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場上的耳機品牌相當多,不過鮮少能找到兼具設計感與音質的產品,或是某個品牌曇花一現的推出過一款設計音質兼具的產品之後就不再有類似的產品,然而在 2017 年誕生的日本品牌 Artio ,結合義大利文的 Ars 與 Creatio 作為品牌名,以獨有的機能美學與獨特的聲學技術,雖然目前只有四款耳機,卻都兼具造型與獨特的音色。
▲和風十足的紙盒包裝
熟悉日本獨立耳機品牌的玩家,對原 Sony 耳機工程師山岸亮所創辦的獨立耳機品牌音茶樂應該不陌生,山岸先生將音茶樂的技術與" Donguri "耳機結構技術轉移給株式會社 TTR ,同時推出子品牌茶樂音人;而 TTR 在 2017 年為了增加產品的廣度,推出另一個子品牌 Ar:tio ,而後將名稱改為現行的 Artio ,這次要介紹的是 Artio 初期作品 CU1 與 RK 01 。
▲簡單卻相當有質感的設計
在介紹兩款耳機之前,不得不先從 Artio 獨特的包裝與配件介紹起,雖然市場不乏包裝精緻的日系耳機品牌,不過筆者認為 Artio 的產品包裝更應該說是"精巧",雖然都是使用紙盒材質,不過除了極簡的設計之外也相當特別。
▲ CU1 的紙盒以單一張黑色硬紙構成迴旋收納的雙層珠寶盒
▲ RK01 的配件位於下層
CU1 的包裝是採用珠寶盒式的設計,雖然這類採用上下兩層的珠寶盒結構 Artio 並非第一家使用,但仔細一看會發現 CU1 的盒底是由一張紙板折疊而成,而非其它品牌使用多張紙盒各別構成盒體與抽屜,耳機、隨行包與配件則分放上下兩層。至於 RK01 的包裝則相當簡潔,打開後即是 RK01 的左右單體,底下的收納袋裝有配件與線材。
▲ CU1 的日本手工真皮收納盒
▲採用三角形收納包
▲ RK01 的零錢包型真皮收納盒
同時兩款耳機都配有造型獨特、宛若手工藝品設計的日本製真皮隨行包, CU1 是摺疊成三角形的小隨行包,而 RK01 的真皮隨行包則像是小零錢包一樣,不過筆者認為無論是 CU1 或是 RK01 的真皮隨行包都會有點讓人捨不得使用就是,但也更令人覺得 Artio 貫徹從裡到外、自聲到型的設計美學理念。
▲中央通透的 CU1
CU1 是一款充滿開放透明感的產品,其設計採用近似 Sony 早期 EX90 系列耳機的橫置單體配置,單體方向並非正對耳內,而是透過反射的方式使聲音傳遞到耳內,材質的使用混合了不鏽鋼、聚碳酸酯、 ABS 等材料,不鏽鋼與黑色 ABS 作為殼體的兩側,中間透明材質則是聚碳酸酯。
▲ a.i.m 的玄機藏在不鏽鋼組件
橫置單體配置的入耳式耳機不是甚麼新概念,然而 CU1 在單體結構與腔體設計有其獨特的技術, artio 稱這項技術為 a.i.m , Artio 標榜藉由 a.i.m 技術,使得 CU1 能夠發出類似耳罩式耳機般的音場特質; a.i.m 透過外殼的造型與內部結構構成特殊腔室,以亥姆霍茲共振腔的方式,將與耳道共振的6kHz 頻率吸收,除了使聲音更自然,也減少聆聽的疲倦感。
▲不鏽鋼組件有獨特的造型
▲ CU1 採 10mm 單體
從透明的外殼可隱約看到 CU1 的內部設計,其 10mm 動圈單體外覆一片金屬的調音片,正對的不鏽鋼殼體就是 a.i.m 技術的核心,厚沉的不鏽鋼塊與中央突起的設計應該就是作為吸收 6kHz 的關鍵。
▲換線機構採用 2.5mm 四極
CU1 雖然有可替換線材的設計,但換線的部分卻非位於耳機腔體,而是如 Sennheiser 的 IE800 一樣由分線處的 2.5mm 四極端子進行替換,筆者個人並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設計,其一是與腔體連接的線材仍避不開可能的受損問題,其次 2.5mm 端子的公頭母座也會增加耳機配戴在耳上的線材向下重量,不利配戴的舒適度。
▲線材連接處與筆者耳型佩戴上有干涉的情況...
