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Fusion篇

2020.04.27 06:00PM
照片中提到了Built to Win: Opportunities、AMDA、Smarter Cholce,跟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有關,包含了AMD公司、數碼展示廣告、牌、字形、產品設計

簡報時代背景:AMD在2006年耗費54億美元巨資,硬著頭皮吃下了ATI,寄望藉由處理器整合ATI的繪圖技術,同時建立一條對抗Intel和NVIDIA的不毀防線。

AMD併購ATI之舉,在當時頗讓眾人意外,因為考量到技術互補性,Intel吞掉ATI、AMD吃掉NVIDIA,是比較被外界「看好」的結果。總之,AMD願意砸這麼多錢,決策的背後勢必有足夠的野心和誘因,融合CPU和GPU的Fusion大戰略,乍看之下,自然就是最大的可能性,但絕不僅於此。

照片中提到了Built to Win: Capabilities、AMDA、Smarter Choice,跟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有關,包含了AMD融合、牌、AMD加速處理單元、產品

考量到AMD往行動運算與消費性電子市場進軍的企圖心,ATI的技術就更加的不可或缺了。稍微有點年紀的科科,也許還可依稀記得,ATI的繪圖晶片在真正成為具備硬體座標轉和光源的「GPU」之前,Rage系列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播放品質,與整合電視調諧器(TV Tuner)、並可支援即時影片壓縮的All-In-Wonder系列。

照片中提到了AMDA、Smarter Choice、Diversifying Platform Design Tracks,跟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有關,包含了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角度、線、圖

為了快速因應市場需求,CPU和GPU等IP元件都須高度的模組化,確保產品設計彈性與「整體商業敏捷度」。這偉大的理想,遲至AMD發展出Infinity Fabrics統合不同IP區塊的控制方式,才算真正的實現,這已經是相隔10年後的未來。

照片中提到了AMDA、AMD M-SPACE Design Methodology、Smarter Choice,跟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有關,包含了通訊、圖形處理單元、死、北橋

也因此,CPU走上雙軌路線也是必然的結果:高性能的推土機(Bulldozer)與低功耗的山貓(Bobcat)。但這兩者原先排定將在2009年登場,卻一起跳票了,整整延誤2年。

照片中提到了AMDA、AMD's Modular Design Approach、Smarter Choice,跟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有關,包含了圖、英特爾、中央處理器、微架構

AMD計畫中首顆Fusion APU「Falcon」,預定採用高階的推土機核心,也隨之延宕,最後從未問世,永遠停留在簡報上。

照片中提到了Client Leadership:

AMD在ATI併購案後失去了K8時代那使命必達的研發執行力,或多或少跟2009年出售晶圓廠成立Global Foundries的混亂期有關。結果拖到2011年中才上市的Llano,只能沿用老舊的K10核心CPU與第二代TeraScale GPU,產品定位不上不下,性能表現高不成低不就,對上Intel Sandy Bridge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導致AMD得花大錢打消高達1億美元的呆帳庫存,並燒了2950萬美元補償投資人損失。

照片中提到了Hound、Hound、Core,包含了阿姆德拉諾、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圖形處理單元、加速處理單元、推土機

不過對AMD傷害最重的,依然是逐漸失去優勢的伺服器市場,這也是支撐AMD的最重要獲利來源。

根據AMD的原始計畫,在2009年下半就該推出45nm製程原生八核、Socket G3包2顆湊16核的Sandtiger,迎擊Intel的四核心Nehalem伺服器平台Gainestown,與2010年登場的八核心平台Beckton(Nehalem-EX),而高階桌機市場亦如法炮製。換言之,Socket G34和包2顆六核心Istanbul的12核Interlagos,根本就是計畫失敗的墊檔產物。

如果計畫成真,我們將有幸目睹AMD再次屠殺Intel,但事與願違,AMD貧弱的執行力,搞砸了一切,也讓AMD深陷長達數年的黑暗期,直到Zen問世才翻身。

照片中提到了AMDA、Server Leadership:

照片中提到了AMDA、AMD Server and Workstation Platforms 2009、Smarter Choice,跟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有關,包含了Advanced Micro Devices公司、中央處理器、英特爾、電腦

當然,AMD也並非一無所獲,專業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Fabless IC Design House)、IP授權提供者、電子輔助設計工具(EDA Tool)與晶圓代工業者(Foundry)彼此高度分工的商業模式,隨著時間演進越來越成熟,讓AMD在2019年奪回製程優勢,也降低了研發成本。

原本要跟Intel的原子小金剛Atom在大量「破壞性創新」市場正面對決的山貓小核心,也因禍得福,沒像橫衝直撞的Intel四處踩雷,特規APU還一舉吃下了Sony和微軟的電玩主機訂單,變成AMD手上一條細水長流的穩定收益來源。

照片中提到了XBOX ONE B PS4.,跟的Xbox、的PlayStation有關,包含了xbox或playstation、的PlayStation 4、Xbox One、Xbox 360、的PlayStation 3

假若時間可以重來,回到2006年,AMD還會想併購ATI嗎?這大哉問的答案就無人知曉了,很可能連當事人都回答不出來。科科。
 

1 則回應

  • AMD併購ATI是否為正確選擇,以現在的表現來看算是明智決定。除了發展不太順遂的推土機處理器產品,當時Fusion APU(Bobcat)較晚推出,但以當時這顆處理器的效能,尤其是可媲美中低階顯示卡等級之內建顯示晶片,至少達到小筆電能順暢執行魔獸世界線上遊戲(當時Atom處理器只能開啟,但無法順暢執行這類遊戲),以及可在中低階畫質之下玩末日之戰等資源較高之遊戲,仍有一定吸引力。只可惜生不逢時,這顆處理器推出之時,恰好是ipad平板電腦正對小筆電及低階筆記型電腦市場展開攻城掠地的時候。加上後來intel也發展融合處理器及顯示晶片處理器產品,以及提升顯示效能,最後使AMD走向劣勢,直到Zen架構後才逐漸走向榮耀。
    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