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家鑑賞級入耳式耳機品牌似乎是為了喚起頂級消費者的注意,也紛紛推出集結自家技術、調音大成但同時價格也較原本高階耳機高出許多的頂級產品,而 S'Next 旗下品牌 Final 也再度推出頂級平面振膜頭戴式耳機 D8000 之後,推出號稱全球第一款全鈹材質振膜的入耳式耳機 A8000 。
▲ Piano Forte 可說是 Final Audio Design 時代的代表作
距離 Final 品牌仍為 Final Audio Design 時代所開發的旗艦級入耳式耳機 Piano Forte 已經有十年的時間,而當年的 Piano Forte 系列以獨特的外型與驚人的重量,被一些玩家戲稱為"夜壺",不過獨具個性的聲音也在推出之時引發不少話題;全新設計的 A8000 的問世,亦可代表新生 Final 在進行品牌重新定位之後,作為展現技術力與品牌特質的跨世代新作。
▲包裝宛若日式禮盒
▲外層的硬紙封套與內裡的紙護套皆有 Final 的"家徽"
▲猶如禮盒般的特殊包裝
Final A8000 的包裝設計相當獨特,不同於時下耳機產品的神秘風或是直球對決的封面, Final A8000 的外盒採用日式禮盒的設計,在盒內、盒外以紙張與禮布層層包覆,並以有著 Final 如日本戰國時代家徽的圖騰貼紙黏貼,更彰顯重視設計感的 Final 與眾不同的地方。
▲儀式感很重的開盒過程
▲耳機與配件
打開包裝,盒內有著專屬於 A8000 的圓形金屬搭配橡膠雙材質收納盒,還有 E-Type 耳塞,繞耳護套, MMCX 拔線器,與備用的導音管口的替換濾網等周邊配件,線材仍是 Final 玩家所熟悉、主打採用與日本超級電腦"京"的機內導線相同材質的 MMCX 鍍銀線。
▲ MMCX 拔線器與繞耳護套
▲沿著 MMCX 端子底部放入拆線工具
▲輕按就可平穩的退出 MMCX 端子
▲ E-Type 耳塞
▲採用雙色矽膠柱
MMCX 拔線器雖是針對 Final 耳機設計,不過只要 MMCX 母座不是凹陷在框體內,都可用以輕鬆且安全的取下 MMCX 端子頭,而 E-Type 耳塞的耳柱採用雙色設計,讓使用者可透過顏色分辨左右耳。
▲繞耳護套兩端點有收束扣具設計
至於繞耳護套設計也相當有巧思,許多繞耳護套僅是讓線嵌進凹槽,但由於線材本身的彈性特質,往往在配戴或是取下時線材就會彈出護套, Final 的護套則在前、後各有一個收束設計,使線材與護套接觸的兩個端點穩穩固定。
▲ A8000 專屬的金屬、矽膠複合收納盒
▲內部設計多了可分隔左右耳收納的突起
A8000 專屬的圓形收納盒雖然乍看下與 Final 當前的矽膠材質收納盒相似,不過不僅是多了金屬的上蓋設計,矽膠內部也多了一根突起設計隔開左右,加上其矽膠蓋在收納後會像是收縮膜般把耳機固定住,使耳機收納在其中更不易碰撞,只不過筆者個人覺得精緻的金屬上蓋設計反而會讓人捨不得外出使用,避免刮傷。
▲ A8000 的結構圖,外觀採四片式機構
雖然 A8000 的外觀設計承襲 Make 系列與 B 系列的繞耳式人體工學設計,不過也只是採用相同世代的設計風格, A8000 的整體機構比起 Make 與 B 系列更為嚴謹,除了採用強度更高的不鏽鋼拋光的外殼材質以外, A8000 的外殼實際上由四片零件構成,以收納頂部 MMCX 端子的金字塔、固定內部腔體結構的左右外殼,以及金屬導管組成。
▲雖然外殼使用螺絲固定,不過已用熱溶膠封起
不過 A8000 除了外觀以外,同時承襲了一些來自 Make 與 B 系列對於外殼設計的想法,首先就是呈現幾何但仍符合人體工學的舒適配戴框體設計,其次 A8000 雖不像 Make 是作為可讓消費者調音的設計是在結構上保有使用螺絲固定、易於長期使用後的內部維護與修理,當然為了避免消費者自行拆卸造成損害, A8000 也將螺絲用熱溶膠封死。
