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宛若揚聲器音場 WARP 架構的異色耳機, Artio CR-V1 、 CR-M1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

2020.04.07 01:01PM
照片中提到了י,跟耐克、家樂福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設計

Artio 推出的前兩款耳機 CU1 、 RK01 除了具備相當優異的設計美學,也藉由不同技術試圖為入耳式耳機營造類似耳罩耳機的空間感,然而 Artio 的第三與第四款耳機 CR-V1 、 CR-M1 則是更進一步在入耳式耳機的格局營造出揚聲器的遼闊音場,其中的關鍵,就是這兩款耳機使用的 WARP 技術。

CR-V1 與 CR-M1 兩者擁有相似的外觀與採用 WARP 技術,然而產品的設定卻有顯著的差異,採用鈦合金框體的銀色 CR-V1 是以音樂玩家的需求為取向,至於鋁合金框體的黑色 CR-M1 則是設定在影音、遊戲玩家需求,兩款耳機的價格落差也有些顯著。

照片中提到了Artio、Jor the relation、n people and sounds,,包含了產品

▲ CR-M1 僅以封套包住瓦楞紙盒與收納袋...

照片中提到了Artio、Re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ounds,、continually seek for a new

▲ CR-V1 包裝顯然豪華不少

照片中包含了錢包、錢包、皮革、產品設計、袋

▲上為 CR-V1 收納袋、下為 CR-M1 收納袋

照片中提到了» Artio、»Artio,跟宏達電有關,包含了材料、產品設計、產品、設計

▲兩者收納袋尺寸也不同

兩者的價格差異也反映在包裝的質感, CR-M1 的包裝相當的...該說是環保嗎?僅透過封口袋包裝一個小小的瓦楞紙盒與收納袋,耳機與耳機店直接收在紙盒當中;相較之下, CR-V1 的包裝可說是豪華組合,不僅有更精緻的包裝,裡面還把線材、耳機等配件以獨立的收納區配置,同時每個配件上還有指示內容物的紙蓋,精美的配色宛若精品禮盒,呈現顯著的高級感。

照片中提到了Earphone、L/R、Titanium aloy /Front housing,跟伊索有關,包含了電子配件、電子配件、產品設計、牌、字形

▲ CR-V1 包裝內把耳機本體、線材與周邊分區收納

照片中提到了L/R、Earphone、Accessory,包含了硬件、產品設計、產品、字形、設計

▲ CR-V1 的包裝宛若精品

CR-V1 與 CR-M1 外型使用可繞耳式的設計,其框體設計概念類似 RK01 ,採將插針母座分離出配置單體的主框體外的二重框體設計,但結構則像是以三角形包覆圓形設計,與 RK01 類似監聽耳機的長橢圓造型不同,圓形飾蓋亦有著象徵 WARP 技術的聲音傳遞的圖騰。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設計

▲ CR-M1 採用鋁合金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角度、特寫

▲ CR-V1 為鈦合金

材質的選用方面, CR-V1 使用鈦合金材質,而 CR-M1 則是使用鋁合金,針對音樂鑑賞的 CR-V1 配有一條 OFC 無氧銅線與一條鍍銀線,至於 CR-M1 則僅有一條 OFC 無氧銅線,不過兩款耳機的單體雖皆為 10mm ,但 CR-V1 的靈敏度略低一點點,可能兩者實際上使用的單體或是單體線圈式不同的,但兩款耳機同樣是搭配 Final 的 Type-E 矽膠耳塞。

照片中提到了Sound、Sound、Sound,包含了artio cr m1、M-1大獎賽、頭戴式耳機、Artio CR-V1、音質

▲ WARP 的邏輯是使左右耳機混入微量另一聲道的聲音,藉此模擬人耳聽到的二聲道揚聲器聲音

回到 CR-V1 與 CR-M1 的設計概念本身,或許有不少人設法在耳機追求像是二聲道揚聲器的音場,但無論耳機設計多精巧,最終還是會發現有些音場的特性耳機就是難以呈現;這是因為從人耳的特性,揚聲器由於是從開放空間發出聲音,實際上左耳與右耳所聽見的聲音會同時包括左聲道與右聲道,但無論是頭戴或是入耳式耳機,左右耳僅會聽到單一聲道的聲音。

