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行動版 RTX Super 登場,新 Max-Q 技術加持更省電且性能更強大

2020.04.02 03:01PM
照片中提到了GEFORCE LAPTOPS: THE ULTIMATE GAMING DEVICE、RECORD 100+ LAPTOPS LAUNCHING FROM EVERY OEM、More Performance At Every Price,包含了多媒體、筆記本電腦、GeForce、圖形、電腦

雖然 NVIDIA 還未發表新一代 GPU 架構,不過隨著 Intel 解禁第十代高效能筆記型電腦處理器平台, NVIDIA 也為筆電的 GeForce RTX 推出 Super 系列,另外也導入第二代 Max-Q 技術,使新一代獨顯筆電能有纖薄的設計的同時,還有更強大的性能與新特色。

照片中提到了GEFORCE LINEUP、Entry Price、2019,包含了GeForce、計算機程序、屏幕截圖、綠色、圖形

▲ 2020 產品線更新把 GTX 1650 作為入門

此次 NVIDIA 推出兩款新顯示卡,包括 RTX 2080 Super 與 RTX 2070 Super ,同時隨這兩款 RTX Super 顯示卡的推出, NVIDIA 也調整行動版 GeForce 產品線,把 RTX 2080 與 GTX 1050 退出產品線,目前消費級的行動版 GeForce 以 GTX 1650 作為約 699 美金等級筆電的入門 GPU ,至於 RTX 2080 Super 做為新旗艦。

照片中提到了GEFORCE TECH SPECS、GeForce RTX、2080 SUPER,包含了GeForce、屏幕截圖、角度、線、綠色

▲ 更新 RTX 2080 Super 與 RTX 2070 Super

值得注意的是, RTX 2080 Super 的功率可自最低 80W TGP 到最高 150W 以上 TGP ,端看板卡廠商提供的散熱層級,而筆電品牌能夠藉由較高階的散熱系統與供電設計,使行動版的 RTX 2080 Super 發揮媲美桌上型 GPU 的性能。

▲第二世代 Max-Q 搭配 RTX Super 相得益彰

照片中提到了NEW MAX-Q TECHNOLOGIES DOUBLE EFFICIENCY、Next Gen、Dynamic,包含了ndrive 10、產品設計、屏幕截圖、牆紙、牌

▲新版 Max-Q 包括五項特色

不過相較 GPU 產品更新,此次更重要的是 NVIDIA 宣布第二代的 Max-Q 技術,相較 2017 年發表的第一代 Max-Q 技術不僅延續薄型機身設計特性,還具備五項新特質; Dynamic Boost 技術、低電壓 GDDR6 、 Advanced Optimus 、高轉換率的新世代供電模組、 DLSS 2.0 技術。

▲ Dynamic Boost 是利用 CPU 與 GPU 共享散熱的特色的新作法

Dymanic Boost 技術是與 Intel 第十代平台、 AMD  CPU 平台有關的技術,是藉由 CPU 與 GPU 的工作負載作為基礎,動態的調節 CPU 與 GPU 分配到的電力,不過目前市場上推出的機種僅有搭配 Intel 平台的版本,但新式 AMD CPU 平台的筆電也將可可支援此技術。

▲以共 115TDP 的散熱架構,使 CPU 與 GPU 有 15W 的動態電力分配

所謂的 Dynamic Boost 是以目前筆電散熱設計特性為基礎的新機制,由於目前筆記型電腦的 CPU 與 GPU 是共享同一塊散熱模組,故散熱模組的解熱能力是以 CPU 與 GPU 的 TDP 上限綜合作為依據,而 CPU 與 GPU 在執行時也不會超過原本設定的 TDP 上限,但由於軟體、遊戲引擎的特性,有些遊戲對 CPU 較吃重、有些則較需要 GPU 資源。

▲利用 Dynamic Boost 特性更有效

Dynamic Boost 是透過分析工作負載當中的 CPU 與 GPU 資源,為 CPU 與 GPU 預留可上下浮動的 TDP ,以目前主流筆記型電腦採用的 35W TDP CPU + 80W TDP Max-Q GPU 、共享 115W TDP 的散熱模組為例,導入 Dynamic Boost 後會預留 15W 的動態 TDP 分配,使得在低 CPU 、高 GPU 的情境,可將 CPU 降至 20W TDP 、 GPU 分配到 115W TDP 。