▲在多單體複合的旗艦耳機世代,單動圈的 A8000 顯然是稀有動物
Final 選用純鈹動圈單體的做法,在當前高階耳機的業界算是相當獨排眾議的,雖然業界並非沒有其它採用單一單體的高階耳機產品,不過較主流的模式是透過複合單體方式兼顧三頻均衡,畢竟多單體搭配分頻線路的方式可相對容易兼具三頻的表現,同時在調音也更有彈性,若要使用動圈單體達到相似的三頻表現,就需要在單體材料、腔體等進行複雜的設計。
▲左方就是當前市場上多數聲稱為鈹單體、實質是 PET 鍍鈹的振膜、右方為 A8000 的鈹單體
雖然近期在耳機產業,自幾百元台幣到數萬元的入耳式耳機,都不難看到強調使用鈹材質的振膜單體,不過這些號稱使用鈹振膜的產品嚴格來說並非真正的鈹振膜,而是採用"鍍鈹"的振膜,差異在於這些鍍鈹振膜的本身並非鈹,是在其他材質的振膜如 PET 振膜透過鍍層處理,使其硬度提升,並施加些許類似鈹的特質,然而與純鈹的特性仍相當不同。
市場上多採用鍍純鈹而非純純鈹振膜的原因,是由於鈹材質硬度僅次於鑽石,比起如鋁或是鎂等金屬振膜材料更難加工,更何況採入耳式耳機設計的 Final A8000 使用的振膜面積極小,要能夠構成符合聲學設計的形狀、同時要維持能夠容易驅動的厚度,需要高難度的加工程序,這也是 Final A8000 在基礎技術面臨最大的挑戰。
若看過使用 PET 等材質所開發的新世代動圈單體設計,多半會看到單體除了圓形球頂設計以外,會在邊緣部分施加複雜的收縮紋路,這是因為一般的 PET 材質即便鍍上一層鈹材質,其強度仍不及真正的金屬材質振膜,雖然加厚振膜能有限度的提高強度減少振動,但如此一來就難以驅動,故多半高階單體使用藉由紋路、形狀設計與鍍層方式提高強度。
然而以物理特性而言,鈹絕對是相當完美的振膜材質,因為鈹不僅只有良好的剛性,同時也具備優異的韌性,對於動圈單體而言,可具備穩定的物理運作,相較一般材質有更好的順態,但同時也不易在工作中產生不受控制的多餘型變與振動,能夠呈現聲音原始的樣貌,為了呈現自然、還原的音色。
▲ A8000 內部的四氣室設計、其中第四氣室與調音沒有直接關連、用於分離端子座與配線
除了單體技術之外,以動圈耳機而言,腔體內部的設計也影響重大, Final A8000 除了藉由不鏽鋼作為抑制多餘振動的機制, 在內部更透過四重氣室設計、嚴格來說是 3+1 氣室設計,使驅動單體後的聲音可在內部呈現良好的聲學反射; Final 更特別強調其氣室設計不光只是做過理論性的軟體模擬,更透過大量的實際生產原型確認其聲學特質。
其單體正對連接至導管的第一氣室是作為聲音最直接傳遞到耳膜的路徑,也是最直接影響初步聽感的部分;至於第二與第三氣室則是作為低頻控制,位於單體後方的第二氣室做為緩衝單體驅動與反應的壓力,而第三氣室則是作為氣壓透過氣孔排壓的使用。
▲ A8000 外殼與先前 Make 、 B 系列雖外觀相似、結構卻複雜許多
而第四氣室與聲音沒有直接的關聯,主要是作為收納單體至 MMCX 的連接線材與固定 MMCX 端子之用,由於端子、線材乍看下與聲學沒有關係,但在單體發聲時仍會使耳機有細微的振動,故為了避免線材、 MMCX 端子共振導致聲音品質下降。
▲ Acoustune 的機構也是藉由第二層框體將端子分離於腔體之外
採用端子機構分離的類似概念,筆者會想到 JVC 的 HA-FW1000 與日系血統的 Acoustune 系列產品,也都是以減少單體運作後引發的共振為出發點,藉由框體設計、結構設計的方式使端子結構與腔體進行分離,,只是 Final A8000 更為複雜,除了外殼件以外,內部還藉由與影響發聲的三個氣室獨立的第四氣室進行雙重結構分離設計。
▲ A8000 搭配的仍是 Final 一貫的"京線"
