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得主黑名單工作室介紹:解嚴、新台語運動與《抓狂歌》

2019.06.28 05:30PM
Logo, Font, Calligraphy, Desktop Wallpaper, Brand, Computer, Black M, monochrome photography, Font, Text, Black, Calligraphy, Black-and-white, Graphic design, Art, Graphics, Photography, Monochrome

2019年第30屆金曲獎的特別貢獻獎得主為「黑名單工作室」。黑名單工作室為台灣1980年代的音樂組合,成員包括王明輝、陳明瑜、陳明章、Keith Stuart、陳主惠、許景淳、林美璊、胡德夫、林暐哲、葉樹茵等。其最具代表性的專輯為《抓狂歌》,在台灣解除戒嚴(1987年)後2年發行,用音樂描述當時的社會型態、甚至是反諷政府等等。

這不是黑白唱,這是咱的蕃薯仔歌

《抓狂歌》專輯在1989年以台語發行,專輯封面上寫著「這不是黑白唱,這是咱的蕃薯仔歌」,成員則由王明輝為核心,在台北進行一場地下音樂革命。黑名單工作室的背景為台灣解嚴的2年後,同年4月發生鄭南榕自焚事件,可見當時的社會並非完全開放,而台語歌也是以哀愁、自卑自憐為主要風潮(如〈針線情〉)。因此,黑名單工作室強烈的台語歌曲風格,不僅展現了強烈的野心,也讓台語歌曲脫離自我抒發,暗中助長了隨後〈向前走〉、〈春風少年兄〉等新台語歌的發行。

抓狂歌, Blacklist Studio, Song, Album, , 慶端陽, , 抓狂, 1989, Music, 黑 名單 工作 室 抓 狂歌, Red, Poster, Font, Games, Label, Advertising, Fictional character

▲黑名單工作室的《抓狂歌》專輯封面。

你知道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歌在哪嗎?

「你問過自己嗎?當你熟背史地,你對台灣的歷史瞭解多少?當你對國語、西洋歌曲如數家珍時,可曾對母語歌謠多一些關注?當台灣現階段處於極度動盪中,你想過自己在這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嗎?你知道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歌在哪嗎?」

此段文字刊載在《抓狂歌》的文宣刊頭,當時政府已宣布解嚴,但官方媒體仍全面封殺社會運動、抹黑工運、學運以及環保運動的消息。黑名單工作室的歌曲反思年輕世代與「母語」間的關係,希望用直接、真實的方法,呈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的變遷。他們將當時西方流行音樂元素加入台語歌曲,使潮流文化與本土草根緊緊相扣,並且透過歌詞文字批判政治、社會,希望用新時代的台語歌曲,突破因戒嚴造成的封閉環境。

「新台語歌運動」的起點、「新民謠」崛起的先端

《抓狂歌》專輯中,由王明輝詞曲主導的《台北帝國》、《民主阿草》和《計程車》,在曲式方面結合了黑人雷鬼音樂、饒舌歌、台灣「雜唸仔」(類似說唱)等風格,藉此鋪陳出現代台灣社會的各種面貌。《台北帝國》描寫了社會現況、《計程車》將乘客與司機的對答融入、而《民主阿草》開頭播放國歌,歌詞裡出現「民進黨」、「反攻大陸」、「稅金乎伊拿去吊點滴」等詞語,藉由歌詞描寫社會文化,大膽地諷刺政府作為。

第30屆金曲獎評審團主席陳珊妮在記者會說明:「他們的歌曲類型,包含台灣民謠、饒舌及搖滾等,特別是他們的《抓狂歌》專輯,這三十年對台灣母語音樂、樂團形式都是先鋒,這團也與金曲誕生同一年,影響今年入圍和所有音樂人至今,所以他們值得這個獎項。」黑名單工作室的將創作初衷回歸社會民生,勇於融合中外曲風,影響現代歌壇,同時也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縮影。


黑名單工作室〈台北帝國〉:

黑名單工作室〈民主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