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 在 5 月 8 日發表第三系列的新車系 Gogoro Series 3 ,或許是因為其它媒體顧及這幾天天公不做美,加上時間較為緊湊,並未在開放借測的第一時間預約,很幸運的癮科技就排到今天的試車行程,不過由於首批釋出的測試車款較少,這次借到的是隸屬 Gogoro 3 Plus 的簡單灰,但筆者原本傾向更為精簡的 Gogoro 3 ,只能待後續有時間與機會再另行體驗。
睿能賦予 Gogoro 3 的使命,是作為與台灣市場所謂的 125cc 國民車級距競爭的電動車,若單就最高補貼加總後三萬多起的價格乍看下確實能符合市場上空車約台幣 5 到 6 萬等級的國民車價位,然而排除補貼後近 7 萬台幣的空車定價,實質上還是有點尷尬,畢竟各縣市政府補助不同,也有不少家庭可能已經將第一筆電動車補助貢獻給 eMoving 等車款,到底 Gogoro 3 的價格能否算國民車?先撇開非補助價格不談,還是回到這款車子的特色與本質吧。
可看到 Gogoro 2 影子的睿能新入門級距車款
雖然當初首批曝光照片由於較為消瘦的水滴流線型車頭,會讓人誤以為 Gogoro 3 是一款較 Gogoro 2 更靈巧的車款,雖就車重的結果來說,確實 Gogoro 3 仍比 Gogoro 2 輕盈,不過從車側一眼望去, Gogoro 3 仍有濃厚的 Gogoro 2 的影子,,也繼續沿用 Gogoro 2 的前 14" 、 後 13" 車胎,不過輪框維持銀色。
而先前私下詢問的結果,確實 Gogoreo 3 的車體內部部分承襲 Gogoro 2 的結構,不過有些需調整,雖然車頭有著可安裝鐵架的預留開孔,但車側的鐵架鎖孔據稱並未設置,可能無法直接安裝 Gogoro 2 的側鐵架,此次試乘車安裝的金屬踏板看起來也與 Gogoro 2 的選配品相同,但在車體還有如避震、細節等設計重新調整,車底似乎看不到預留可安裝定位燈的設計。
Gogoro 3 最大的特色就是將車子的外殼件幾乎都轉為無烤漆的 PP 塑料/ 5 號塑膠,雖然不少人聽到環保材質會對它的耐用度存疑,不過即便是現行的燃油速可達,車體下半截的無烤漆件也多為 PP 塑料製成,除了日曬雨淋後的褪色之外,耐用到倒是不太需要過於擔心,而且相較 ABS 材料更有抗衝擊的優點。
但雖然 PP 塑料有相對耐刮的優點,也因為表層沒有烤漆不必擔心烤漆刮傷後顯露出底層底漆甚至塑料色的問題,不過也不完全代表刮傷後不會留下痕跡,今天與另一位媒體先進取車時,該位先進大哥就用指甲多次在筆者借用的車上來回刮,結果就留下指甲的刮痕,雖然事後應該可用水蠟處理,但畢竟對方是業界前輩實在沒有勇氣請它用自己借測的車去做實驗,只好留下被前輩大哥刮傷的車殼拍攝照片以資紀念。
更大的車廂、踏板改為固定設計、中柱位置也更易施力
雖然 Gogoro 3 車體結構基於 Gogoro 2 修改,不過車廂空間仍略大於 Gogoro 2 ,主要的關鍵在於修改了後扶手的設計,從原本自車尾向後延伸的開孔,改為在車尾左右兩側向外,這也使得車內行李廂空間得以較 Gogoro 2 更往後延伸些許,而車廂空間仍與 Gogoro 2 類似,為中間較深的設定,仍可放入中型尺寸、無貓耳設計的全罩安全帽,或是兩頂小型的 3/4 安全帽,另外車廂內也預留插電充電與車廂燈的安裝空間。
同時, Gogoro 3 並未如 Gogoro 2 使用飛旋後踏板,而是固定式後踏板,雖然對停在旁邊的人可以不用擔心誤觸飛旋踏板被打到脛骨或是小腿,不過在停車時也無意增加車寬,而中柱乍看下與 Gogoro 2 類似,但據稱有調整過位置,加上車重也相對更輕,單腳要立中柱並不困難,不過根據今天找朋友雙載試乘,對方表示由於中柱的腳踩部分比一般速可達更寬,下車時有可能會撞到中柱的腳踏。
大燈結構雖簡化但卻更亮、尾燈面積縮小不過辨識度未減
作為國民車款, Gogoro 3 的燈組也更為簡化,頭燈取消 Gogoro 2 的定位外圈設計,尾燈則從被戲稱為香腸嘴的操場型設計變成一條細長的紅色燈組。雖然燈組設計比較精簡,但 Gogoro 3 仍維持全車 LED 化
雖說頭燈結構簡化,但由於 Gogoro 3 的 LED 頭燈反射座面積較大,實際的照射效果比起 Gogoro 2 更好一些;而尾燈則讓筆者想到 Yamaha 新版的 Cuxi ,雖車型設計與燈組造型不同,不過都有著在狹長小型燈組的設計。
更簡化的車頭、儀表,多了保證可放珍珠奶茶的杯架
