介紹, ALC S210 是一款整合 USB 2.0 控制與耳機擴大的晶片(感覺原始設計可能是智慧手機用的),配合電源噪聲濾波線路設計,使其類比與供電線路減少來自主機板其它部分的干擾,實現更乾淨的聲音。

簡單來說, audio USB Type-C 透過 ALC S210 這顆晶片與電源噪聲濾波線路,能夠降低連接 USB DAC 時來自主機板的電流干擾(但如果外接 DAC 採外部獨立供電則影響變小),若轉接為 3.5mm 類比輸出,則是把 SupermeFX S1220A 的輸出轉通過 audio USB Type-C 的線路減少干擾雜訊,對高靈敏、低阻抗耳機能減少來自主機板的噪聲。 

筆者試用後,推估 audio USB Type-C 的音訊可能是自 SupermeFX S1220A 未經過耳機擴大處理的其中一路線路,因為相較原本的耳機孔, audio USB Type-C 轉換 3.5mm 耳機孔之後的音量反而較小,同時筆者認為搭配的耳機若屬於低阻抗、高靈敏度,反而比起耳機孔會有些許底噪。

照片中提到了品、WI-FI 6、AUDIO,跟麥格理集團、林克公司有關,包含了電子產品、電子零件、電子產品、電子樂器、電腦

▲ Audio Typ-C 亦可作為 USB 2.0 介面連接外接音效卡或數位介面耳機

但確實具備抗干擾線路的 audio USB Type-C 比起直接自 SupermeFX S1220A 耳機孔輸出有些優勢,如細節資訊與立體層次都會比原本的耳機孔優秀,加上其底噪並非惱人的波動式干擾聲,一旦開始播放音樂就不會太明顯。

筆者個人認為, audio USB Type-C 對 ITX 環境而言,可能會是用於取代原本機箱耳機孔的替代方案,畢竟多數的機箱耳機孔的線材用料都不太好且容易受干擾,加上許多使用者現在使用的耳機可能都是 4 Pin 的耳麥,使用  audio USB Type-C 轉換的 3.5mm 端子即可直接搭配耳麥,不需再使用分接線連接耳機孔與麥克風孔。

由於此次 ROG Strix Z470-I Gaming 格局設計顯然與 ROG Strix H470-I Gaming 不同, ROG Strix H470-I Gaming 較直接的情況是被拿來有著近似布局的 ROG Strix B460-I Gaming 比較,不過雖然整體格局類似,但兩張主機板還是有些區別的。

首先僅有 ROG Strix H470-I Gaming 才具備雙路的 USB 3.2 Gen.2 ,而 ROG Strix B460-I Gaming 僅有一路,其次 ROG Strix H470-I Gaming  具備 Intel I219-V 1Gb Ethernet 與 Realtek RTL8111H 1Gb Etherne 雙乙太網路接口,而 ROG Strix B460-I Gaming 僅為單一乙太網路,兩者的無線網路也分別是不同層級的 Intel Wi-Fi 6 AX201 與 Wi-Fi 6 AX200。

照片中提到了nuVoTol、NCT67980、2938B029-N1,包含了電子產品、母板、電腦硬件、電子工程、電子產品

▲獨特的 Audio Type-C 可取代機箱前置耳機孔提供更好的音質

對於非超頻型玩家, ROG Strix H470-I Gaming 仍可提供對第 10 代 Core i S 系列處理器充裕的供電與合宜的 IO 配置,嶄新的 audio USB Type-C 設計則能作為替代機箱前置耳機孔的替代方式,提供比起前置耳機孔更好的音訊品質,便於玩家搭配採 3.5mm 4Pin 的耳麥使用,也是在受限尺寸的 ITX 尺寸設法同中求異的差異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