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於演算法的智慧手機拍照技術持續提升,數位相機產業現在正面臨越來越嚴苛的考驗,根據 CIPA 的統計, 2018 年整體數位相機出貨再跌 22% ,同時也預估 2019 年恐怕還將再下滑 13% ,整體傳統數位相機產業的情況可說是每況愈下,自 2010 年的高峰期之後就持續的降低,僅有 2017 年微幅回春。
雖然 35mm 片幅無反光鏡相機在加入 Canon 、 Nikon 以及 Panasonic 之後的可交換鏡頭市場討論熱度有所提升,確實無反光鏡系統比起 2017 年有 2% 提升,然而整體可交換鏡頭相機仍下滑 12% 。可理解的是消費者對於新機身的渴求度並不高,亦或是在一時衝動下購買可交換鏡頭相機,但最終因為便利性佑仍以手機拍照為主,最終仍冷落了數位相機。
至於隨身相機已經是呈現一攤死水,在 2018 年整體數位像機銷售首度跌到沒過半,畢竟與智慧手機對比多數非頂級隨身相機僅剩"可光學變焦"這項優點,感光元件大小差異不大、機身電子性能完全不及手機的演算力,難以吸引消費者購買,僅有部分特殊需求的消費者才會添購頂級隨身相機;如此一來數位相機廠商也不願意投入太多心思開發新款產品與增加產品線,當前隨身相機市場僅存特殊相機如運動相機、潛水相機、 360 度相機,或如超高倍變焦相機與頂級隨身相機產品。
若以市場物競天擇的情況,數位相機世代的沒落並不令人太意外,現在數位相機面臨的就如同當年底片相機在數位相機出現後所面臨的狀況近似,然而底片相機最終仍未消失,數位相機也不太可能在現階段被手機完全取代,只不過數位相機的使用族群會越來越專業化,多數的消費者則選擇以手機作為主要拍攝工具。
手機成為多數消費者的主要拍攝工具並非偶然,畢竟多數人並非專業攝影,對於光線的掌握、機器的操作與專業術語並不熟悉,智慧手機憑藉簡單的觸控操作,還有結合即時取景、影像分析、影像預處理等方式,加上近期在影像處理結合效益更高的 AI 技術,使消費者只需專注於構圖就相當容易拍攝出比他們使用數位相機更優異的照片,同時照片又僅在網路上以縮圖形式分享,自然就降低使用數位相機的意願。
然而這也是數位相機在技術與結構上的原罪,畢竟數位相機產業的幾家龍頭多由傳統相機廠商或是早期的電子大廠跨入,在機構部分、操作邏輯受限於傳統相機的操作,故許多的設計都有先天限制,以典型的數位單眼相機設計,對焦系統需要透過反光板將光線導入對焦系統,由於結構影響使得對焦系統分布相當狹隘,同時若非採用彩色測光器、不少數位單眼的白平衡在混合光源下也相當糟糕,直至今日這些先天限制也未被突破,以至於後來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取得的資訊進行對焦、測光的無反光鏡相機發展反而更為順遂。
但另一個數位相機的問題還在於影像的後處理,嚴格來說數位相機的影像引擎性能並不差,但缺乏像智慧手機藉由應用處理器與影像引擎的整合進行影像分析,雖然曾有廠商嘗試整合智慧手機的處理器與系統到相機上,然而智慧手機處理器以及系統的運作模式與傳統相機不同,除了系統與操作界面的整合問題外,還由於系統運作方式導致比一般數位相機更為耗電的情況,更不用說也沒有智慧手機小尺寸的機動性與網路整合的便利性。
新聞參考來源: Sonyalpharumors
3 則回應
高階機種&低價機種依舊存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