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盈 M43 機身的絕配,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2-45mm F4.0 PRO 動手玩

2020.03.11 06:48PM

Olympus 在二月發表高性能旗艦機 E-M1 III 之際,也同步發表一款定位獨特的 M.ZUKIO Pro 鏡頭 M.ZUIKO DIGITAL ED 12-45mm F4.0 PRO ,在 Olympus 前有 12-40mm F2.8 的旗艦鏡,後有焦段涵蓋更廣的 12-100mm F4 ,橫空殺出這款鏡頭似乎令人摸不著邊際,然而對於 Olympus 而言, 12-45mm F4 卻是一款目標明確的輕巧高機動性鏡頭。

▲僅 250 克左右的重量使這款鏡頭與 E-M5 III 完美配合

雖然以 M43 的系統特性,打造一款高性能的大光圈鏡頭,仍受惠於較小的感光元件範圍,與需要乘上 2 倍的等效焦段,相較 APS-C 與全片幅能使用相對小巧的光學設計,以當前的頂級鏡頭 12-40mm F2.8 來說也僅有 382 克,即便與當前 APS-C 同級鏡頭相比也輕了近百克,不過從 OM-D 的產品線來看, 12-45mm F4 可說是因應 E-M5 III 而誕生的。

▲ E-M5 III 為了與 E-M1 更明確差異化,也捨棄具電池盒的垂直把手擴充設計

在去年底登場的 E-M5 III ,可說是把 E-M1 II 精髓濃縮到小一號機身當中的新一代機種,也在產品規劃明確的以追求微型化與高性能作為產品目的,斷捨離原本 E-M5 系列的二段式垂直把手,僅留提升握感、不包括擴充電池的延伸把手功能,雖然 12-40mm F2.8 裝在 E-M5 III 在視覺上仍不算太大,不過以追求移動性的角度,仍需要一款高畫質的輕巧鏡頭。 

Olympus 在推出第一款 OM-D 相機 E-M5 時,曾配置了一款輕量的高畫質鏡頭 M.ZUIKO DIGITAL ED 12-50mm F3.5-6.3 EZ ,雖然日後因應日益專業化的 E-M1 與 E-M10 系列提供更高畫質的 12-40mm F2.8 或是更輕量化的 14-42mm 電動餅乾鏡,不過  M.ZUIKO DIGITAL ED 12-50mm F3.5-6.3 EZ 仍有出色的焦段優勢,只是畢竟推出的時間也有點久,已經不再是隨相機同捆的 Kit ,隨著 E-M5 III 推出,確實需要一款合宜的鏡頭。

▲鏡頭最短的情況

從過往的鏡頭層級,當前的頂級鏡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是所謂的大三元鏡,而的 M.ZUIKO DIGITAL ED 12-45mm F4.0 PRO 則是屬於小三元,小三元與大三元的差別除了鏡頭光圈差了一級以外,小三元有著更小巧、輕盈的重量表現,但畫質比起大三元也不會太遜色,這也是這款鏡頭隸屬M.ZUKIO PRO 而非 M.ZUKIO PREMIUM 。

▲鏡頭最長的情況

相較於近 400 克的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  M.ZUIKO DIGITAL ED 12-45mm F4.0 PRO 僅有 254 克,幾乎等於少了一罐 150cc 小包裝利樂包飲料,雖然對更大片幅的機身這樣的重量差並不明顯,但原本就相對輕盈小巧的 M43 鏡頭在減重的比例方面是相當驚人的。

▲ 12-45mm F4 PRO 較 12-40mm F2.8 PRO 少了兩片鏡片,不過仍有同級的光學設計

對比 12-40mm F2.8 PRO , 12-45mm F4 PRO 的光學結構可說是承襲其設計,並自焦段與結構針對微型化調整,自 9 群 14 片變更為 9 群 12 片,保有 2 片 HR 高折射率鏡片, 2 片 ED 低色散鏡片、 DSA 雙面超級非球面、 Super HR 超高折射率鏡片、 ED 非球面鏡片、 ZERO 鍍膜等旗艦鏡頭該有的設計,並具備出色的 0.5X 放大率與 23 公分最近對焦距離。

▲鏡筒具備防塵滴,但無手動/自動對焦快速切換功能

鏡筒機構採用 9 處氣密處理,提供防塵防滴的耐候性,不過標配的遮光罩就不像 12-45mm F2.8 PRO 具備鎖定功能,其次也不具備快速手動/自動對焦切換的設計,不過筆者認為考慮到鏡頭整體尺寸與機構,若硬是在 12-45mm F4 PRO 加入對焦模式切換結構,只會使鏡頭直徑變大,反失去原本的高機動性特色。 

▲近拍的表現在日常使用相當方便

以實際使用,筆者認為這是一款以其體積大小無可挑剔的高品質鏡頭,除了銳利的細節以外,即便是拍攝日常生活的小物,其近拍距離與放大倍率亦相當充足,更不用說等效 24mm-90mm 的焦段涵蓋常用範圍(不過個人更貪心一點比較想要等效 24-120mm F4 就是...),對焦的驅動反應在 E-M5 III 也相當明確。

▲若比起另外幾款 F1.2 的 PRO 定焦鏡, 12-45mm F4 PRO 散景稱不上柔美

然而對比 12-40mm F2.8 PRO , 12-45mm F4 PRO 仍舊在光學特性有所取捨,首先是光學的散景並不算柔美,對於追求趨近奶油散景的玩家不見得會喜歡,其次 F4 的光圈雖不算小,不過實際環境使用仍會受到些許限制。

▲優秀的防手振仍難以改變快門速度過慢時不易拍攝動態題材的問題

以 Olympus 新世代的機身而言,雖然不少玩家都以其優秀的機身防手振系統感到自豪,但防手振也並非萬靈丹,畢竟一但快門速度偏慢的情況之下,縱使防手振奏效,但仍不足以在昏暗情境拍攝動態題材。

▲考慮重量、尺寸與畫質, 12-45mm F4 PRO 展現出強大的機動性與精湛的解像,還有便利的生活微距

雖然遇到快門速度不足、光圈也已經開到最大時,現代相機的高 ISO 可用度隨著演算法提升不少,不過受到 M43 片幅限制,一旦超過 ISO 3,200 的影像呈現仍較片幅更大的機種劣化明顯,若堅持每張影像都放大 1:1 檢視的消費族群,恐怕仍希望以較低的 ISO 拍攝,雖然 F4 與 F2.8 只差了一級,但若考慮拍攝成功率等條件,這也是準用戶須考慮到的條件。 

不知道是 12-45mm F4 產品開發比預期來的長,或是 E-M5 III 趕著上市,原本應該可做為兼具輕盈、高性能、高畫質的兩項絕佳組合卻未一起上市,否則以 E-M5 III 幾乎可說是縮小版 E-M1 II 的性能,搭配 12-45mm F4 小巧的體積,應該會是市場上相當亮眼的組合,不過官方在宣傳幾乎都是配合 E-M5 III 一起,未來應該有機會成為套裝組合才對。

▲ 12-45mm F4 PRO 是 E-M5 III 最合宜的高畫質標準變焦競搭配

筆者認為, 12-45mm F4 PRO 鎖定的族群應該是 E-M5 、 E-M10 等較輕盈的機身的用戶,提供一款能配合機身,在體積、重量與影像品質等條件能夠兼顧的高畫質鏡頭,不過若是 E-M1 系列的玩家也是不錯的選擇,只是以目前的產品銷售模式較難看到對比 12-40mm F2.8 PRO 在 E-M1 系列搭配 12-45mm F4 PRO 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