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過《波音漫畫誌》之前,波音給我的感受,就像是5、6年前開始流行的一種稱之為「Zine」的小型雜誌;Zine指的是一種獨立的、小量的、微小且自我的刊物,有很多創作者利用手作或是客製的方式製作,數量極少,也有可能每一本的內容都有些微不同,價格雖然偏高,但是也富有收藏性;《波音》融合了Zine擁有的內容彈性,作者自我創作的概念,加上大量印刷便宜又快速的優勢,在《波音》的2位創刊者拿到文化部補助之後,就隨性地決定合作創立刊物,《波音》就這樣誕生了。
目前《波音bo_ing 漫畫誌Vol.3:樂透》正在嘖嘖集資,來助波音一臂之力吧:《波音漫畫誌Vol.3》: 一本刺激眼球感官的漫畫刊物
▲《波音漫畫誌》目前出刊到第二期,分別以《島》和《少女》為當期主題。
《波音漫畫誌》的由來與製作
《波音》乍聽之下感覺像飛機名稱,其實是很詼諧的取自於台語「沒空(bô-îng)」的音譯,之所以沒空,是因為忙著看漫畫,猛一看很像英文單字「boring」卻少了“r”,所以一點也不無聊;當年2位創刊人房瑞儀與劉倩帆在法國安古蘭漫畫節相遇之後,一拍即合,決定用分工合作的方法,一位負責編排刊物的內容版面,另一位就製作封面與印刷等等事務,完全信任不過問的合作方式讓這本雜誌就這樣隨性的誕生了。
每一期刊物的主題都不同,並非《波音》獨創的編制方式,但是結合了許多插畫家,加上不限制插畫家的製作方式,則是其他刊物都看不到的內容;第一期的《島》、第二期的《少女》,感覺上沒有關聯的2個主題,都是由兩位創刊人發想後隨意抽籤完成(隨性指數大概有8層樓這麼高吧)。我看完之後,直接進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被觸發了很多靈感,相信對於仰賴創意維生的藝術家們,利用插畫家的靈感,進而觸發自身靈感,這是很多刊物都做不到的事情。
▲每一期的封面都是創刊人房瑞儀繪畫製作的,在別的地方看不到。
▲翻開書刊後總是會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足見刊物製作的用心。
▲最後一頁會透露下一期《波音》的主題。
創刊號《波音漫畫誌Vol.1-島》與台灣意象不謀而合
《波音》的第一期主題環繞在「島」上,島是具體的印象,平鋪直敘說:是台灣的地理位置,帶點政治意味的說:也像是在國際上的處境;而轉化到了社會中,每個人一出生隻身一人,其實也都像一個島;插畫家利用繪圖的方式傳達濃濃的孤寂感,或是利用自身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島上的小插曲,這本刊物最有趣的就是不管風格有多迥異,其實在看完之後,多多少少都可以產生共鳴感,在觀賞故事的同時也是在回憶自己的故事。
▲《波音》第一期的主題:島,黑色背景加上充滿筆觸感的山、人和動物。
▲由房瑞儀繪畫的首篇「島」,鉛筆筆觸畫出對島的想像。
▲由創刊人之一的劉倩帆繪製,充滿濃厚鉛筆筆觸,鉛粉摩擦痕跡,吵架這一幕很有感。
▲作者薛琮憲,深藍色線條加上黃色色塊,沒有對白的一篇作品,但是結局頗有深意。
▲Wei Middag用自身的回憶繪製出這一篇在島的發生的小故事,看完覺得略懂略懂。
2位少女的第二期刊物《波音漫畫誌Vol.2-少女》
身理結構不同的少男少女卻有個共同點,在青春年少時期,每個人對戀愛總是有無邊際的憧憬,換成圖片總是粉紅色的、微微光暈感,就像是第二期一翻開後內裡的粉紅色背景(雖然老實說在長大了之後,對戀愛的期待也沒有因為年紀增長而減少XD);這個主題對於插畫者來說似乎更加容易發揮,也許是誘惑吃下蘋果的蛇、充滿回憶的懷舊戀愛廣告等等,好像少女的定義與戀愛就是有密不可分的關連,裡面的故事雖然稱不上是切切實實的同感,但也是能喚醒談戀愛的各種酸甜苦辣。
▲低級錯誤Saitemiss的作品充滿粉紅色泡泡、像素感十足的線條。
▲創刊人之一的劉倩帆的這一篇,這位融化的媽媽讓我好像看到我媽。
▲很有日本推理小說封面風格這一篇由蔡賢臻繪製,有一種復古日本老漫畫的感覺。
▲我個人很喜歡房瑞儀的這一篇,利用老廣告重新繪製,有一種搭上時光機的感受。
充滿台灣味的《波音漫畫誌Vol.3:樂透》
《樂透》是一個十分草根的題材,和前面2期有點文青、有點憂愁感的主題完全不一樣;2位創刊人一開始只是談到刊物封底的燙銀印刷,就這樣慢慢發想主題,從「幸運」一路發想到了「樂透」,是一個很深入台灣本土文化的主題,目前在嘖嘖募資頁上已經可以稍微看到一些插畫作品,用色各方面都有一種招財的意味感覺超有趣;目前第三期正在集資中還沒出刊(想要加速第三期出刊,可以到這邊來參加贊助:《波音漫畫誌Vol.3》: 一本刺激眼球感官的漫畫刊物),但相信如果讀者和我一樣有不時的購買樂透肯定會會心一笑吧。
▲第三期的《波音漫畫誌》用一顆紅色的大彩球當作封面。
▲作者阿多Adoor Yeh繪製的最新一期《樂透》,用色很大膽感覺很招財。
▲房瑞儀在第三期的作品,細節很多,畫面構成也很庶民感XD。
用高科技軟體讓台灣與英國溝通0零差
Q:2位創刊者的居住地差非常遠,一位在台灣,一位已經定居在英國,時差的問題、分工上有沒有什麼特別講定的方式?使用了哪些覺得好用的溝通軟體呢?在已經確認完成的作品,是使用雲端存檔還是有其他更有效率且高科技的作法呢?使用了哪些軟體或是雲端平台呢?
