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經典技言堂文章「誤打誤撞的出身 史上第一台小筆電:Asus EPC 701」描述華碩的經典小筆電,文章描述的內容華碩內部同仁認為不能完全反映事實,因此撰寫了反應事實的版本,我們來函照登提供給讀者一個對照:
最近網路上有一篇文章,似是以局內人的角度,對外揭露了華碩經典產品EeePC 開發秘辛。我第一時間讀到這篇文章後,過沒多久,朋友們也紛紛轉寄,還有不少人對我敲碗求真相。
這篇文章特地聲明了「以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意外」,但根本掩耳盜鈴。很多朋友與同事想聽聽這段故事,特別請我做個「正確版」導讀。我花了點時間做功課,同時詢問了幾位還在華碩服務的EeePC參與者及重要推手,(大家知道執行長許先越跟胡書賓,正是EeePC 的重要推手!) 我把故事的脈絡給理順,希望能為大家正三觀,別被奇怪的文章給誤導。
首先,大家可以先了解2005年時的時空背景。那時的筆記型電腦還是很貴「重」的產品,即便是基本款價格也約莫在1,000美元上下。若要論輕薄可攜等特性,還遠遠不及2019年隨處可見的輕薄筆電。
當時的寬頻行動網路正準備步入群眾生活。Wi-Fi可能不是新鮮事,但普及率嫩得很,無法跟今日比較。3G正要起飛、台灣正準備佈局WiMAX卡位4G…,可攜式電腦(portable PC) 正要成為顯學,但還沒人真正知道,未來的電腦到底會是甚麼模樣 (自然也沒想到幾年後的智慧手機浪潮)。在當時,WinTel 體系拋出了MID (Mobile Internet Device)、UMPC (Ultra Mobile PC)等概念雛形,希望引領可攜式聯網電腦的風潮。
問題是,由WinTel體系所拋出來的MID或UMPC,在當時價格並不親民。(這當然,在2000年前後,筆電的普及率還不很高哩!)
在21世紀初期,電腦不是便宜的設備。不同族群間因為無法平等的使用資訊科技、電腦及網路,造成了所謂的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問題。2005年時,由MIT主導推動了「一孩一電腦」(One Laptop per Child, OLPC) 計畫,希望藉由推動100美元的入門款電腦,提供基本運算能力、聯網能力及I/O,協助消弭世界各地的數位落差,讓所有的人都能有平等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機會。
(這邊跳題一下,大家知道在解決數位落差問題上,華碩至今還會組織國際志工團,前往海外偏鄉提供教學服務嗎?)
即便是OLPC本身拉攏AMD及Red Hat加入,並請大廠廣達代工設備,後期產品售價還是得拉高到接近 200美元。大家想一下,如果OLPC用Intel產品及微軟作業系統,當時可能定價在200美元附近嗎?想得美!
知道了2005年的時空背景後,接著把焦點回到EeePC身上。2007年6月的Computex,EeePC首次向社會大眾曝光。若要討論華碩為何願意推出EeePC產品,絕對不是要對戰特定款設備,實乃華碩為響應OLPC理念,試著推出一款一般人較容易接受使用(easy to play, east to work, easy to learn),又價格親民的設備。當時,為了推出EeePC,華碩遭遇了兩個主要的挑戰。
.
第一是商業模式。在2007年的時空背景下,入門筆電的價格普遍仍超過1,000美元。要華碩推出一台 199美元的設備,先不談技術上做不做得到,思維上首先就必須先「革自己的命」!有相對高階的生意不做,為何要推入門級產品?這是一場豪賭,為了帶動世界向前,華碩可是在自己破壞自己的商業模式!如果不是成功的證明這個概念可實行,獲得WinTel支持,大家怎麼可能買到便宜又好用的EeePC?(Linux版的EeePC出貨佔絕對少數喔!但數量是秘密 >_^)
其次,即便當時已有MID、UMPC等概念,Intel也自己推出類似OLPC的Classmate PC。但對華碩而言,要在199-299美元銷售價格帶的框架下,整合各種軟硬體,做出一台高整合度設備,在當初仍是極為艱鉅的挑戰。至今,華碩內部都還留著PM們為了衝高生產良率,整組同仁帶去生產工廠不眠不休的解問題,成功提高良率到可出貨的傳說。
寫到這邊,你大略的看懂EeePC的發展脈絡了嗎?
快速整理一下:
- 要不是當初OLPC風潮帶著教育及改變社會的使命,吸引華碩目光,未必會催生EeePC
- 要不是華碩力拱再加上刷到滿點的技術力,吸引WinTel支持,未必能夠突破生態系統與商業模式的限制
- 要不是有華碩當初一群高技術力的工程師、技術狂,也未必真的能夠實現概念,順利量產
要知道,這可是在2005-2007年的時空環境下,由台灣華碩發動,與國際大廠緊密合作所展現的世界科技產業里程碑啊!到今天,華碩還有非常多人能夠說出與當時向Intel主管Sean Maloney做雛型產品展示的狀況,以及一群工程師關在北投春天酒店,不眠不休開規格的傳奇歷史。
Come on ! 我只是把故事給說清楚。業界裡有非常多參與過華碩EeePC的人,都知道相關歷史。甚至你花點時間在網路上爬文,網路也能找到不少員工寫的文章、研究者寫的論文,或當時媒體撰寫的產品故事。
不要相信拔獅子的鬃毛就可以把頭髮長回來的故事好嗎?以2005-2007年科技產業的發展狀況,要不是有個跨時代的想法、技術力與商業能力,怎麼可能得到WinTel的全力支援?怎麼可能做出一款長期熱賣,一舉將華碩封神的產品?
再不相信的話,我只好請兩位CEO出來講故事囉,他們對故事可熟得很(大笑)。有些事情笑笑就過了,但有些不行,特別EeePC是華碩的驕傲。網路上亂傳的鄉野傳奇,再請各位朋友與同事幫忙釐清。
56 則回應
但是完全沒點到CPU這件事...
有些消息是親身經歷有些消息是聽來的...
後來代替小筆電成功的不就是不怕壓迫的iPad?
「天空晴朗無風無雨 長白山領袖洪福齊天」的概念
那時候的確流行微型電腦
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理念一樣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