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ntel 處理器情報解禁,各大板卡廠也陸續在第一時間發表相關資訊,而這次筆者也率先取得來自華碩 Asus 與華擎 Asrock 兩家的 Z490 主機板,而此篇將以華碩提供的兩款主機板先行介紹,包括以追求緊湊空間高效能主機的 ROG Strix Z490-I ,以及瞄準超值與高可靠度的 TUF Gaming Z490 Plus WiFi 。
▲兩款產品線與定位皆為強烈對筆的 Z490 主機板
由於目前僅有主機板資訊正式解禁, CPU 僅提供書面資料,故現階段僅單純就主機板的基本設計介紹起,細部資訊待處理器能夠正式解禁(如果能有機會拿到 Sample 的話...)再行進一步的介紹。
ROG Strix Z490-I
▲ ROG Strix Z490-I
華碩 ROG Strix 系列的 ITX 主機板一向是小型機箱系統玩家不容錯過的系列,而且也是市場上率先在 17 x 17 有限空間實現雙 M.2 插槽的 ITX 主機板,此次為了因應新世代的 LGA 1200 插槽, ROG 設計團隊再度集結技術力與新概念,再度使用堆疊設計的方式,在有限的尺寸空間提供效能的最大化,同時也採用比其它大板更多的 8 層 PCB 。
▲整體飾板設計風格與 X570-I 類似
此次第十代平台的無鎖頻系列已經達到 125W 的 TDP ,較第九代平台的 95W 提升不少,為了使玩家能夠維持遊戲與內容創作的穩定, ROG Strix Z490-I 雖然 CPU 供電仍考慮到 ITX 尺寸的特性維持單一 8 Pin 與 8+2 相,不過從基本設計採用全新的思維,並且自玩家的周邊搭配方式思索,進而自散熱與穩定為出發點,作為規劃整張主機板細節的核心想法。
▲ MOSFET 透過主動風扇降溫,同時風扇帶有防塵網
ROG Strix Z490-I 最大的特色是在電源 MOSFET 的散熱片採用類似先前 ROG STRIX X570-I 的主動風扇設計,在原本的 L 型熱管散熱組增添額外的一組小型靜音風扇,這也是考慮到會選擇 ROG Strix Z490-I 的玩家應該多半是追求極致高效能的玩家,若考慮 CPU 散熱選擇水冷散熱器,就無法針對主機板上的零散元件散熱。
▲採 8Pin 供電
而且若是選擇 K 系列處理器,達 125W 的 TDP ,就不僅只是對 CPU 解熱本身的挑戰,同時也將會是負責為 CPU 供電的 MSOFET 的惡夢,高達十核心、 5.3GHz 的 i9 系列也勢必使 MSOFET 的負載增加,進而產生更高的熱, ROG Strix Z490-I 也利用主動風扇的方式協助 MOSFET 與周遭的元件能夠降溫。
▲依舊採音效與 M.2 插槽子卡化的設計理念
▲子卡使用兩個插槽連接,圖右電競之眼飾板下方為 Z490 晶片
▲另一個插槽藏於 IO 檔板下
▲子板設計,可注意到 Z490 的散熱片上方並無散熱介質
▲底部的 M.2 插槽仍預留有無特殊造型的散熱片
ROG Strix Z490-I 另一個獨道之處則是更突破性的 M.2 SSD 插槽配置,原本華碩就已經在 ROG Strix 的 ITX 系列透過在晶片組上方堆疊的方式,使空間有限的 ITX 主機板能夠藉由主板後方、正面堆疊提供雙 M.2 SSD 槽,而在 DTX 設計的 ROG Crosshair VIII Impact ,華碩則把兩條 M.2 插槽配置在單一塊子卡上, ROG Strix Z490-I 也使用相同的單卡雙面概念。
▲背面已無 M.2 插槽
▲飾板方正規矩
雖說把 M.2 插槽配置在 ITX 主機板背面是過去常用的方式,不過除了後續拆裝需看搭配的機箱設計是否預留(例如聯立的 PC-150 就需要把主板拆下才能更換),由於 ITX 設計也會使 M.2 SSD 過於靠近大熱源 CPU ,也會造成溫度偏高後影響傳輸性能。透過獨立的分離子卡設計,能夠減少兩條 M.2 SSD 與主機板的直接接觸,使高效能 SSD 能保有較低的溫度。
▲具 USB 3.2 前置插槽
▲依舊保有一體式水冷專屬的 PWM 插槽
▲音效輸出採標準尺寸,不需轉接
▲後 IO 可直接清除 CMOS 設定
ROG Strix Z490-I 的子卡可使用常用規格的螺絲起子拆下,同時使用插槽式的連接器,相較使用 Pin 針可降低安裝錯位問題,另外兩條 SSD 都有附屬單面散熱板,不過若是使用預安裝散熱器的 SSD ,則建議安裝在朝上一側,避免高度影響安裝;另外此次的前置音效插針也採用標準尺寸,不再需要使用轉接線安裝。
TUF Gaming Z490 Plus WiFi
▲ TUF Gaming 經典黑黃軍武風
▲ Aura Sync 的 RGB 燈
TUF Gaming 系列的設計目的是以提供主流性能與高可靠度為產品線理念,在華碩官方首波公布的資訊, TUF Gaming Z490 Plus 有兩個版本,此次開箱的是具備 Intel AX201 之 Wi-Fi 6 的版本,主機板基礎色調延續 TUF 的黑底黃邊的軍事風,同時也再一組平臥的 SATA 位置有個稜型凹槽,底下的 PCB 也切了銳角,營造銳利的線條感。
▲主板背面
▲ MOSFET 散熱為帶熱導管的純被動設計
▲供電為 8+4 Pin
而在供電的部分,採用 12+2 相、 8+4 Pin 的 CPU 供電設計,以 6 層 2oz 的高品質 PCB 為基底,在右側有兩組 Aura Sync 發光設計;雖然 MOSFET 上的散熱並未加入主動散熱,不過仍為具熱導管的大面積被動散熱片,此外也由於採用 12+2 相設計,相較緊湊的 ROG Strix Z490-I 在相同負載的發熱理應較低一些。
▲主板帶有梯型凹槽造型設計
而這張 TUF Gaming Z490 Plus WiFi 也盡可能發揮 Intel 400 系列平台的特色功能,除了搭配 Intel 新一代 Wi-Fi 6 晶片 AX201 以外,也提供 USB 3.2 Gen .2 的背板與前置面板介面,有趣的是雖然主機板並未提供 Thunderbolt 3 的連接介面,不過主機板備有連接用的針腳,可搭配選配的擴充子卡提供 Thunderbolt 3 介面。
▲上方的 M.2 為 2280 ,無配置散熱片
▲ IO 背板並非採一體式遮罩
▲下方的 M.2 22110 具備散熱片
另外的特色功能部分, TUF Gaming Z490 Plus WiFi 提供兩條 PCIe 3.0 x 16 與 3 條 PCIe 3.0 x 1 ,不過由於將一組通道分配給 WiFi 子卡,故 USB 總數較無 WiFi 版本少一個,為 12 個 USB ,另外 M.2 插槽為一條 22110 與一條 2280 ,其中下方的 22110 插槽備有造型散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