A:我們其實沒太多厲害的科技,因為我們就是2個科技白痴婦女組合XD;一開始我建議可以用工作APP:JANDI(註),但發現還是沒有LINE來得及時,尤其我們廢話蠻多的,還是比較適合LINE對話。工作文件部分,我們有開一個共同帳號,都丟到雲端裡這樣。
註:JANDI為企業溝通平台APP,順帶一提,和筆者公司使用的Slack一樣都是不錯的公司溝通軟體,可以有效整合所有員工的資訊。
▲用微小的像素粒子表達少女紅暈的方式很有趣。
我也想發表作品,也想要投稿怎麼辦
Q:並非所有的創作者都有粉絲團和聲量,更多的是默默創作的插畫家,相信在網際網路大海中還有很多厲害的作者,如果有機會會想要向廣大的網友們邀稿嗎?想要也將作品刊載在波音上,投稿的作者有沒有一個順暢的管道?
A:其實這種方式就是open call,但因為這個計畫最一開始就是基於我們2個自己的喜好,所以都任性地找我們都喜歡的作者。加上open call有太多不定的因素,我們希望一開始還是單純一點,但之後也很難說,我們的確也討論過徵稿的形式,但還要繼續想完整應該怎麼做,目前希望先將波音四期穩穩做完:)
▲用水彩的濃淡就能畫出完整的五官,這一篇也很有趣但我看不懂QQ。
創作者的稿費依舊是創作路上最大的難關
Q:目前我們知道在台灣,插畫家們在創作上往往都遭受到很多的限制,最嚴重的莫過於稿費問題,目前波音在募集作者的作品時,稿費大概都是抓在哪一個價格帶?
A:稿費其實都是看各個藝術家,其實價格都有,端看藝術家怎麼開價。但如果像是我們這種默默無聞的漫畫家或是非主流漫畫創作者,如果一頁稿費能有1000元都算好的了,曾經有聽過業界還有每頁500覺得難過...
▲這一篇少女之夢中充滿了伊甸園的元素。
畫畫究竟是要怎麼樣才稱得上好
Q:有很多人其實也很喜歡隨筆塗鴉,但是大家對於畫畫的想法還是停留在「好像要本科系畢業...」、「我又沒有畫畫的技巧...」等刻板印象,對於喜歡畫畫卻老是覺得自己畫不好的人來說,畫畫究竟是什麼?能夠書中的插畫家一樣畫得很自在,又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A:2位創辦人其實都不算是本科系出生,好帆以前念語言後來念平面設計還算有點關係,藍尼以前是念醫學院的XD (但後來也是有去念藝術這樣);我自己覺得畫畫對我來說是不斷精進、不斷自我探索的過程,所以我們邀請的每一位藝術家在自我風格或題材的累積上都是有一定水準,是那種讓我們覺得很佩服的了,這樣說起來似乎有點抽象,但畫畫從來不是畫的好或不好的問題。
▲每一期的內頁都有一些小彩蛋,第三期的《樂透》會不會有報一些名牌呢...
我對於創業這件事一直是抱持著佩服的心情,尤其是藝術家們在創作這條路上要是沒有強大的後盾,只單靠鋼鐵般的意志力真的很容易讓人想要放棄;看過前面2期刊物之後,可以感受到參與製作的插畫家用了渾身解術在詮釋每一期的主題,雖然風格迥異卻貼切的圍繞主題,照片透露的內容不多,想知道故事的劇情趕緊來贊助第三期吧:《波音漫畫誌Vol.3:樂透》: 一本刺激眼球感官的漫畫刊物
參與期刊製作的作者:
房瑞儀 Elainee.'s
劉倩帆 Chien-Fan Liu
薛琮憲 XUE
Wei Middag
曾耀慶
和平製品
低級失誤
A Ray
Bear Yen
阿多 Adoor Yeh
羅荷 He Lo
周依 Chou 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