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chron 曾在群募平台推出獨特機械矮軸的機械式鍵盤 Keychron V1,而最近又再度群募平台推出採用 75% 配置的 Keychron V2 ,同時兼具有線、藍牙配置,並可相容 Window 與 Mac ,這次也針對此次最實惠的白光輕量版底座、 Gateron 紅軸的 Keychron K2 版本進行評測。
▲ Keytron K2 採用 75% 、 84 鍵格局
Keychron K2 是一款歸類為 75% 配置的 84 鍵鍵盤,可採用 USB 有線、藍牙無線以及透過開關對應 Windows 或是 Mac ,是當前市場相對罕見的配置,此配置具備比 80% 更緊湊、但幾乎與 80% 鍵盤相同的核心鍵位配置,說穿了相當接近無數字區的筆記型電腦鍵盤,不過為了獨立框體設計與機械軸設計,在右下角的方向區域又與筆記型電腦的設計不同。
▲ F 鍵區與上排數字鍵無間距是 75% 配置的特色之一
75% 鍵盤最大的優點就是與 80% 的 87 鍵鍵盤機能性幾乎相同,但透過取消 F 區與上排數字鍵間的間隔、把方向區塊往右側集中,而後拿掉較少使用的按鍵後,使整把鍵盤的輸入空間不再偏向右側,將打字的空間集中在中央區塊,並實現緊湊空間後最完整的打字體驗。
而 Keychron K2 在台灣的平台推出時共提供三種版本,包括基礎的 ABS 輕量版底座淺灰鍵、白光,淺灰鍵、 RGB 光兩種配置,以及採用鋁合金底的深灰鍵、 RGB 光,以筆者個人喜好來說,白光版就已經相當實用,新穎而酷炫的 RGB 對筆者而言有點過於花俏。
▲提供的簡易手冊為一張圖表厚紙卡
▲包裝內包括傳輸/充電線、拔鍵器與替換用的鍵帽
包裝內包括 Krychron K2 鍵盤、用於替換 Windows 與 Mac 對應的鍵帽、 USB 線材、拔劍器,內部的指南也提供諸如如何設定藍牙、藍牙切換與如何更換 Windows 與 Mac 按鍵的說明,筆者個人覺得,若是 ESC 與燈效切換用的橘色鍵顏色可在更沉一點可能會讓整體感更好一些。
▲選配的木質手靠
▲兩種高度搭配下的角度
▲底下具備止滑墊
另外此次也一併收到原廠選配的木質手靠,木質手靠質感不錯,底部有大型的止滑墊,但沒有可與 Keychron K2 鑲嵌的設計,加上以筆者的觀念,選擇 75% 原本就是希望盡可能減少鍵盤佔用空間的情況,筆者自己是偏向不搭配手靠使用以求取最小桌面占用空間。
▲ Keychron K2 底盤為平整設計
▲包裝內的 L 型 USB Type-C 彌補側邊出線可能產生的干涉
Keychron K2 的底座採用具備墊高支撐設計的平整設計,為何筆者強調這點最後會提到,切換用的開關與 USB Type-C 介面,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USB 位於側面,不過原廠提供的線材是罕見的 L 型,搭配使用並不會如一般直插的 USB Type-C 線影響左側的空間,不過不得不說撥桿的字體有點太小,加上底盤為黑色,一開始有點看不太清楚上面的字。
▲鍵位為典型 OEM 高度,配置方式近似某些筆記型電腦
按鍵配置部分, Keychron K2 的鍵位對多數使用者應該不會有不適應的問題,鍵帽為典型 OEM 高度設計,鍵位更動的部分僅有右下側與上方 F 區, Fn 鍵則位於右下側,印象中與某款筆記型電腦的鍵位設計近似;只不過對筆者而言並不是筆者心中最好的 75% 配置,但那又是另一個牽涉個人體驗、卻值得在最後另花篇幅解釋的故事了。
▲按鍵為 ABS 材質
考慮到價位, Keychron K2 的鍵帽採用 ABS 材質加上噴漆處理,預設的配置是英刻,可選購注音版本,可理解這樣的鍵帽能兼具成本與透光,但較可惜的是會隨著時間磨損表面的噴漆,屆時多少會影響美觀,不過由於幾乎多數的按鍵高度與尺寸與一般鍵盤差不多,除原廠鍵帽外,仍可選擇其它材質的 Cherry MX 軸對應型鍵帽替換掉核心輸入區塊的按鍵。
▲採用 Gateron 紅軸
Keychron K2 在台推出的版本清一色採用 Gateron 的 Cherry MX 對應型機械軸,此次測試為 Gateron 紅軸,具備 45 克的清觸發力道與 2mm 短行程,是此次供選擇的三款軸體中最寧靜的,若想要手感再略硬一點可考慮茶軸,若是想要一般人對機械式鍵盤刻版印象的觸擊聲響則可選擇清軸,對於在安靜辦公室環境的使用者,此次的紅軸也是相對保守的選擇。
▲紅軸具備輕盈、低噪音的特色
實際操作下,仍有著類似 Cherry MX 紅軸無段短行程、輕盈的特色,雖然少了一般人對機械式鍵盤的清脆聲響,不過手指按壓的回饋感仍顯著與薄膜、剪刀腳等更短行程的鍵盤不同,同時也不過筆者個人最偏好的高觸發磅數的 Cherry 黑軸設定至今已經成為罕見軸體,多少有點感慨就是。
▲此次測試的版本為低調的白光
