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今年 AMD 下半年上市的第三世代 Ryzen 來勢洶洶,讓在去年底就更新主流桌上型處理器平台的 Intel 備感壓力, Intel 在繼今年 Computex 特別強調全系列平台在真實使用體驗的優勢與介紹第十代平台 Ice Lake 的性能與新特性外, Intel 也藉由今天請到來自總部的 Hiral Gheewala 之際,進一步強調 Intel 在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的優勢。
▲ Intel 強調常見的跑分軟體難以反應消費者真實使用行為的性能
Intel 表示,雖然 AMD 新一代 Ryzen 3000 平台提供相當優秀的測試軟體數據表現,不過卻不能反應在消費者與產業主要使用軟體的實際性能,畢竟許多常見的測試軟體與消費者的使用環境有極大的差異, Intel 則採用以使用者慣用軟體為基準的測試軟體如 Sysmark 、熱門遊戲等,在搭配相同的記憶體、儲存與獨立顯示之下進行評估。
▲物理模擬對多核 CPU 性能相當吃重
Intel 以當前 8 核心的 i7-9700K 與 AMD 的 12 核心 Ryzen 9-3900X 進行比對,強調 Intel 不僅在單核心的運算性能領先,在大量需要多工的物理模擬部分也能以 8 核心超越 12 核心表現,在單核心部分 AMD 平台由於最高時脈較低導致性能略遜一籌可以理解,不過多核心在多出 4 核心下反而落後,結果是有點令人跌破眼鏡的。
▲ AMD 架構由於是 2 個 6 核心 CPU DIE 透過 1 個 I/O DIE 管理,延遲較 Intel 單一 8 核 DIE 來的明顯
Intel 指出會有這樣的結果的關鍵是由於 CPU 架構不同所造成, AMD Ryzen 9-3900X 是由 2 個 6 核心 CPU DIE 搭配 1 個 IO 控制器組成,不過 Intel 的八核心則是在單一的 DIE 上,由於 AMD 進行多核分工時,須由 IO 控制器對兩組 DIE 的核心發號司令,導致 6 + 6 核心的溝通有較高的延遲,使得高負載的分工運算表現反較單一 8 核心的 i7-9700K 遜色。
▲真實遊戲表現 Intel 仍佔多數優勢
▲ i7-9700K 在絕多數遊戲測試表現高於 Ryzen 9-3900X
▲而比起 i7-9700K 更強的 i9-9900K 仍是當前消費級距的性能王者
回到遊戲部分, Intel 平台在同樣搭配同等級的顯示卡,進行多款遊戲測試, i7-9700K 仍在絕大多數的遊戲領先 Ryzen 9-3900X ,同時對於超頻玩家,雖然 i7-9700K 僅為 14nm ,但可超頻性仍勝過 7nm 的 Ryzen 9-3900X ,同時 i9-9900K 比起 i7-9700K 性能再高出一些,顯現當前 i9-9900K 仍是追求極致性能玩家的首選平台。
▲ Ice Lake 平台不僅有不遜於 AMD Ryzen APU 的平衡性能,更有許多新機能
▲ Intel 的 15W 平台有出色的表現
▲ Ice Lake 終於擺脫過往 GPU 過於貧弱的刻板印象
至於針對筆記型電腦的第十代 Core 平台的 Ice Lake ,則可視為 Intel 用以抗衡 AMD Ryzen APU 的希望,由於此次 Ice Lake 採用新一代的 Iris Pro ( Gen.11 Graphic ),在純 GPU 性能宛若吃了大補丸,已經趨近如 NVIDIA MX150 一類獨立顯示卡的性能,就不會有現在筆記型電腦平台強幹弱枝的感覺,能夠滿足追求輕薄與遊戲性能的消費族群需求。
▲ VRS 可讓 GPU 資源專注在對畫面更顯著的地方
不過 Ice Lake 還有許多創新的功能,例如在 Iris Pro 支援 VRS /可變速率著色技術,這項技術當前已經由 NVIDIA 在 Turing 圖靈架構導入, Intel 則率先將其用於整合圖形技術上,藉由此項技術能夠將運算力集中在遊戲畫面中重要的區塊,藉此減少 GPU 資源用於不必要的區域,最多能提升達 40% 的 fps ,且接下來遊戲產也將陸續支援此項技術。
▲ AI 是 Ice Lake 的一大技術重點
另一個特色就是在 Ice Lake 平台加入 AI 推論指令集,使得 Ice Lake 進行基於 AI 框架的主機端的影像分類,影像處理時,能夠較單純使用 CPU 運算提升 2~3 倍效率,而 AI 也將逐步導入消費者日常應用中,針對 AI 的專屬架構亦為競爭對手所不具備的亮點功能。
▲第九代桌上型平台上市將滿一年
在活動結束後,也與 Intel 的人員閒聊關於一些市場情況問題,關於桌上型平台部分, Intel 認為 Intel 平台在第八代 Core 上市後有一波明顯的市場汰換潮,而現在第九代平台也推出將近一年,面對 AMD 來勢洶洶, Intel 認為更有需要與消費者溝通測試數據並非實際使用體驗,尤其以追求極致娛樂體驗的消費者而言, 7nm 與更多的核心也未必代表絕對領先。
▲ Comet Lake 著重 CPU 效能與輕薄設計
▲ Ice Lake 則進一步在輕薄設計提供包括 GPU 更全面的機能與 AI 等創新技術
至於筆記型電腦, Intel 在稍早發表的 14nm Comet Lake 將首波針對筆記型電腦的第十代 Core 平台又增加不同取向的產品線, Intel 定調 Comet Lake 屬於典型訴求純 CPU 效能的輕薄筆電使用者,提供最多 6 核心的選擇,而 Ice Lake 則有足以負擔輕度電競遊戲的 GPU 性能與先進的功能,能在輕薄筆電設計提供市場所謂"輕電競"層級的表現。
▲從型號結尾可看出兩個產品線的不同
屆時消費者會不會分不清楚兩種平台? Intel 表示由於 Ice Lake 在型號結尾採用新一代強調 GPU 性能層級命名方式,而 Comet Lake 還是維持現行 U 系列與 Y 系列的結尾,在 Win-Tel 組合的筆記型電腦,消費者仍可從規格表區分。
▲ Project Athena 不僅是開出規格表後讓筆記型電腦品牌自主宣示
此外關於未來 Project Athena 會不會重演當年 Ultrabook 為了市場考量逐步放寬限制,導致最後失去產品獨特性的情況?關於這方面 Intel 則不擔心,因為當時 Ultrabook 是提供硬體的規格與參考設計,筆電廠只要符合條件,即可自主聲稱 Ultrabook ,也導致後續在主動與被動條件使得符合 Ultrabook 的設備如雨後春筍。
▲ Project Athena 需要通過實驗室測試才能冠上稱號
Project Athena 除了硬體規格外,更透過實驗室的測試項目嚴謹驗證裝置的反應、性能與電池續航等,若未通過實驗室的測試項目,即便硬體規格符合要求,依舊無法掛上 Project Athena 的標誌,同時 Project Athena 也會逐步調整規格與測試基準,維持 Project Athena 裝置保有絕佳的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