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7日是農曆七夕情人節,Google doodle特別換上了牛郎織女走在鵲橋上的塗鴉,慶祝七夕這個節日。然而,其實不只是情人節而已,傳統七夕也有「乞巧節」「女兒節」、台灣民間的「七娘媽誕辰」等紀念意味,本篇便整理幾個常見的七夕情人節由來、習俗、以及傳說等資訊,讀者可以快速了解七夕背後的隱藏文化。
延伸閱讀:七夕情人節全台優惠遊玩活動:咖啡、巧克力和看電影全部滿足
七夕(農曆7月7日)的由來
七夕發源時間眾說紛紜,有人說從周朝就開始慶祝,也有人說從漢代才開始有這個節日。不過,與七夕相關的文獻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豳(音同賓)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七月時天上的火(指心宿二)由東往西移動,也就代表著天氣即將轉涼,因此早在詩經紀錄的這個時代,已經有織女們七八月織衣服的紀載。隨後在《淮南子·天文訓》中「七夕為鵲鳥填河成橋,渡織女」與東漢的應邵《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明確紀錄牛郎織女傳說,因此可推斷七夕傳說在更早之前便已確立,而當時人們已有慶祝七夕的習俗存在。
▲七夕圖。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七夕傳說並沒有明確的由來,只能從民間生活(七八月織女開始織衣、夏秋交接時開始祭祀(「牽牛」有供品祭祀的含意)、星象)來推論說民間為什麼會將2顆星交會賦予這樣的職業意涵。(圖片來源:shizhao (talk) )
七夕的習俗有乞巧、做十六歲等等
除了慶祝情人節之外,七夕也是「乞巧節」,是古代女子為求手工藝精湛,因此拜織女,希望自己心靈手巧。有傳說織女為玉皇大帝的第7個女兒,因此拜織女也是拜「七姊」,而女子慶祝祭拜也讓七夕有了「女兒節」的色彩。此外,七夕同時也是天魁星(貴人星,專門職掌科甲、功名)誕辰,因此祈求功名的男子會在今日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區則變成祈求一切願望的日子。
台灣民間習俗方面,將織女稱為「七娘媽」,同時是兒童的保護神,時常和床母一起祭祀(或織女等同於床母)。在七娘媽誕辰這天,信徒會準備麻油飯、雞酒湯,呈上7碗,供七娘媽和她的六位姊姊使用。而有幼兒的家庭,則會在這晚祭拜床母,一樣獻上麻油飯等供品,祈求小朋友身體健康、晚上好睡,並焚燒紙錢「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直到兒童16歲。在台南、鹿港還保有做十六歲成年禮。
七夕情人節的習俗、由來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如今也有不少商業活動以七夕為賣點,祝福天下有情人。然而,隨著時代演變,乞巧或天魁星誕辰等節日習俗已逐漸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傳說,持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