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本呆伯特法則(Dilbert Principle)系列叢書,曾有有一句經典的名言:
沒有任何人比獨自身處在黑暗的房間中,坐在電腦前被螢幕照亮著身體、身上只穿四角內褲的男人更性感。
相信和筆者一樣宅的科科們,絕對點頭如搗蒜的認同如此微言大義的至理名言。在雙手接觸鍵盤和滑鼠之前,螢幕一定是第一個衝擊靈魂之窗的裝置,重要性不言可喻。
大多數比較年輕的科科應該少有機會接觸到早期的陰極射線管(CRT)螢幕,相較於今日已成主流的LCD,球面的CRT螢幕又大又重又熱又耗電又會輸出輻射(這讓申請安規認證很麻煩,像TCO99),而且影像位置和大小,還會隨著開機時間與發熱量而漂移,對住在宿舍的學生來說,平日佔用一個桌面空間,搬家或送修時更是極度沈重的包袱。當然,價格也是。
此外,在DVI這種支援原生數位訊號的介面出現之前,如果要追求清晰的畫質,還得在D-Sub線材上挑三揀四,或著購入有支援BNC接頭(一對多的線,分類顯示卡送出的訊號,讓螢幕更正確的顯示顏色)的高級螢幕,甚至筆者還曾經在2001年的秋葉原,購入直接BNC輸出的顯示卡,某張出自於韓國廠商Sumo的NVIDIA GeForce 2 MX。這也是為何3dfx Voodoo / Voodoo2的獨立3D子卡形式會讓人感到疑慮的地方,多了一道可能影響螢幕清晰度的關卡。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現在開始一台一台點名筆者曾經擁有過的螢幕,希望也可以喚起科科們那「被螢幕照亮身體」的美好回憶。
ViewSonic 15G
在1996年初,要找一台有口碑品牌的15吋螢幕(畢竟宿舍空間有限),沒多少好選擇,價格高達新台幣13500的「三隻小鳥」ViewSonic 15G就變成筆者人生第一台電腦的螢幕,後來用到故障,還在週末的時候,自己從台中的學生宿舍「扛」到位於中和的ViewSonic維修中心。
那時其實還有NEC某15吋機種的白牌版本,價格不到9000元,但稍晚才上市,只能說無緣了。
EIZO T57s
在1996年品牌統一成EIZO(日文的「映像」,原本在北美以「NANAO」之名銷售)應該是不少人認知中「專業顯示器」的代名詞,得獎無數、價格將近40000元的T57s成為筆者史上最貴的螢幕。T57s是1990年代末期屈指可數的Trinitron高階螢幕,加上的EIZO自家特殊的表面鍍膜,有著很多螢幕狂很喜歡的深蘊底色,說是「當代的王者」也不會太誇張。
說到T57s就不得不提到Sony在1967年研發成功的Trinitron(特麗霓虹)映像管,Trinitron的誕生奠定了Sony日後成為電視機霸權與跨國大型企業的基礎。映像管的基本原理,在於發射電子去打擊真空管壁的螢光劑,以發出亮光,為了讓發射的距離都一樣,映像管壁是一個球面上的一塊四方形,但球面不但會造成螢幕變形,也會導致三原色掃描出色不均勻。
Sony創始人盛田昭夫從銀行借到超過六億日元的緊急貸款,研發出紅綠藍(RGB)3個陰極共享1套加速電極及電子透鏡的單槍三束管,以及可以讓電子以扇形發射、投射到一個柱狀面管壁的柵狀陰級遮罩,觀感更為平坦,斜看時造成的幾何失真更小(這對擺在客廳的電視很重要),同時也較不易讓天花板的照明反射至觀看者的視線。
當Sony的專利過期後,三菱和NEC合作研發類似的DiamondTron(鑽石霓虹,但維持RGB三槍結構),因推廣積極,被應用在大量的高階螢幕上,包含ViewSonic有名的PT775。無論Trinitron和DiamondTron,螢幕上那2條用來避免振動干擾畫面的阻尼線(Damper Line),更是1990年代高階螢幕的象徵。像DecaView、MAG、CTX等台灣廠商的產品,也是不少資深科科回憶中的一部分。
這台T57s也服役到壽終正寢,成為筆者CRT螢幕的終章,因為人類在踏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刻,「實際可視面積遠大於CRT」的LCD開始慢慢的普及了。在2003年的東京秋葉原街頭,動輒目睹行人手提EIZO L367的場景,真的讓筆者口水流滿地。
Philips 150P3
筆者第一台LCD螢幕,只有15吋,可旋轉90度,不過是從家人接手而來,後來放在公司用來測試產品的螢幕。
EIZO L557
第一台17吋LCD螢幕,總算實現了擁有EIZO液晶螢幕的怨念。
EIZO L367
接收來自朋友的二手品,搭配L557,讓筆者進入了雙螢幕的世界。
Dell U2311H
第一台IPS面板與16:9比例的LCD螢幕,搭配Windows 7的視窗鍵加上方向按鍵可調整視窗大小並分割畫面的功能,單一16:9寬螢幕取代2個4:3小螢幕,成為日後主要習慣的環境。
EIZO EV2336W-FS
讓筆者大失所望螢光色太重的PLS面板產品,用沒多久就二手售出了,以Dell U2414H取而代之。
Dell U2414H
第二台Dell螢幕,這也確立了持續推出優質螢幕的Dell在筆者心中的地位,甚至讓筆者越來越遺忘EIZO的存在。
Philips 276E
人生首台4K螢幕,因為是免費接收朋友淘汰的東西,就沒什麼好要求了,但激增的解析度也讓筆者不得不將顯示卡升級到AMD Radeon RX470,確保跑得動影像渲染器MadVR。
那麼最後,筆者下一台「用來照亮身體」的螢幕有打算買哪台呢?最近看到因武漢肺炎取消大量公務行程,準備待在國內一個月不出國的日本友人,購入了特價中的Dell U4919DW,心裡是蠻癢的,但不提台灣的價格幾乎是日本的2倍,筆者住處也根本沒地方擺這麼寬的螢幕啊,看來就只能看著產品網頁繼續科科笑了。
5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