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瑞典的 Fractal Design 在一片強調電競的 DIY 電腦市場顯得格外的獨特,其產品以北歐簡約的美學,與從裡到外皆細膩的結構,受到許多喜歡設計感但不好炫麗燈光的 DIY 玩家喜愛,不過其最新的 ITX 機殼 Era 則更進一步在俐落的簡約外觀加入更多變化,可搭配木板機頂更讓重視質感的族群眼睛為之一亮。
▲ Era 的北歐風設計與市場電競風機殼截然不同
由於影音內容蔚為風潮,與電腦硬體近年突飛猛進,現在電腦市場也吹起一股針對影音創作者的電腦產品,如筆記型電腦、主機板、顯示卡等產品除了電競之外,創作者儼然成為一股新勢力,不過對自組電腦的 DIY 型玩家,雖有許多合宜的硬體,唯獨機殼多半仍以電競為大宗,或是雖然線條俐落極簡,卻少了點優雅。
▲此次開箱為灰色
縱使與 Fractal Design 先前推出的 ITX 機殼相比, Era ITX 仍是一款相當特立獨行的新產品圓潤但帶有稜線的外觀,帶有絲綢感的表面處理,搭配木質機頂飾板,以及緊湊細緻的尺寸,宛如北歐設計家具一般具備獨特的魅力,但更沒想到的是這仍是一款可安裝中高階硬體的機殼,足以容納最大 240 水冷與 295 公分內的 2 Slot 厚度 GPU 。
▲包裝側面有結構爆炸圖
▲說明書有幾種建議的配置方式,不過要搭配高階 GPU 與 240 水冷的極大化空間使用需使用 SFX 電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Era 可搭配 20 公分內的 ATX 或 SFX-L 電源,但可能會干涉頂部安裝 240 水冷或是顯示卡,若安裝較長的電源,則顯示卡長度會縮減到最短 19 公分;另外,雖然 Era 仍可安裝最高 12 公分的主動式 CPU 風扇,不過若要安裝 3.5 吋硬碟,主動風扇高度會剩下 7 公分高。
▲配件部分採獨立盒裝,而非使用小紙盒或是塑膠袋放在機殼內
▲頂部飾板提供木質與通風網狀兩種
▲配件包括束帶與螺絲
另外,由於機身寬度也相當緊湊,雖然官方 GPU 僅提供長度的限制,不過實際上對部分採用大型熱導管與散熱片導致寬度超出檔板的 GPU 也會有安裝上的困難,筆者建議挑選 GPU 時選擇寬度與檔板相同的產品會比較適合,此外底部雖留有 140 x 2 的風扇擴充設計,不過僅限安裝 1 Slot GPU 使用。
▲包裝內的 Era 以珍珠棉包覆,防護效果較一般使用塑膠袋更佳
Era 就連包裝也有相當程度的用心 ,內部將木質與網狀頂部飾板與螺絲等小配件獨立分裝在一個紙盒中,而 Era 除了防撞的保麗龍外,還有一層珍珠棉包覆,比起一般僅以塑膠袋包覆的機殼用心許多,外包裝也提示內部的機構設計,採用前上置電源,可選擇 SFX 、 SFX-L 或是 ATX 電源,頂部與底部留有風道設計。
▲金屬機身表面的處理猶如絲綢般,非常見的髮絲紋或是鏡面
▲機身具備獨特的弧線,猶如北歐設計家居產品
取出這次準備開箱的 Era ,這次取得的是灰色,半光澤處理的金屬機殼質感與當前市場上多以金屬髮絲紋或是亮面的機殼大為不同,機身的四邊都有像是花瓶曲線般的獨特弧角,側板中間亦有一道折線,雖然不是主流的透側或大面積網狀設計,但狹長三角形的金屬開孔也與 Era 的設計呼應。
▲正面的開關與 I/O ,耳機孔採耳、麥二合一
▲ I/O 內側仍有護板,不讓介面電路板裸露
Era 的面板包括兩個 USB 3.0 、 USB Type-C 、前置音效與電源,底板雖為塑料設計,不過顏色也處理的與金屬部分幾乎相同,面板內側的框體雖然開有網孔,但其設計是給電源進氣使用,並非用於擴充風扇或是水冷。
▲側板底部採快扣、上半為快拆卡榫
▲側板內部的散熱孔形狀與機殼稜線呼應
▲側板防塵網可快拆
▲剛打開 Era 機殼側板,內部將兩種電源支架都預裝了
▲電源有多段位置可調整安裝高度
▲電源支架使用螺絲搭配卡榫
▲ SFX 電源支架可搭配可拆卸式的硬碟掛架
▲ ATX 電源支架
側板的下半部是扣在內框上,上方為快拆卡榫,從上方凹槽往外推開即可將左右側板卸下,側板內的防塵網具快拆設計;拆開側板後,可見垂直的硬碟掛架、前方的電源掛架,而 Era 把 SFX 與 ATX 用的掛架都預裝在內部, SFX 掛架還有一個擴充的硬碟架,可視需求取下;硬碟與電源掛架都是以螺絲固定,電源掛架由兩側鎖上螺絲,故需要將兩邊側板都卸下。
▲頂部可安裝雙 120 風扇或是最大 240 水冷
▲頂部第二層的防塵網為磁吸快拆設計
而 Era 的機頂包括內框、散熱網與頂部飾板三部分,散熱網與飾板皆採用磁吸快拆設計,便於使用者清潔頂部的灰塵,而把散熱網取下後,方可看到機頂風扇鎖點空間,頂部是針對雙 120 風扇所設計,故若非安裝 240 水冷,亦可使用一個 120 水冷搭配 120 風扇,或是兩個 120 風扇。
▲塑料底部的烤漆與上半機身差異不大,整體質感仍相當優異,採用六顆螺絲鎖住