發光部分, Keychron K2 的燈效控制器應該是通用的,不具備編輯功能,透過右上角的燈光鍵即可切換發光方式,具備呼吸、波浪、觸發發光等模式,由於此次測試的是單色白光鍵盤,相較另外兩款 RGB 版本就沒有那麼華麗,然而以筆者個人喜好,白光反而會是低調而實用的選擇,畢竟筆者會需要使用發光多半是身處昏暗處,平常多半是關閉燈效使用。
▲可切換撥桿、置換按鍵後對應 Mac / iOS
相較其它品牌所提供的 75% 鍵盤, Keychron K2 可說是入手門檻相對低的一款,畢竟特殊鍵位配置、市場需求相對低的情況下, 75% 鍵盤不僅選擇少,也由於精品化發展,單價多半也較 87 鍵的 80% 更高昂,而 Keychron K2 的優點在於以平實的價格能提供藍牙、有線雙模,與對應 PC 、 Mac 功能,對有意追求集中化輸入體驗的玩家絕對可考慮。
▲ Lofree 雖為 75% 配置,但設計感凌駕功能性的結果就是鍵位偏移較嚴重
先前同樣在群募平台推出的復古式機械鍵盤 Lofree 也算是泛 75% 鍵盤配置的一種,但由於 Lofree 重視的是橢圓復古鍵帽的設計感,在一些鍵位排列遷就整體造型,實際的按鍵配置位置與標準鍵盤仍有一定的差距,對於長時間需要使用鍵盤打字的使用者,不免會遇到適應問題,不過採取傳統鍵帽與鍵位配置的 Keychron K2 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最上排為筆者保有的第一代 KBT Race
75% 鍵盤對當今的鍵盤玩家是個相對陌生的配置,在主流的鍵盤配置當中,最盛行的不外乎全尺寸的 100% ,以及去掉數字區的 80% ,還有由 HHKB 、 Poker 等引領、追求緊湊配置的 60% 等格式,不過 80% 仍覺得偏大、 60% 又覺得鍵位受到影響的玩家, 2012 年由鍵談坊推出的 KBT Race 應該算是 75% 鍵盤的始祖,是兼具緊湊與鍵位完整性的設計。
▲ KBT Race 的 F 鍵區較一般 OEM 高度高出許多,側邊望過去呈現由高至低的弧形
KBT Race 可說是一款相當用心的鍵盤,它不僅是單純的只保留 75% 區域的 84 鍵,更考慮到消除 F 鍵區與上排數字鍵的間隔後的人體工學、右側追加四個按鍵與方向等影響,具有獨特的海浪階梯鍵帽與獨特的方向鍵區塊,底盤也設計有傾斜角,構成舒適的輸入工學,雖後續還推出小改版 KBT Race 2 ,不過隨著鍵談坊淡出鍵盤領域, KBT Race 也走入歷史。
▲ Race 底板本身就已經具備傾斜,呈現人體工學
而後雖然有品牌打著 Race 3 的名義推出 75% 鍵盤,確實無論是機能性、設計質感都較當年的 KBT Race 更好,但對於經歷正統 Race 的玩家而言,這把 Race 3 也未完全繼承當時 KBT Race 的精神,沒了獨特的海浪階梯按鍵,也沒有獨特的方向鍵設計,僅有同樣採用 84 鍵緊湊化的設計是相同的。
▲ Race 右下角鍵位的格局也與主流鍵盤不同,方向鍵較寬
若從當今的觀點看這些新世代 75% 鍵盤的鍵帽與鍵位為何不採用當年 Race 的設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場規模不足,因為當前市場上並未有其它的機械鍵盤配置會縮減 F 區與上排數字區的間距,這也使得加高的 F 區之於其它配置等同是不需要的規劃,加上消費者也不見得全然接受 Race 當時訂下的配置規格,自然就少有廠商願意採用。
▲ Race 的 Fn 在上排(右二松果鍵)而非 Keytron K2 類似筆記型電腦的下排位置
雖然在中國購物網站仍有一兩家推出配置類似 KBT Race 的 75% 鍵盤,不過幾乎都是主打平價路線、較冷門的品牌,比較知名鍵盤品牌推出的 75% 配置仍多為與這款 Keychron K2 一樣的 OEM 鍵帽高度,顯見多半品牌還是不願承擔可能的庫存風險。
▲ Keytron K2 的鍵位配置對多數人是容易上手的
當然,對於 Race 配置的熱愛也是由於筆者自 Race 推出後,到前年為止都仍持續在使用 Race ,自然已經習慣 Race 的配置與設計,此次拿出 Keychron K2 與 Race 給同事試用,多半的同事還比較適應類似筆記型電腦鍵位的 Keychron K2 ,稍稍搜尋了幾把採用類 Race 配置的鍵盤在中國的評價,也多有被抱怨鍵位配置不適應的問題,恐怕習慣還是關鍵。
▲ Keytron K2 價格與機能合宜,可作為追求集中化輸入區、又不希望鍵位有過多妥協的玩家入門的選擇
同事也覺得 Keychron K2 相較 100% 、 80% 或是 60% ,僅需要微調習慣即可適應,也不用如 60% 較需要透過組合鍵操作,也因此開始注意 75% 配置的鍵盤,往好處想,雖然 Race 當時突破性的理念並未因此成為市場主流,不過仍為追求緊湊與全功能的配置之間找到一條妥協之路。
5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