照片中包含了電纜、音響器材、線

▲由於單邊耳機需要混入另一聲道聲音, CR-V1 、 CR-M1 使用 TRS 的 2.5mm 端子

由於無法直接複製揚聲器開放環境的反射聲音聽感,也造成無論單價多高的耳機,只要是依循典型的立體聲輸出設計,由於物理先天特性的限制,都難以讓左耳聽到右聲道、右耳聽到左聲道的聲音;雖然曾有廠商嘗試在播放器、擴大機先行預混,但畢竟每一款耳機特質不同,還是難以在耳機還原揚聲器的特色。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特寫

▲由於使用 2.5mm TRS 端子,耳機本身有分頻線路,線材並無左右聲道區分

而 Artio 的 WARP 架構使用的做法似乎先前亦有耳機廠商嘗試過,即是在耳機的左右聲道混入另一聲道的聲音,但先前進行技術實作的廠商的成效不佳,不僅聽起來不像揚聲器,反而使聲音在頭部的定位呈現定位不明確的混亂感,然而 Artio 的 WARP 架構卻沒有這樣的情況。

照片中跟耐克有關,包含了特寫、銀、產品設計、身體穿甲首飾、首飾

▲框體側面的圖案是 WARP 的原理圖騰

WARP 是 Wide Area ReProduction 的縮寫,其概念是把左右聲道的聲音全部注入耳機,在透過耳機內的技術營造揚聲器的聽感;採用這項技術的可換線設計的 CR-V1 與 CR-M1 也因此使用相當獨特的插頭,不同於主流的 MMCX 、 2Pin , CR-V1 與 CR-M1 使用的是 TRS 立體聲的 2.5mm 插頭,同時線材沒有左右聲道的區別,兩邊都可插入左聲道或是右聲道。

照片中跟耐克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固態硬盤、硬盤驅動器、頭戴式耳機、外置硬盤

▲由於 WARP 的特殊性, CR-V1 與 CR-M1 理論上無法改用平衡輸出的設備連接

而 WARP 技術也不光只是讓單一聲道的耳機同時有左右聲道的聲音,畢竟這樣勢必會犯先前其它品牌發生的錯誤; Artio 分析人耳聆聽揚聲器時能聽到與感受到的聲音特質,利用耳機內的分頻與衰竭,適度的把不屬於該聲道的訊號進行分頻遮蔽,同時把音量進行衰竭,使單體發出的聲音猶如人耳聽到的左、右聲道混合。

照片中包含了五金配件、產品設計、特寫、設計、產品

▲ CR-V1 與 CR-M1 皆是在耳機框體內搭載分頻與衰竭線路

簡單的說, WARP 是把聲音的特質反向操作,讓原本應該是透過自然環境反射才能聽見的聲音,藉由分析頻率與音量,使其透過耳機的單體去呈現左與右耳聆聽揚聲器時應該會聽到的聲音,這是在無法改變物理特性的前提之下的手法,是個原理乍聽之下不難,但實作則會需要優秀的分頻與衰竭設計。

不過以玩家的角度, WARP 架構也會對耳機的可玩性有些許影響,首先由於 WARP 的特殊性,基本上 CR-V1 與 CR-M1 是無法使用平衡線的,因為其線材設計實際上是將兩條立體聲線連接到同一個 3.5mm 連接器的無聲道區分線材,在透過耳機本身區分左右聲道,故無法確保若改成 TRRS 四極平衡連接是否能維持聆聽的音場正確器。

不過這也僅是影響 CR-V1 與 CR-M1 無法使用支援平衡輸出的播放設計,若是搭配 TRS 的 3.5mm 、 6.3mm 端子,玩家仍是可自行 DIY 線材使用,只是比較麻煩的是市售的 2.5mm TRS 端子較少,畢竟當前多數的玩家級 2.5mm 音響端子還以為了 Astel & Kern 的 TRRS 四極端子為主,同時較長的遮蔽護蓋也可能對配戴的舒適造成影響。

照片中包含了五金配件、產品設計、特寫、設計、產品

▲ CR-V1 除了 SkIS 技術外也具備 s.n.s 技術

除了 WARP 技術以外, CR-V1 與 CR-M1 也依舊採用 SkIS 這項曾用於 RK01 的技術,利用 SkIS 結構抑制耳內 6kHz 的共振,使耳朵聆聽更為平順;此外重視聆聽因值得 CR-V1 也進一步使用 RK01 在導管內調音的 s.n.a 微調音場,使聲音的更為平穩。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身體穿甲首飾、特寫