▲底部雖預留雙 140 風扇,但僅限使用 1Slot 介面卡才能安裝
▲標準 2Slot 卡槽,右側的檔板以單一螺絲固定
▲內部的魔鬼氈可用於整線
至於底部為金屬內框搭配塑料底座,其 PCIe 插槽為兩個,與底部相當接近,故無法使用超過 2 Slot 的 GPU , PCIe 插槽側邊還有以螺絲固定的檔板,可在安裝介面卡後使機背更為簡潔,此外前方底下有整線用的魔鬼氈,能將過長的線材整理後綑綁於此。
▲此次使用的硬體,不過原定的 GPU 遇到寬度干涉問題最終改使用 AMD 公版
這次搭配的硬體包括 AMD Ryzen 9-3900X ,華碩 ROG Strix X570-I Gaming 主機板,KLEVV 的 C700 480GB M.2 SSD 、 KLEVV BOLT X DDR4 3200 8GB x2 DDR4 RAM , Fractal Design S24 240 一體式水冷, Fractal Design ION SFX 500G 模組化電源,原定搭配的 GPU 由於寬度干涉問題改採用 AMD 公板的 Radeon RX 5700XT 。
▲ 8 公分風扇在安裝水冷與主機板會有一定程度干涉,建議安裝時先卸下
▲ SFX 電源掛架安裝示意
在組裝前,筆者建議也先把後方的 8 公分風扇拆下,這樣會更容易把組件放進 Era ;另外,由於 Era 採用前置電源,自然電源大三孔延長線也少不了,不過安裝在機殼的插座部分可惜不是採用 L 型設計而是傳統垂直設計,等於線頭須往內凹折,若能夠使用 L 型應該對整線狂人會更容易把走線位置安排好。
▲建議正式安裝前先比對內部電源延長線與電源的位置,調整好後再行安裝組件
由於 Era 的內部空間相當緊湊,筆者個人建議先把 240 水冷放到位置後,評估電源安裝的鎖點位置,確認電源延長線的長度,可先把電源延長線長度調整好,而後取下電源,先將一體式水冷與模組化電線、面板介面等安裝到主機板,就能免去屆時在有限的機殼內不易安裝扣具的困擾,筆者個人也建議先把 S24 水冷安裝到機頂後,再開始把主機板鎖到定位。
▲主機板背面開口仍可輕鬆更換主機板背面的 M.2 SSD ,但空間難以做為藏線使用
值得讚賞的是,由於 Era 的主機板固定底板背後開口相當大,對於目前多款在背面留有 M.2 SSD 插槽的 ITX 主機板,也僅需要卸下側蓋即可安裝或拆下 SSD ,否則以 Era 緊湊程度要把 Era 主機板拆下也得花一番功夫。
▲稍微可惜的是頂部飾板的弧角與機殼角度不同
雖然此次選擇的是 SFX 的模組化電源,但同樣也考慮組裝的容易度,筆者建議先把模組電線插上電源後再行安裝,否則如此次上方安裝水冷的情況下,電源支架已經鎖到最底部,要從下方空間插上模組電線較為辛苦,此外,由於此次沒有安裝 2.5 吋或是 3.5 吋硬碟需求,故也卸下 SFX 電源支架的硬碟支架增加內部線材空間。
▲公版顯示卡空間使用到相當淋漓盡致
▲使用 SFX 電源有助使用較長的 GPU
最後就剩下安裝 GPU ,在評估後選擇使用 AMD 公版的 Radeon RX 5700XT 看起來是可用的選擇,雖然卡身較長,模組化電源的插頭與線材也有點多,不過稍微調整一下線材並進行整線後仍可順利安裝,雖說現在高階 GPU 的風扇多半較大,不過仔細篩選仍有不少接近公版尺寸的產品,或是可選擇一些針對 ITX 環境的 20 公分內短卡搭配。
雖然塞得很緊湊,但仍順利把高規格的元件安裝到 Era 內
把所有組件安裝完畢,可感受到 Era 空間使用相當緊湊,考慮到水冷排線本身帶有彈性,筆者雖未安裝 2.5 吋或是 3.5 吋硬碟,但最終還是把側邊的硬碟支架鎖上,做為避免意外發生水冷排線將側板彈開的情況;蓋上側板後,忽然有一種先前花時間整線好像意義不大的錯覺,畢竟 Era 並非透側設計,別說內部零件,就連主機板與 GPU 的發光幾乎都看不到。
▲木質飾板底下的金屬板能使頂部風道維持順暢
▲安裝金屬網飾板的風道效果最好,若搭配 RGB 水冷風扇亦可透光
當然如果偏好發光,仍可將 240 水冷搭配 RGB 風扇與金屬網飾板,如此一來機內的光線仍會透過機頂散射,不過若偏好設計感的使用者,則木殼飾板更有歐系設計家居的質感,且飾板底下的金屬底板也會把底部墊高,仍有一定的散熱能力,但若 CPU 有長時間高負載的需求,仍建議選擇金屬網飾板提升散熱能力。
▲ Era 的優雅造型與緊湊但仍能安裝高規硬體的設計是重視質感的創作者首選的 ITX 機殼
Era 的側板看不到內部組件與發光,與電競風的機殼大相逕庭,但扣除掉較緊湊的空間使得安裝組件需要花點心思外,能夠容納足以執行複雜 3D 運算或是影音轉檔的高階硬,且尺寸小巧,外型又擺脫電腦產品的冷冽科技感,同時未來若升級儲存與替換顯示卡仍相當便利,對追求電腦融入客廳擺設或是喜歡北歐極簡風的玩家無非是今年度 ITX 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