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時代背景:2011年上市的AMD推土機家族出師不利,整間公司開始走下坡,展開策略轉型,2014年5月則是其「成果發表會」,雖然大多數內容也都停留在簡報上,沒有成真。
2011年初,曾領導K7發展的執行長Dirk Meyer因「無法滿足AMD董事會對行動運算市場的期望」而黯然結束短短的3年任期,新上任的執行長Rory Read立即展開轉型戰略,把腦袋動到ARM的頭上,企圖避免與Intel正面對抗。
雙A的戰略合作
畢竟ARM也肖想伺服器市場很久很久了,據說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持續騷擾在伺服器市場站穩腳跟的AMD長達10年的時間,雙方一拍既合,AMD取得ARM指令集與核心授權,計畫推出低功耗的伺服器處理器,開始研發八核心Cortex-A57的Opteron,並斥資3.34億美元併購專精於微型伺服器(Microserver)的SeaMicro。
其實這並不是AMD第一次染指RISC,早在1988年,就自行推出一系列Am29000 RISC處理器,直到1995年決定傾盡全力在x86處理器市場才罷手。在2006年6月出售低電壓MIPS處理器Alchemy產品線給頗有淵源的Raza微電子(由K6的實際創造者NexGen執行長Atiq Raza所創建),除了有一系列的戰略提攜,AMD也邀請Raza加入其Torrenza計畫,讓Raza的MIPS處理器成為AMD平台的輔助加速器,這件事當然也僅限於簡報,沒有實品。
2014年5月5日的財務分析師大會,更進一步公佈預定2017年上市、採用自主研發ARM微架構、與同期AMD x86處理器腳位相容的K12處理器(ARM指令集版本的Zen?),並發布SkyBridge(天橋?)計畫,開發可同時相容於ARM和x86處理器插槽的APU與系統單晶片。
筆者當時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喔,這樣推土機家族就可以「正名」為K11,那麼四核心(Barcelona / Shanghai)和六核心(Istanbul)的K8L也就被官方間接承認是K10了,科科。
對AMD來說,無論ARM還是x86處理器核心,都是「皇冠上的寶石」,問題只在於AMD能不能成為那位坐在王座上的國王。
2005年那鼓吹x86 Everywhere的意圖再現,只是這次多了ARM跟x86作伴。
AMD戰略大計的理論基礎很簡單:ARM只會越來越重要,遲早跟x86平起平坐。
弄了很久,AMD總算在2016年1月生出8核ARM Cortex-A57的Opteron,但和Intel當時的伺服器應用Atom體系處理器Avoton相比,不但性能毫無優勢,功耗更高,無法支援多處理器環境,作業系統與應用軟體支援性更是五窮六絕。
消失於簡報的K12與SkyBridge
過沒多久,AMD很快的就放棄了ARM處理器與微型伺服器市場,K12和SkyBridge消失於2015年之後的AMD簡報。2014年7月升任執行長的Lisa Su,將這些天馬行空的「大計」束之高閣,集中資源在Zen處理器與統合AMD IP區塊控制方式的Infinity Fabrics,才點燃了AMD在2017年展開大反擊的狼煙。
AMD想學Intel當個「x86義和團」也不行,想磨蹭ARM的市場潛力也不對,人生真是難啊,實在太讓人感到科科了。
2 則回應
line=qq12398765氣質優、身材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