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代末期,特別是1999年6月23日,AMD的K7成為x86歷史上,首次足以和Intel正面對抗效能的微架構,隨即爆發的1GHz時脈爭奪戰,又以AMD的勝利作收,加上AMD再以64位元x86指令集和K8,一度奪取好幾年的戰略主導權,奠定了Intel和AMD幾乎共同壟斷x86處理器市場的局面。
無獨有偶的,那時也差不多確立繪圖晶片市場將由NVIDIA與ATi一同主導的格局。
在這之前,特別是AMD是到了1995年,才宣佈放棄其自家RISC處理器29000系列的發展,並以8億5000萬美元併購NexGen取得Nex686設計(後來的K6),確定集中資源在x86處理器市場,也才有後來的老二地位。
- 神風特攻隊駕駛員:Cyrix
- 公司成立時間:1988年
- 公司消失時間:1997年(被國家半導體併購)
- 員工人數:300人
- 最具象徵性產品:6x86(M1)
- 由盛而衰的轉折:6x86MX(M2)
- 未能實現之遺憾:7x86(M3 “Jalapeno”)
值得一提的是,AMD K5的浮點運算器,大多數還是沿用Am29050的設計(最大差別是將精度延伸到80x87的80位元)。此外,AMD曾經擁有過非常成功的快閃記憶體事業,也是為了專注於x86處理器,在2003年將其切割出去,與Fujitsu合資組成Spansion。
換言之,從1982年AMD跟Intel簽署合約,成為IBM第二個8086和8088處理器的第二供貨來源,到1999年一鎚定音的K7,這段期間,AMD只是在歷史上有如過江之鯽的「Intel腳位相容處理器」小廠中的其中一家。
1995年問世的Windows 95作業系統,引爆了前所未見的個人電腦市場爆發性成長,其激增的效能需求,也吸引了眾多的有志之士,企圖從Intel的身上,啃到一小塊利潤豐厚的肥肉。
從1995年到2000年,按照登上歷史舞台的時間,除了AMD,依序是AMD K6起源的NexGen(Nx586/587、Nx686)、設計團隊僅30人的Cyrix(6x86、6x86MX、M-II)、追求「簡單、迅速、便宜」台式風格的Centaur(WinChip系列)、背後充滿台灣資金的Rise(mP6)、曾聘用Linus Torvalds開發軟體相容x86指令集手段的Transmeta(Crusoe),以及源自於前蘇聯超級電腦的Elbrus(E2K),可謂x86處理器的戰國時代。
但這些廠商之中,唯一能在效能競爭與零售市場對Intel與AMD造成實質威脅者,說到底也只有Cyrix這家。
1988年成立於美國德州的Cyrix,以80387相容浮點輔助運算處理器起家,1989年上市的FasMath 83D87比Intel自家產品來快上50%,也在1991年推出80287腳位版本的FasMath 83S87。從1992年到1995年,Cyrix進一步提供「386腳位上的486」和「486腳位上的586」,在舊世代的Intel平台,提供接近新世代產品的運算效能。
相信不少有點年紀的科科,或多或少記得,在Pentium和高階486還貴的要死的年代,預算極度有限的窮學生,購入Cyrix 5x86(或AMD Am5x86)升級486電腦的場景,只為了跑得動Windows 95(雖然還是很慢)。Pentium的價格到可以讓學生勉強接受,也是1996年寒假以後的事情了。
不過在1996年2月5日,原先預計1995年第三季就該登場,因為延宕已久,被Intel Pentium Pro(1995年11月1日)後發先至,而痛失「x86處理器世上首款非循序指令執行能力」頭銜的6x86(代號M1),卻成為「整數優異,浮點兩光,更熱更燙」的Pentium替代方案,也帶來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PR值(P-Rating)效能基準。
至於延期更久的AMD K5,則是3月27日才現身於市場,而且還是動態分支預測功能被閹割的瑕疵品(SSA/5)。在當時,根本難以像像AMD日後會成為Intel最強競爭者的那天。
24 則回應
它的整數運算性能相當後來的Core Duo,只要修正浮點運算的問題就好
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