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5G 將在今年開始營運,如同當年 3G 轉 4 G 一樣,業界仍對 5G 有相當極端的看法,一則樂觀的認為 5G 的融合網路概念有助創新,一則認為 5G 不過是騙錢假議題,但 Xilinx 想從更務實的角度切入證實推動 5G 最大的好處:降低網路營運成本與行動上網費用。
隨著每一世代的行動網路更新還有網路應用的高品質化,消費者的行動數據量也越來越大,悲觀的角度會認為一旦 5G 開通,市場的內容服務越來越高品質化,可能使行動網路壅塞變得越來越嚴重,在當前,多數國家傾向提供有限制的行動網路方案,或是號稱不限流量、但一旦突破特定速度後以降速作為懲罰的機制,避免消費者爆量使用網路。
▲全球行動網路的數據量正持續增長
根據 Xilinx 的預估數據, 相較 2018 年、 2020 年的行動網路數據將整整成長近一倍,直到 2022 年甚至成長超過 3.5 倍,這也顯示行動網路業者需要設法提供更高的基礎網路數據量滿足消費者對網路數據的需求。
乍看下,為了提供更高的行動數據,無論是營運商或是消費者都需要提供更高的代價,然而新技術的出現,反而會顛覆這樣的基本理論;從 4G 轉向 5G 技術,最大的關鍵在於導入 Massive MIMO 與波束成型 Beamforming ,能夠在相同頻譜之下提供四倍的傳輸性能。
而 Xilinx 的數據指出,當前未提供 Massive MIMO 的 LTE 每 GB 營運成本為 2.13 美金,而在同樣 LTE 技術但搭配 Small Cell (微型基地台)、 MIMO 後,每 GB 成本降低到 1.28 美金,雖然第一批 5G 將只使用中頻的頻段,並未利用到超高頻,然而光是 4GHz 以下的四路 MIMO ,就將每 GB 成本降低到 0.45 美金,若營運商將天線陣列架設到 64 路,則成本甚至可降低到每 GB 0.2 美金。
▲ 5G 與 mMIMO 、波束成型等技術能將營運成本壓到到難以想像的境界
進一步,當營運商的 5G 開始導入 28GHz 的高頻頻段,原本高頻就較低與中頻段有更好的先天數據乘載量,一旦再搭配 256 路天線陣列,加上包括頻譜授權、網路設備、土地租用、網路回傳,電費等條件,則每 GB 數據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到 0.06 美金。這也意味著營運商透過導入支援波束成型與 Massive MIMO 的 28GHz 5G 服務後,每 100GB 僅需 6 美金,對比基礎的 LTE 網路服務每 GB 達 213 美金的營運成本低了許多。
一旦營運成本降低,也意味著電信業者就能夠提供更平價的網路服務,雖說對已經下殺成超低價就有無限網路流量的台灣消費者可能無感,但對電信業者則可進一步降低營運成本;不過雖然網路成本下降,但包括像是 VR 、 4K 與 8K 串流服務,串流遊戲服務等,又會對網路流量產生顯著的需求,又再度壓榨網速提升後的 5G 服務。
當然 Xilinx 公布這些研究數據也不是沒有任何企圖的, Xilinx 希望抓準 5G 大規模上線、營運商擴增基頻與網路管理設備的機會,強調基於 Xilinix 的可程式化解決方案,除了提供高性能的網路管理與天線、頻譜調節外,利用可程式化特性亦可持續針對 3GPP 新規範提供後續更新支援。
新聞來源: Fudzi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