▲ CR-V1 、 CR-M1 為繞耳配戴

無論是 CR-V1 或是 CR-M1 ,其配戴感有點特殊,縱使是選擇適合的耳塞,都會有疑似耳機沒有戴好的錯覺,但若非走路運動,實際上耳機是不會脫落的,不過由於這兩款耳機的份量十足,加上線材沒有加上耳掛、分線器長度調節等設計,筆者認為 CR-V1 與 CR-M1 實際配戴的舒適度比起體積較小的 RK01 稱不上優秀。

照片中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耳機、特寫

▲ CR-M1 的聲音較粗糙不過音場獨特

先從針對遊戲與影音觀賞的 CR-M1 的聲音談起, CR-M1 的重點可說是在呈現音場,其聲音不僅有著遼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 CR-M1 也如同先前評測過的 RK01 與 CU1 一樣不是單純把聲音全部後退的調音,而是具有立體層次的聽感,同時其聲音的特性也非常的不像入耳式耳機,有驚人的開闊性,然而單純就聲音的質感而言則較為粗曠,少了細膩與資訊細節。

照片中包含了身體飾品、銀、身體穿甲首飾、頭戴式耳機、首飾

▲ CR-V1 聲音較有光澤感

CR-V1 的表現顯著好很多,除了 CR-V1 本身提供更好的線材之外,筆者推測鈦框體的良好制振性,與從帳面難以看出的單體差異,應該都是使得 CR-V1 整體表現大幅超過 CR-M1 的因素, CR-V1 的音色有相當明顯的光澤感,聲音華麗而活潑,有點近似 RK01 的風格,但同時音場的表現力更為開闊,彷彿消除入耳式耳機的空間限界,置身二聲道的聆聽環境。

照片中跟奇摩有關,包含了電纜、產品設計、線、銀、字形

▲上為 OFC 線、下為鍍銀線

另外也比對 CR-V1 兩條線材的差別,整條線銀色的鍍銀線聲音比較冷冽,有較明顯的分離度,不過單純就人聲的聽感也較為生硬缺乏情感;至於藍紅銀相間的 OFC 線比較飽滿,人聲的吞吐與聲音的間隔綿密而圓潤,但人聲與樂器的分離感對比鍍銀線則較差;如果以個人偏好,鍍銀線較適合聆聽樂器或是快節奏歌曲, OFC 線則適合欣賞人聲精湛的演出。

照片中包含了電纜、頭戴式耳機

▲筆者認為 CR-V1 的端子頭可能也是影響同為 OFC 但聲音較 CR-M1 黑線細膩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CR-V1 與 CR-M1 都有一條 OFC 線材,然而筆者交叉比對後,發現兩條線材的差異恐怕不僅只是外觀包附材質的差別, CR-M1 的黑色 OFC 線顯然細節資訊少了許多,甚至有點糊,且分離感也比較差甚至有紊亂感,筆者認為兩條線材縱使使用相同的線體,但可能包括插頭、焊接處理方式、焊料等都有所差異。

照片中跟廈門航空有關,包含了頭戴式耳機、頭戴式耳機、產品設計、珠寶設計、設計

▲兩者從音質檢視是物有所值,但 WARP 營造的空間則是一般耳機未見

筆者認為,即便 CR-V1 與 CR-M1 在當今的耳機市場都不算太昂貴的耳機,如果單純從聲音的質感, CR-V1 與 CR-M1 則是該價格帶該有的水準演出,聲音的品質並未有能夠大幅越級的演出,但其營造出的揚聲器式音場特性卻遠超許多高貴的耳機呈現的風格,對於重視聲音氛圍大於音質的玩家,是市場上少有的選擇。

照片中提到了Artio、Reconsider the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ounds,、continually seek for a new

▲ CR-V1 與 CR-M1 進一步使入耳式耳機有近似二聲道揚聲器的聽感特質

當然若對比真正的二聲道系統的空間延展性, CR-V1 與 CR-M1 仍力有未逮,只是揚聲器會牽涉使用環境因素,同時對居住在都會的使用者或是與家人共居者,也會擔心揚聲器是否干擾他人,而 CR-V1 與 CR-M1 則能夠在不打擾他人的前提之下,盡情享受宛若揚聲器的舒適聽感,可說是不光以音質、更以空間獨特性一枝獨秀的獨特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