或許受到其框體與線材連接設計較貼耳,筆者配戴 CU1 時雖然不會有輕易鬆脫的感覺,然而無論選擇哪一種尺寸的耳塞都會有配戴的干涉感;扣除配戴的不舒適外, CU1 的聲音屬於偏中高頻的明亮聲音,相當活潑輕快,而空間的定位相當獨特,並非音場後退,而是如開放式耳罩耳機的耳機外定位。
▲ a.i.m 的耳外定位空間感相當獨特
當然筆者也不是第一次試聽主打耳外定位的耳機產品,不過有些耳外定位只是將聲音的整體位置後退,但定位點仍侷限在耳機的單體位置,但 CU1 確實會產生發聲源來自單體以外位置、類似耳罩耳機配置在更遠的單體的錯覺。
臨場感聲及且線材豐富的 RK01
▲鈦合金外殼的 RK01
RK01 則是繼 CU1 之後 Artio 發表的耳機產品,其外型設計採用典型的繞耳式配戴,不過從框體內側可看到 CU1 應該是採用單體與耳內平行、透過外框體將插針與腔體隔離,並提供繞耳式配戴的一款產品。
▲主流的 MMCX 端子
RK01 雖與 CU1 的外形結構大為不同,不過都採用簡約的設計, CU1 更使用抑振效果更好的鈦合金作為外殼,進一步減少多餘的振動,此外採用市場主流的 MMCX 端子,提供玩家靈活的可玩性,相較以分線處搭配 2.5mm 四極端子的 CU1 來的方便。
▲提供三條不同介面的同質線材
▲ 4.4mm 平衡、 3.5mm 單端與 2.5mm 平衡
▲左右耳的線材有顏色區別
且 RK01 提供三條相同線體、不同端子的線材作為標配,包括 3.5mm 三極單端、 2.5mm 四極平衡、 4.4mm 五極平衡,可說是 RK01 的驚喜之處,其線材更將左右採用淺紅與淺藍色,即便不看 MMCX 端子頭也可區別;當然對玩家來說可能也會選擇其它 MMCX 端子,不過 RK01 提供三條條件相同的線材,也能讓消費者挑選播放機時能有更好的標準依據。
▲因應單體配置使用 sna 與 SkIS 兩項技術
RK01 雖與 CU1 都是以 10mm 動圈單體打造強調空間感與抑制 6kHz 的耳機,但由於結構上的不同, RK01 使用了不同於 CU1 的 a.i.m 的兩項技術,包括在導管中加入微調機構藉以時線空間感與聲道平衡的 sna 技術,與抑制 6kHz 用的SkIS 技術。
▲ sna 是在導管加入調音機構
sna 令筆者想到音茶樂的聲學導管,是在聲學傳遞的導管內加入調音機構,使其呈現目標的空間定位與左右聲道的均衡;至於 SkIS 則是利用單體後方加入一塊抑制振膜後方空氣振動的外框,作為單體發出 6kHz 頻率時的抑振機制,進而減少 6kHz 的共振。
雖然因為使用鈦合金材質的關係,扣除線材、單體重量達 13.5 克的 RK01 拿在手上頗有分量,不過由於繞耳設計,配戴感並不會覺得沉重;相較 CU1 的輕快, RK01 則有著豐沛的能量感,在低頻的呈現感更為磅礡,聲音更為渾厚,但也不失清晰,推測使用抑振效果更得鈦合金框體起了不小的作用。
▲ RK01 的聲音定位點也是來自單體更外側
雖然 RK01 使用的技術與 CU1 不同,但同樣在空間定位都呈現如耳罩耳機般的遼闊感,顯見 Artio 的調音工程師相當投入如何實現單體外定位的技術,同時以筆者手中的 ZX300 搭配,使用 4.4mm 平衡端子連接時,除了驅動音量降低不少以外,亦有更大的音場與分離感,若以此情況,筆者強烈建議使用 Sony 新世代 Walkman 的消費者以平衡介面連接 RK01 。
Artio 仍持續進化
▲ CU1 與 RK01 可說是 Artio 追求單體外側定位技術的原點
CU1 與 RK01 屬於 Artio 品牌初創期的產品,不過無論是設計或是調音都相當的鮮明,也確立 Artio 產品的特質,而重視空間的臨場感特性更進一步延續到之後的新產品系列,下一次要介紹的 CR 系列,更是進一步把以入耳式耳機創造耳罩式耳機聽感進化到宛若揚聲器聽感的產品。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