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Cyrix 6x86的x86指令集相容性只有80486的水準時,就註定了Cyrix黯然退場的命運。
延伸閱讀:
面對來自Intel和AMD的步步進逼,陷入困境的Cyrix只剩下3條路可以走。
第一,確實的修正M1(6x86)和M2(6x86MX、M-II)的弱點,好好的實做管線化浮點運算單元,並針對MMX指令集缺乏浮點運算的缺點,不但支援AMD的3DNow!,並自行定義15個透過MMX暫存器處理浮點數的MMX-FP指令。其成果是Cyrix III(Joshua)的Cayenne核心。
第二,開闢「1000美元以下」低價個人電腦的藍海,在1997年3月10日,發表融合5x86核心、北橋晶片、2D繪圖引擎和音效處理功能的系統單晶片MediaGX。
Cyrix成功的以Compaq Presario 2100與CTX EzBook V92C266為起點,讓MediaGX攻入品牌電腦廠商的供應鏈,並進一步著手新增MMX指令集的改良版MediaGXm,與開發真正的第二代產品MXi(引進Cayenne核心和3D繪圖引擎)。
第三,雙管齊下,從頭開始研發嶄新的M3微架構Jalapeno(類似Intel P6的解耦式超純量),並融入MediaGX的產品路線,整合雙通道Direct Rambus記憶體控制器,與ATi Rage 128同等級的高效能3D繪圖核心,預計將跟Intel打包Pentium III、S3 Savage4繪圖晶片、同樣雙通道Direct Rambus記憶體控制器與ICH2的Timna正面對決。
那麼,結果呢?
Cayenne核心:的確實現了很優異的浮點運算效能,但實際導入產品,卻拖到了2000年初的Cyrix III(Joshua)才問世,時脈更是看不見Intel和AMD的車尾燈,讓VIA寧願換成更便宜更省電的Centaur C5A(Samuel)。
MediaGX家族:在1998年夏季展示樣品的MXi慘遭腰斬,而現有MediaGX則留在國家半導體的Geode產品線,在2003年8月轉移給AMD,還一度成為AMD以推出相容WindowsCE產品、作為說服微軟支持其x86-64的籌碼。但在2019年2月1日,AMD宣佈終止Geode,也徹底斬斷了Cyrix的技術血脈。
充滿野心的Jalapeno:從來沒有發生,但Intel的Timna起碼還有做出實品給大家瞧瞧,並讓世人了解到Rambus有多麼難搞。
總之,Cyrix就這樣默默的消失了,一點都不留痕跡。
更慘的是,Cyrix變成VIA的一部分後,首度以新東家品牌銷售的Cyrix III,2000年2月22日才上市,在2000年6月6日就被Centaur的C5A核心替換掉,研發團隊也整個解體,2001年連Cyrix品牌都放棄了,除了來自於Intel的P6匯流排授權,VIA砸下的1億6千7百萬美元,等於通通丟到水裡,令人感到不勝唏噓,而昔日台灣股王的眾多投資者,更是連科科笑都笑不出來。
歷史沒有如果,但假如在2000年4月11日,以3.23億美元的代價購入S3繪圖部門的VIA,延續Cyrix的產品路線,集中全力走向低價位的系統單晶片,而非盲從Centaur那套「簡單、迅速、便宜」讓產品徹底失去競爭力的宗教信仰,VIA長達20年的x86處理器發展歷程,會不會有更好的結局呢?這種大哉問,就留給VIA高層和他們的投資人去思考吧。科科。
3 則回應
可惜給紅姐帶領的VIA玩爛了
那個時間點我曾經看過一本雜誌把初代P3/初代K7/最後一版K6-2...通通拿來和Cyrix M2最後一版 做比較
結果M2和初代K7的整數運算效能硬是比P3好(P6匯流排)
而且這邊的M2還是市售版Socket-7匯流排的,算是閹割版規格
若果Cyrix設計團隊的原始設計,預估它的整數運算性能其實可以到達Core Duo的水準,以1997-2000這個時間點...M2的整數運算性能跟本是恐龍級
好端端那麼夢幻的規格就這樣哉再紅姐領軍的VIA...真的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