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在耳機的世界,一分錢一分貨並非完全反應在音質上,有時品牌力也往往是付出的錢的一部分,但以耳罩耳機而言,要找到千元附近聲音表現不錯的產品相對入耳式耳機更不容易,近期有一款平價的耳罩式耳機 mist. pic 將登上群募平台,背後有多位從事聲音相關行業與具耳機調音經驗的專業人士協助,打著看影片、聽音樂皆有水準之上表現。
平板電腦與大螢幕手機帶動消費者使用行動裝置看片的習慣,為了避免在公眾場合或是家中打擾到他人,不少人也會選擇使用耳機觀看影片,雖然不少手機都有贈送耳機,撇開音質不談,多半為入耳設計,侵入式的佩戴不見得每個人都習慣,此時只能額外添購耳罩式耳機,然而入門級的耳罩耳機相較入耳耳機往往單價較高,要找到便宜好聲的並不容易。
▲鬆軟的耳罩可將耳朵覆蓋形成隔音的封閉
對於 mist. pic 的第一印象,很容易會讓人連想到針對女性與文青市場所設計的潮流產品,簡單的線條與柔和的整體配色,很難聯想到 mist. 這樣的造型背後有專人調音操刀,先且不論聲音表現, mist. 看似重視設計感的外型,卻在基本的配戴感有不錯的表現。
乍看下,耳罩面積不大的 mist. pic 會讓人誤以為是耳罩耳機設計,實質上 mist. pic 是不折不扣的封閉式耳機設計,以厚實的軟性耳罩搭配內側類麂皮處理的布料貼在耳朵上,相較一般小耳罩採用環狀耳罩減少點狀壓迫,同時亦有一定的隔音效果表現,對於在公眾場所或是想沉浸在個人世界,也不用擔心吵到別人。
▲ mist. pic 簡單的造型與配色
耳罩高度位置調節採內調式,並可些微的轉動到左右打平方便收納,輕盈的雙肋式頭帶雖然沒有襯墊,由於整體耳機相當輕巧、僅約一頂鴨舌帽的 88 克重量,也不會有明顯頂在頭上的感覺,只要耳罩的角度調整得宜,看完一兩部電影長片或是追劇一個午後,也不會產生顯著的不舒適,但前提就是要多幾次嘗試才能找到比較好的耳罩角度。
雖說一分錢一分貨,可以預期的是 mist. 所搭載的單體不會是甚麼飛天遁地的特殊單體,然而在音響的領域,單體固然會決定一部分聲音的表現,不過背後整個音響相關機構的搭配對聲音的影響更直接,不少品牌旗下的多個產品線共用相同單體,卻可藉由腔體、內部吸音材料、甚至機內配線、焊料微調,但最關鍵的仍是調音者對聲音的詮釋方式。
▲僅 88 克重量配戴沒負擔
雖然主導 mist. pic 開發的主事者有高階耳機的調音與開發經驗,其產品在燒友之間也獲得好評,然而 mist. pic 的產品定位並非專業耳機玩家,是面向更普羅大眾喜好,鎖定追劇、聆聽串流音樂的消費族群,故 mist. pic 在調音時也再找來包括專業音樂製作、一般消費者等共同為這款耳機進行調音,使 mist. pic 在迎合大眾之於也保有鑑賞級的音色表現。
除了聽音樂外 mist.pic 最主要的價值還是在於搭配手機、平板觀看影片的便利性與表現,透過耳機聆聽音樂與欣賞影片雖然都是聽覺的需求,但對耳機的特性還是會有些許不同,其中一個就是長時間看片的舒適,其次就是如何呈現影片的臨場感,雖然對不少人而言,使用耳機只是為了要"有聲音就好",然而合宜的聽覺,也能更沉浸在影片的世界。
▲頭帶設計不會產生壓迫感
mist. pic 雖為小型的封閉式耳機,卻能保有基本的空間音場,不至於由於小型化的封閉腔體使得聲音擠成一團,而適量的低頻則能使影片中震撼的爆破效果較為逼真,更重要的是 mist. pic 對比使用萬元級的開放式鑑賞耳機直接安裝在手機、平板觀看影片,能有著更合宜的空間與低頻,別誤會不是 mist. 潛力技壓鑑賞耳機,而是 mist. 更容易以手機、平板電腦與筆電驅動。
由於鑑賞級的耳機多半是考慮消費者會搭配專業設備使用,一般搭配手機、平板等使用,雖然聲音仍能夠比一般平價耳機來的理想,卻無法展現其潛能,一旦遇到在調音的形體有相近特色、但卻是針對行動世代聆聽需求的平價耳機,就有一種似乎被以下剋上的錯覺,而 mist. pic 就恰好是一開始就設定為搭配行動裝置聆聽、又有高級耳機聽感形體的產品。
▲雖然是平價耳機,但聲音的形體相當到位
儘管 mist. pic 價格平易近人,也很容易因為它的外觀讓人覺得可能只是堪聽的耳機,不過仍建議在下結論前還是好好的放下成見才不至於誤殺忠良,若想要找一款可以輕易地搭配手機、平板聽音樂、看電影的耳罩耳機, mist. pic 以它的價位肯定不會讓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