雖然 A8000 的價格比起 B1 、 E5000 貴了不少,不過搭配的線材仍為 Final 當前當家、俗稱"京線"的超級電腦級鍍銀導線,雖然覺得沒有更高階的配線搭配有點可惜,不過京線的傳導性也已經是相當優秀,再更高階的線材傳導性提升有限以外,主要差異則會是調音部分,故維持京線,似乎也可解釋為 Final 認為京線的特質是它們認定對線材音色的基準。
以第一印象來說, A8000 不是一款一聽就會讓人馬上著迷的旗艦耳機,因為它的聲音相當自然、平穩,宛若純水般的清澈無味,也忠實地反映前端資訊量與調音走向,如果搭配一般萬元等級的行動裝置聆聽,聲音的表現甚至會令人誤殺忠良,但筆者認為不單純是隨身播放裝置驅動力不足,更像是行動裝置的 DA 受限於電力等因素而未能解放完整的資訊。
▲導管的出聲口造型特殊、有四個圓形開孔
比起搭配隨身播放機聆聽,筆者將 A8000 搭配 USB 外接式的一體機,配合電腦、安裝 Volumio 的樹莓派等使用,發現即便只是使用 Spotify 平台, A8000 都有脫胎換骨般的感覺,最大的差異在於聲音的細膩度、音場的開闊度與低頻的能量感,而且相較筆者手邊的幾隻複合單體客製耳機如 BD Audio 、 morear 與無名耳機等,對前端特質的反應更明顯。
筆者會說, A8000 的特性真的就如前面說的一樣宛若清水般反映出前端的調音特質與聲音的刻畫力,如筆者搭配手邊的 Walkman ZX300 與先前評測的 HIBY R5 ,就可馬上感受到 ZX300 分明而速度感十足的特性,與 R5 偏向中頻、速度趨緩的慵懶音色,而筆者的一體機亦可切換數位濾波改變音色, A8000 也能鮮明的反映出不同設定的差距。
不過在這兩款播放機都無法呈現 A8000 的鈹振膜的低頻能量感,筆者也推論不出能較完整驅動 11.6mm 的純鈹單體低頻的關鍵,從規格來看也似乎不是耳機擴大的輸出功率,否則筆者搭配的家用DAC 的低阻抗規格也不過 200mW ,但卻能讓 A8000 呈現深沉的低頻質感,反而 HIBY R5 的帳面驅動力大了許多,但低頻仍偏向柔和。
▲ A8000 一方面宛若純水、但低頻卻不易以隨身設備呈現
不過畢竟動圈單體原本就需要時間 Run-In 進行物理特性的衰竭,以 A8000 所使用的純鈹材質恐怕不是筆者開封到評測結束的一兩周時間可完成的,亦可能隨著單體使用時間變長,單體也可能能在隨身設備上呈現飽滿而具下潛感的低頻,不過至少現階段這樣的特質要在一體機上才比較明顯。
撇開低頻是否顯著不談, A8000 可說是一款相當重視忠實性的耳機,但並非如監聽耳機般在調音與空間分配有著盡量呈現細節、減少長時間聆聽疲倦或使特定聲音前靠等工具性特色,而是使音樂聽起來就有如自錄音到播放設備的忠實特質,原本的音樂較為刺激, A8000 聽起來就刺激,原本的資訊量龐大, A8000 也會將每個細節展露。
▲ A8000 調音可說是當前以個性化為主流當中追求 Hi-Fi 音色的清流
A8000 的調音特質並非以迎合市場普羅大眾偏好的刺激或是重度染色的風格, Final 賦予 A8000 的使命就是將耳罩式旗艦 D8000 的自然音色帶到入耳式設計,故對於追求刺激聽感或是華麗感的玩家, A8000 恐怕難以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但對於追求 Hi-End 真實感的發燒友, A8000 卻可能是它們尋覓已久的頂級白開水、或者是說近乎純水般的音色。
雖然當前的旗艦級入耳式耳機大戰當中,多數的參賽者都是在強調音色還原之餘,仍帶有屬於品牌對旗艦耳機設定的個性音色,不過 Final A8000 卻是以"盡可能無色無味"作為調音的特徵,這也使得這款產品更趨近在入耳式耳機呈現典型 Hi-Fi 音響的特質,但同時也嚴苛的考驗聆聽者的前端搭配與音檔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