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顧名思義是秋天的一半,時間以農曆8月15日為主,今年(2019)為國曆9月13日。中秋節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而除了賞月、烤肉之外,各國都有不同的習俗。因此,本篇整理日本、韓國等地的中秋節傳統,並介紹中秋節由來,讓人更瞭解與中秋節有關的文化傳統。
中秋節最早見於《禮記·月令》為祭祀拜月
「中秋」這2個字最早出現於《周禮》,《禮記.月令》寫「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另外還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紀錄春秋時代君王祭祀月亮的習俗(夕月指祭祀月亮、月神)。然而,早期並沒有明確指定中秋拜月的日期,而祭祀月亮則是由貴族官吏慢慢影響到民間,後來唐代轉變為君王賞賜群臣的節日。
另有一說表示,中秋為農作物豐收的時節,因此早期中秋祭月的原因是慶祝秋季豐收,屬於「豐收節」的一種。事實上,中秋節真正的由來並沒有確切說法,只可推論是由許多因素演變而來。
日本月見團子、韓國製作松片
國外如何慶祝中秋節呢?在日本,中秋節沒有放假、當然也不會烤肉(中秋烤肉是台灣近幾年獨特的文化習俗),日本的中秋節是從平安時代傳入的,當時貴族會成船到江河上賞月,而現在則保留了賞月習俗,會吃包著豆沙餡的「月見團子」。
▲日本中秋節陳列的食品,左邊為月見團子。(圖片來源:katorisi)
韓國的中秋節慶祝規模比日本要盛大一些,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韓國稱中秋節為「秋夕」,同樣擁有回鄉探親、互相送禮的習俗,此外還會掃墓祭祖,並且用新收穫的穀物、果實作為供品。韓國在中秋節吃的應景食品為半月形的「松片」,使用芝麻、栗子泥、豆沙製成,形狀有轉虧為盈的意思,祝福生活越來越圓滿。
嫦娥傳說、玉兔吳剛、月圓人團圓
和中秋節有關的民間故事有非常多,知名的包含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月亮不僅代表親人團圓,陰晴圓缺也讓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為此嘆息。如今佳節已至,除了享受烤肉、月餅、柚香之外,也別忘了和親朋好友祝福,聯繫彼此的感情。
最後欣賞宋朝蘇軾所寫的詞、由歌手王菲所唱的著名歌曲《水調歌頭》。雖然官方MV拍得很像鬼片,但仍不損歌聲的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