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SATA在2.0才算真正的成熟,但如同幾十年來被罵個半死,但又被Intel、AMD當作祖產的x86指令集,所謂的「資產」和「包袱」往往是同1枚硬幣的2面。從PATA轉進到SATA的過程,勢必被迫面對某個讓人傷透腦筋的大哉問:
「我該怎麼處理這些來自眾多硬碟機廠商的PATA硬碟?」這還真的會讓人天人交戰一番,讓人極度科科科科科。
一口氣汰換所有PATA硬碟,大手筆全面轉向SATA,怎麼可能?這帳單金額恐怕太過精美,讓筆者完全不敢看,超過100GB以上的PATA硬碟,則是1顆也不敢丟。
就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錢人」,早期支援SATA的晶片組給的port數又杯水車薪,除非主機板廠商另外新增SATA控制晶片擴展port數,或著另外加購獨立的SATA控制卡,你也沒辦法連接更多的SATA硬碟,只能接好接滿後在那邊乾瞪眼。
總之,PATA和SATA混雜在一起的「過渡期」是絕對躲不掉的,從系統主硬碟換成更高性能的SATA,一步一步的逐步汰換低容量的PATA硬碟,是「先求不傷荷包,再講求效能」的保險策略。所以筆者的電腦機殼內,曾出現過4顆PATA和3顆SATA一起眾樂樂的壯觀場面,不難想像電腦開機時那悠揚的「硬碟共振交響樂」。
- Maxtor DiamondMax Plus 9 120GB
- Hitachi Deskstar 120GXP 120GB
- WD Caviar WD1200 120GB
- Maxtor DiamondMax 10 200GB
- WD Caviar SE WD1200JD 120GB→開始導入SATA
- WD Caviar SE WD2500KS 250GB
- Seagate Barracuda 7200.10 500GB
但計畫趕不上變化,隨著慢慢消失的PATA與急速增加的晶片組原生SATA port數,大概也因為SATA連接器比較不佔空間,容易多塞一些,加上主機板廠商基於行銷戰爭的賽豬公需求,紛紛「加碼」外掛的SATA控制晶片,突然局勢就逐漸演變成「PATA沒得接,SATA用不完」的尷尬處境 (頂多加顆iTE IT8213讓你還可以多接2台IDE裝置維持相容性),那好幾顆頭好壯壯還在服役中的PATA硬碟該怎麼辦?
更糟糕的是,PATA的排線實在是太佔空間了,對散熱太過不利,好死不好又剛好是引進四核心CPU的關鍵時刻,非找出個應急方案不可。各位鄉親啊,你們還記得Intel早期的「雙餡水餃」是多麼的火熱嗎?
- Core 2 Quad QX6700 (2.67GHz Kentsfield) :TDP 130W
- Core 2 Quad Q9450 (2.66GHz Yorkfield) :TDP 95W
所幸某些晶片廠商也注意到「延續PATA設備壽命」的商機,研發PATA轉成SATA訊號的橋接晶片,也不乏主機板廠商採用這些晶片製作轉接器,反正技嘉已成為優先選擇的主機板廠牌,筆者就順理成章的使用技嘉的轉接器 (料號24AS0-SATAAD-21,JMicron JM20330晶片),7顆硬碟機連同1台光碟機,一同「用好用滿」主機板上的所有SATA port。當然,這樣硬轉過來的PATA硬碟,也不會有NCQ這些SATA才有的好康,被時代所淘汰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段過渡期並沒有太持久,原因很簡單:
開機時間實在太過漫長了,而且筆者長期選用Windows效能最佳化中的「背景服務 (對所有程式指定等量的處理器資源)」,似乎會在開機過程中預先載入更多的「東西」(當時有些系統最佳化調校工具將其定義為 “Larger File Cache”),硬碟動輒集體哀號近10分鐘,系統才會漸漸「安定」下來,筆者常常乾脆電源按鈕一按下去,寧願先作別的事情,甚至下樓出門買東西後,再回到電腦前。這對今天早已習慣NVMe SSD那每秒數百甚至破千MB/s傳輸率、系統開機幾乎是瞬間完成的科科來說,恐怕很難想像如此令人髮指的龜速。
然後不知不覺中,SSD低價普及的腳步聲,越來越近、越來越清晰可聞,但在NAND Flash SSD的耐用度飽受質疑的草創期,傳統硬碟機廠商依然嘗試推出更高效能的產品 (雖然一開始是為了當高階SCSI硬碟的廉價替代方案) 對抗SSD,這也是農曆新年短期連載的最終話主角:Western Digital的「迅猛龍」。
各位科科,長達9天的新年假期結束啦!做好上工的心理準備了吧?科科。
3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