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Q 在 2015 年正式推出,在當時是除了 Sony RX1 之外第二款採用 35mm 片幅的高階隨身機,隨著三年時間過去, Sony 的 RX1 系列暫時後繼無人,反而 Leica Q 悄悄的小改版推出 Q-P ,不過除了一些設計變動,與實際成像有關的組件變化不大,這次也向徠卡借到上市至今已經三年餘的 Leica Q ,感受這款高階定焦隨身機的魅力。
雖然推出至今已三年餘,不過承襲 Leica 旁軸相機設計的外型可說是萬年不退流行,不會感受到時光的流逝,其設計猶如 Leica M 系列搭配定焦鏡一般,而赤紅的可樂標搭配黑色機身讓旁人一眼就能看出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徠卡。
Leica 近幾年也不斷的求變,例如 Leica T 、 Leica SL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系列還有 Sofort 拍立得,都是全新的嘗試,以更現代化的設計展現新世代的操作感;然而 Leica Q 則仍留有來自 Leica M 的理念,即是將底片機數位化的出發點。
故 Leica Q 在使用介面仍有著德國人獨特的"牛脾氣",對於慣用日系相機的筆者來說,其選單少了便捷性,清單內需要一步一步才能找到功能,與多年前試用 Leica X 或是 M Monochrom 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 Leica Q 也是一旦設定後就不太需要經常性變更選單內設定的相機,同時較常用的設定項如 ISO 、曝光控制都可在機身設定,實際操作除了改變色調問題不大。
而一般使用者大概會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為何 Leica Q 沒有 PASM 轉盤,不過早期機械式相機都是透過光圈環、快門速度轉盤控制這些機能,另外像是富士的中高階機種也是類似的設計,這方面倒不成問題;唯獨讓筆者比較頭痛的地方,大概就是錄影模式是要按壓右手拇指十字鍵的中央鍵切換,有時筆者只是想拍照卻不小心在操作過程誤觸而變成錄影。
Leica Q 上的一體型光學鏡頭為 SUMMILUX F1.7 /28mm ASPH ,採用 11 片 9 群,包括三片非球面鏡片與光學防手振,較一般徠卡 M 系列鏡頭的便利之處在於除支援自動對焦、保有完整的手動對焦、光圈環以外,還可切換微距模式,在微距模式下可達 17 公分對焦距離,使其拍攝更為彈性。
雖說 Leica Q 是屬於高階隨身機,然而與 Ricoh GR 以追求緊湊化故採用微型設計與可收納的鏡頭設計理念不同,仍是以宛若傳統相機般的不妥協設計為期理念,幸好光學設計有著徠卡一貫小尺寸、高畫質的血統,整體尺寸雖稱不上靈巧,但仍相當容易攜帶,與當前中高階無反光鏡機身搭配 f1.8 等級定焦鏡的尺寸相似,但還多了微距的特性。
雖然推出至今已有一段時日,不過 Leica 在這幾年間仍持續更新韌體,在自動對焦雖未到驚人,但卻也相當實用,僅偶有無法合焦的情形,較多年前試用 Leica X 、 Leica CL 已經是好用許多,不過室內的複雜光源白平衡部分,相較近期的日系機種自動白平衡仍嫌不穩定一些,在混合光源的室內整體的色溫則偏暖調。
或許是定位在較有攝影經驗的專業攝影師的隨身機, Leica Q 並未如類似的日系機種一樣提供號稱以底片風格為藍本的預設色調風格選項,而是需要從彩度、對比等調整強弱層級,構成自己偏好的風格,由於設定選單較為繁複,筆者此次乾脆只以全預設與黑白兩種色調拍攝,而黑白是此次主力的拍攝風格。
拜 F1.7 大光圈與 35mm 片幅所賜,即使是在 28mm 廣角端的非超近距拍攝仍可輕易呈現散景效果,有助於集中視覺焦點,同時若在近拍模式下,更可在全開光圈下有著圓形光圈與柔和的散景效果,而略縮些許光圈,畫面又銳利而細緻,雖在高 ISO 表現較為一般,但由於此次多半在夜間使用黑白拍攝,稍稍避開先天的不利因素。
雖然 Leica Q 不是一款新機種,不過當前也算是仍在市場上還持續銷售的少數定焦隨身機之一,就其影像表現與專注於攝影本質的設計來說,仍是一款可圈可點的旗艦級隨身機,雖然單價不菲,卻也物有所值,試想若想以全片幅的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機身搭配近似的鏡頭,不僅價格也不見得便宜,體積也可能更為龐大。
有人說,徠卡是一種信仰的精品,也有人說,只有真正使用過徠卡才懂其價值,對比日系品牌,徠卡確實不便宜也不親民,且在數位影像的時代,照片與照騙已經傻傻分不清楚,同為 28mm 廣角似乎用手機拍攝也行,然而就此次以 Leica Q 隨手拍下的影像,仍非透過手機搭配影像後製就能達到如此的氛圍,其價值不該以量化的規格衡量,而是訴諸感性的理解。
春節過好年其他攻略文: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