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種」當道!2019年 COMPUTEX論壇見證「人機合作」新典範誕生

2019.05.31 04:21PM
Nacex, Television show, Public Relations, Television, Technology, Public, nacex, Event, Company, Font, Technology, Award ceremony, Team, Competition, Brand, Media, World

今年的COMPUTEX很不一樣!延續2018年以人工智慧(AI)、5G與物聯網(IoT)等為核心,今年更強調技術彼此匯聚,同時也更深入探討在科技之外「人」的角色。原因很簡單:科技趨勢不再只是科技產業的事,而是所有產業、所有工作者都要學習的事。

COMPUTEX論壇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COMPUTEX第二場論壇的開幕致詞上就直指科技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所有人的生活。「上週我在日本參訪一家工廠,當我進入工廠,我看不到任何人,只有機器與機器人,這對我是相當震驚的事情,當你進入一個全自動化的工廠,你只聽到機器運轉聲,」他的生動描述正是人類歷史關鍵性的一頁,「科技的匯聚,包括5G、AI、物聯網與大數據,互相加強彼此的影響力,我們稱之為數位大爆炸(digital big bang),而我相信人類正處於接近數位大爆炸的時候。」

在眾多科技趨勢中,最受矚目的非5G莫屬。面對全新通訊技術即將落地應用的「5G元年」,高通Qualcomm行動事業部門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Alex Katouzian直言:「現在已經不再討論,『5G什麼時候會發生?』,因為5G就在今年落地。」且顯而易見地,市場對5G期盼遠遠超過4G。「2012年,4G發展初期全球只有4家電信業者(carrier)投入,但在今年已經有20家,」Katouzian用數字點出,「這是首次裝置生態系發展得比基礎建設生態系快。」

 

汽車、醫療,最傳統的產業也得科技化

Motivational speaker, Communication, Public speaking, Public Relations, Public, Suit, Motivation, Speech, performance, Text, Public speaking, Orator, Event, Design, Adaptation, Speech, Performance, Gentleman, Suit

▲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數位轉型長Sascha Pallenberg直言,汽車產業除了原本的製造專業外,勢必導入數位服務的商業模式。

當5G改變了通訊,也等同於改變了所有事情。Katouzian斷言,在這個以通訊構築起的世界,5G不只讓AI在雲端,更進入人們的行動裝置。而且不只手機,而是所有裝置——電腦、穿戴裝置,甚至是發明至今超過130年的汽車。

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數位轉型長Sascha Pallenberg在COMPUTEX論壇分享現在汽車製造商著眼的不只是「製造」,而是進一步轉型為「創造」;結合交通工具、物聯網科技與人工智慧形成新的「行動生態系(mobile ecosystem)」。「如果你把車輛當作是行動服務裝置,一個服務平台,與其說未來的車是交通工具,不如說更像個人連結家與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他比喻。

除了汽車之外,另一個人類最古老的產業——醫療,也因為科技匯流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NVIDIA解決方案架構暨工程副總裁 Marc Hamilton 分享 NVIDIA 與醫療產業合作的經驗。

「現在很多人說資料是AI時代新的原始碼(source code),那麼各式各樣的醫療裝置就可以說是完美的資料來源。從小的手持裝置到上百萬的基因檢測設備,都有AI的身影。」他以台灣為例,每年每個臺灣人的健保費大約是2,500元新台幣,「如果AI可以改善健康照護品質,就能節省醫療資源;AI產業可望為每個人增加大約8,000元新台幣的收入,這能讓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

以人為本,用AI挖掘行為大商機

回到人的層次,事實上在AI與大數據的助力之下,科技並不是最有價值的,「人」才是。透過科技的協助,重新挖掘人類看似毫無關聯的各種行為,這是最具價值的資料。Googl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負責人葉之維(Chris Yeh)分享Google在語言助理開發經驗裡的有趣發現。在使用者查詢(query)的行為上,有三個主要轉變:語音助理查詢,比一般搜尋引擎查詢上使用的字句更長;使用的字句也以對話句型居多,是搜尋引擎的200倍;最後,Google語音助理搜尋的情境,以行動狀態下居多,是一般Google搜尋的40倍。

儘管AI可以幫助人類挖掘出更有價值的資料與行為模式,如果進入人力市場的議題,恐怕就沒有那麼讓人樂觀。AI是人才的取代者嗎?可能是。但輔導全球導入人工智慧服務的IBM Watson亞太區技術總監Dev Mookerjee認為,AI的角色與其說是挑戰者,更像是連結者,填補「人」與「機器」之間兩種不同工作方式之間的鴻溝。「人的工作方式是靠經驗,但機器不是。機器靠的是規模化,不論資料多少,都可以一口氣處理。」他舉例,如果一位律師昨天沒有讀資料,可能就無法提供客戶需要的分析,「但如果有AI,就可以大量節省讀資料的時間。」

當然,挑戰也同時存在;轉型這件事情,除了器物層次的發展,企業管理模式也得與時俱進。Dev Mookerjee建議,企業對於AI的理解與前景,必須與員工、部門各層次達成共識,包括為什麼公司需要AI?要用AI解決什麼問題?「很多人以為AI可以給出正確答案,但是對於工作者而言,你要先提出對的問題,才會有對的答案。」

Motivational speaker, Communication, Public speaking, Public Relations, Human behavior, Public, Technology, Suit, Motivation, Behavior, public speaking, Public speaking, Orator, Spokesperson, Speech, Suit, Businessperson, Event, White-collar worker

▲IBM Watson亞太區技術總監Dev Mookerjee認為,企業管理模式與科技趨勢一樣,應該與時俱進,找出最佳人機協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