雖然原本作為入門等級的 Gogoro 2 也是採用單色液晶顯示,不過 Gogoro 3 的單色液晶又更為簡單,已經連儀表外框的環狀顯示都簡化掉,改從方形的液晶顯示器的外框,而從上方的指示燈,有包括方向燈、故障燈、 iQ 燈、 Sport 燈等資訊,至於 Go 啟動鍵採用與標準版 Gogoro 2 一樣的機械式按鍵,而非 Gogoro 3 Plus 的觸控鍵。 Go 鍵上方的 iQ Smart Lock 則是屆時 NFC 卡片鑰匙的感應區。
過往 Gogoro 1 與 Gogoro 2 都只有掛勾設計,不過畢竟台灣消費族群購買飲料的比重太高, Gogoro 3 在水滴流線型車頭的兩側索性把一邊直接設計成飲料杯架,強調可放大杯珍珠奶茶沒問題,底下也設有排水溝,下雨天應該不至於養金魚,不過由於杯架較深,雖然放大杯飲料很穩定,但若是 250cc 的飲料(例如咖啡、早餐店小杯奶茶),整個飲料杯就會陷入杯架內。
以舒適、堪用為導向的懸吊配置,維持 SBC 連動前後碟煞但簡化前卡鉗
乍看下 Gogoro 3 的前後避震與 Gogoro 2 類似,不過前叉與後避震更細,同時後避震也無法調整預載完全以實用導向,若連 Gogoro 2 的避震都覺得偏軟,那恐怕也會覺得 Gogoro 3 更軟,不過前叉除了防塵套外,還有額外的保護件,據稱可更有效降低內部金屬組件生鏽的機會。
雖然定位在入門車款, Gogoro 3 還是維持 Gogoro 2 的前後碟煞以及前煞對應 SBS 連動煞車,但前煞車由原本的單向雙卡鉗變成單向單卡鉗,同時油管也為橡膠油管,制動力微幅下降,但若以一般時速約 40km 到 50km 的代步使用,整體制動性則仍優於多數採用較小前碟盤的 10 吋國民車。
藍牙鑰匙改為 NFC 卡片鑰匙、沒有方格旗模式
Gogoro 3 車系提供兩種版本,標準的 Gogoro 3 採用傳統鑰匙,而筆者借到的 Gogoro 3 Plus 則為 iQ System 4.0 + iQ Smart Key 卡片型 NFC 鑰匙, iQ System 的無線模組位於龍頭右側下方,若是 Gogoro 3 則是鑰匙孔,而 NFC 卡片鑰匙則須放在 Go 按鍵上方啟動。
雖然龍頭按鍵總成還是採用 Gogoro 2 的基本設計,不過少了方格旗模式的按鍵,這也意味著 Gogoro 3 無法如 Gogoro 1 與 Gogoro 2 可藉由啟動方格旗模式變成傳統馬達的線性加速性,但對於定位在國民車的 Gogoro 3 也不見得是壞事,畢竟對一些不熟悉、也不想去熟悉、甚至過去騎機車除了啟動鍵從未按過龍頭上任何按鈕的人,萬一誤觸方格旗也可能造成他們的驚恐與困擾。
動力小降但仍維持 Gogoro 車系加速與高扭力表現
在型號上, Gogoro 3 的馬達稱為 G2L ,不過根據聽到的說法, G2L 與 Gogoro 2 的 G2 馬達大致上一樣,但藉由電腦管理微幅調降動力與最高速,然而由於 Gogoro 3 的車體較 Gogoro 2 輕,雖少了方格旗模式的加持,不過 Gogoro 3 Plus 動力畢竟仍有 6.5W (約 8.7HP ),加上電動馬達先天的低速扭力優勢,起步加速到 50km 仍相當迅速。
當然畢竟 Gogoro 3 動力與特性刻意與 Gogoro 2 做出區別,尾速較 Gogoro 2 也更慢一些,只是即便如此仍能輕鬆超越 70km 的表速,若以市區內通勤使用也相當夠用,同時由於馬達的低速扭力特性,爬坡雙載動力也不會拖泥帶水。不過 Gogoro 3 的低速警示音有點逗趣,很像功能性手機時代的預設鈴聲。
符合對國民車的預期,不過有些地方或許可以更國民一些
若定位在與市場上的 125cc 國民車競爭, Gogoro 3 雖然尾速較傳統 125 低,但市區穿梭仍相當充裕,同時也有著一般國民車不會有的大輪徑、前後碟煞設定。若以筆者對國民車的設定,筆者覺得較可惜的是 Gogoro 3 "目前"仍為 Gogoro 2 的前 14" 後 13" 車胎設定,而非 Delight 的 12 吋設定,同時一般的速可達也沒有如此複雜的感測器配置與智慧系統。
就詢問的結果,前 14" 後 13" 車胎設定對於 G2L 馬達、齒輪組與鍊條帶動的傳動效率與節能是最佳的選擇,然而顧及到台灣消費者的行車習慣與座高設定,採用前後 12 吋對於較矮小的騎乘者壓力也比較少,也更能符合消費者對國民車的期待。
21 則回應
嘉義新港沒換電池充電站
還有老話一句,我買了車,權力確不在我身上,要嗎買斷,要嗎月租費隨時可退,這種玩法即使我想換也根本不會是首選。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