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動機車市場規模成長迅速,目前在歐洲與印度市場預估每年成長比例會在30%左右,而台灣地區則因為地區相對狹小,但機車使用密度相對較高,因此未來三年預期會有每年超過70%的成長率,其中今年在電動機車的產值便可達新台幣110億元以上。

由中華經濟研究院主導,並且由Gogoro、宏佳騰與相關供應鏈廠商組成的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稍早公布《台灣電動機⾞產業發展⽩⽪書》內容,其中透露64.28%的台灣地區民眾認同電動機車採換電系統,同時對於充電使用模式滿意度則約佔42.84%。
此外,目前在台灣地區的電動機車品牌偏好前三名分別為Gogoro、YAMAHA與光陽,佔比各為38%、21.6%與15.6%,同時白皮書內容也顯示在有購車補助之下,成為台灣民眾願意換購電動機車的主因,其次則是對環境友善,佔比分別為69.49%,以及60.51%。
而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理事長王健全表示,台灣電動機車產業技術已經領先全球約3-5年,但在各國開始積極布局新技術發展競爭中,政府能否提供協助帶動電動機車產業發展,將會成為未來發展關鍵。行政院政委龔明鑫也表示,台灣機車產業從技術研發、設計到零件供應,以及銷售都能自給自足,而在未來發展電動機車產業時,能否讓現有供應鏈、實際銷售車行轉型將會成為重點項目。
同時,在全球均開始逐步淘汰傳統燃油車輛,並且轉向以電能為主的車輛設計發展,未來如何在台灣減少燃油車輛,並且提昇空氣品質也會成為重要發展方向,立法委員趙天麟表示,將會以國會立場權力支持。
從工研院研究指出,全球電動機車市場規模成長迅速,目前在歐洲與印度市場預估每年成長比例會在30%左右,而台灣地區則因為地區相對狹小,但機車使用密度相對較高,因此未來三年預期會有每年超過70%的成長率,其中今年在電動機車的產值便可達新台幣110億元以上。
除了既有電動機車品牌,後續加入的Gogoro,以及包含與Gogoro結盟合作的YAMAHA、宏佳騰,以及傳統車廠如光陽、三陽也均已,或準備推行自有電動機車,無論採用換電或充電使用模式,預期都能讓台灣電動機車產業加速成長。
104 則回應
1. 發電不環保,那是因為政府強推不環保的發電方式,和電動車毫無關係。
2. 即使是最不環保的火力發電廠,燃料的利用效率也遠比路上的汽油車好很多,不對,是好非常非常多(不是完美方案起碼也是較環保方案,而你們卻堅持選最爛的方案)。
3. 電池製造、回收不環保,問題是油車排放的廢氣、回收機油的處理更不環保,石油的提煉更是重度污染源(不然中油、六輕何必每年提撥龐大的回饋金?)
4. 缺電,其實只有夏季尖峰時段會缺電,發電廠半夜發出來的電都是浪費掉的,而電動車卻可以利用離峰時段充電,有效利用這些電力(而你們卻選擇燒更多的油讓溫度提得更高,讓尖峰時段電更加不夠用)。
5. 月費,油車也要加油的吧?你加油免費的嗎?騎得少油錢少,相對電動車也有低價入門方案啊,連入門方案都用不完那你本來就不該浪費錢去買機車,電動腳踏車才適合你。
6. 月費的主要用意是保證你隨時有正常堪用的電池,不是讓你300元全台走透透。
7. 壟斷,政府並沒有規定只有睿能可以做電動車生意吧?是傳統車廠自己沒本事,所以才搞成GGR一家獨大的局面,追究責任要認清對象。
8. 圖利單一廠商,這同樣是其他車廠太爛的結果,而且即使是這些爛車廠政府給的補助也沒少啊。
9. 政府花納稅人的錢補助廠商。新產品在市場規模沒衝高之前成本不可能壓下來,過高的售價影響銷售,沒有銷量廠商也不可能持續投入,陷入惡性循環產業永遠不會有未來,一塊錢都不投資還想跟人家分紅,未免想得太樂觀了吧?
10. 對岸的電動車很便宜。請提供這些車子的速限、續航力、爬坡力、載重力數據,如果樣樣都比GGR甚至油車強悍價格還只要2萬以下,麻煩通知我,我馬上去買一輛。
沒什麼配備,要配備還要加錢說真的,太扯了
一台車空白沒什麼貼紙或是彩繪還那麼貴
套在自己身上不知道有沒有同標準
不是要幫狗肉說話
洗衣機家電也有補助 馬上漲價
也沒看你們這麼兇
政府補助他們出國旅遊他們絕對不會靠杯靠目。
政府補助他們買房子他們也絕對不會靠杯靠目。
總之只要是他們可以馬上享受到的優惠他們都不會反對,批評補助太少倒是有可能。
那為什麼他們跳出來批評政府補助呢?只是因為他們現在還沒有買電動車的需求而已,並不是因為他們具有什麼正義感。
滿街跑的油車排放廢棄是沒辦法集中改善
電動車電力的來源以及污染的物質是可以集中處理,就看政府有沒有做事,還是只會用補助來做漂亮的數字而已
這戲不知道演幾回了
至於補助還是覺得會有圖利特定廠商的感覺,不是 GGR 太強而是競爭者太弱!而且價格貴又電池系統壟斷!
花錢買了一台車,卻連駕駛的自由也要被特定的電池供應者長期牽制,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更不用講未來大量的鋰電池廢品,要由哪幾間有能力、也有意願回收的廠商回收,到現在車廠都拿不出一個配套措施,就是打官腔。
政府本應補助研發就好,產品要如何量產壓低製造成本、要怎麼合理訂價才能讓顧客普遍接受,那是車廠自己該去煩惱的問題,賣車怎麼會是車廠刻意哄抬售價,讓政府用補助的?
車重重得要死的市售量產車,質與量就那麼高貴? 有待商榷。
技術越來越成熟
價格也應當越來越親民
實際上卻剛好相反
這價格令大部分的人怯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