如此一來, CPU 與 GPU 在非均衡使用的情況之下,就不用受到原本預設最高 TDP 的限制,能夠動態分配 15W 的電力給予 CPU 或是 GPU ,在一些 GPU 較吃重的遊戲能使 GPU 達到 95W TDP 的效能表現,一舉提升遊戲的順暢性。而 NVIDIA 也提供針對不同能耗層級的 CPU 與 GPU 可參考的 Dynamic Boost 設計,可對應更高功率如 45W TDP CPU 搭配。

至於包括低電壓 GDDR 6 、 Advanced Optimus 與新一代功電模組等三個特色都是屬於硬體層面的,簡單的說符合第二代 Max-Q 的 GPU 會搭配較常規更低電壓的 GDDR6 RAM ,同時使用較目前轉換效率約 80% 左右更高轉換效率的 GPU 供電模組,這兩項硬體都能幫助電力能源更有效的使用。

照片中提到了CALL-DUTY、MODEAN、WARFARE,包含了屏幕截圖、產品設計、屏幕截圖、牌、介紹

▲ Advanced Optimus 是在架構加了一顆可切換 IGP 與 GPU 輸出的晶片,省卻傳統需要把 GPU 運算結果傳送到 IPG 影像輸出的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 Advanced Optimus 技術,雖然 Optimus 技術行之有年,不過 Optimus 是將 GPU 運算的結果導回 IGP 進行影像輸出,故先進功能如 G-Sync 等就受限 IGP 而無法使用;而在先前 GeForce 筆電所使用的 G-Sync 技術,則是利用把使用獨立顯示執行遊戲時切換到 GPU 輸出,但除了需要設定外,也需要重新開機,對消費者使用比較不易。

Advanced Optimus 則是在硬體設計加入一顆 Dynamic Display Switch ,使其可在偵測到執行遊戲的情境時,不須重新開機即可自動切換到 GPU 直接輸出給顯示器,如此一來就可搭配特定面板提供 G-Sync ,而自 IGP 切換到 GPU 輸出的時間相當短,幾乎無不會察覺。

不過此技術除了需要 Dynamic Display Switch 以外,也需搭配 Windows 的 Hybrid Display 功能,另外除了從驅動程式搭配自動偵測進行切換以外,亦可在 NVIDIA 控制面板指定使用 GPU 或 IGP 輸出。

照片中提到了RTX REINVENTS GRAPHICS WITH RAY TRACING & AI、DLSS 2.0: A BIG LEAP IN AI RENDERING、4K,包含了DLSS、DLSS、顯卡、英偉達、GeForce

▲ DLSS 2.0 能夠藉由 AI 提升 GPU 運算資源使用效率

最後一項特色則是 DLSS 2.0 , DLSS 是在 GeForce RTX 所導入的 AI 影像強化技術,而在原本今年 GDC 期間公布的 DLSS 2.0 則一改先前需要逐一針對遊戲建立 AI 模型的模式,僅需使用單一模型即可套用到啟用此功能的遊戲內容,而這項機能能夠利用 AI 方式降低運算所需的資源,能夠使用運算 Full HD 層級的資源,達到 4K 級的影像精細度。

照片中提到了RTX STUDIO EMPOWERS CREATORS、10 NEW 5YSTEMS POWERED BY NEW SUPER GPUS AND INTEL 10TH GEN CPUS、ACER,跟三角洲Sigma Phi有關,包含了3磨房工作室、3磨房工作室、牌、產品設計、3磨房工作室

▲針對創作者的 GeForce RTX 具有強大的內容創作性能

照片中提到了RTX STUDIO EMPOWERS CREATORS、UNMATCHED VIDEO E 3D PERFORMANCE、Video Editing,跟朝體有關,包含了3磨房工作室、3磨房工作室、3磨房工作室、角度、字形

▲搭配 Creator Ready 驅動執行內容創作軟體具備穩定且強大的運算性能

此外,除了消費層級的應用,隨著近年創作者趨勢,此次亦有多款針對創作者的新一代 GeForce RTX 與 Max-Q 技術筆記型電腦,除了新一代高效能的 GPU 加速提升的基礎運算性能,藉由像 DynamicBoost 、 TensorCore 等技術的加持,使創作者筆電亦能夠纖薄但具強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