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都市更新知識:等了六年也沒等到

by atticus
2018.12.28 12:01AM
House, Building, Condominium, Real Estate, Apartment, , Mixed-use, Architecture, Facade, Commercial building, sky, building, sky, daytime, condominium, architecture, metropolitan area, corporate headquarters, mixed use, commercial building, skyscraper

好友在臉書上分享房子在跟建商談都更的想法,提到都更最重要的關鍵是改造危老屋(這是最重要的條件),讓房子能夠更安全。但看到貼文留言覺得許多朋友其實對都更其實沒那麼理解,這裡以一位買了捷運站旁老公寓,但等了六年談了三家整合商(包括建商和都更公司)都沒成功的年輕人,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都市更新的知識,有什麼問題也可以交流討論:

1.一坪換一坪:
所謂的一坪換一坪是「實際坪數」一坪換一坪,所以以我家辛亥站走路2分鐘到的公寓23坪來說,換到新房實坪23坪,公設33%,房子權狀面積會是34坪,並再加一個車位。

2.都更後原屋主的增值:
如1.所述,都更完後權狀為34p,辛亥站新屋平均房價為65-70萬,65x34+200萬車位=2,410萬,這就是新屋的價值,假設我原本的房子是1,000萬買到的,那我就有1410萬的增值空間。

3.是變魔術嗎?增值了蓋新房子的錢誰出
關鍵在於是政府給予的獎勵容積,容積指的是土地面積可以蓋的樓地板面積,假設容積是250%,那100p土地就可以蓋250p的樓地板面積。

政府為了獎勵都市更新,所以會給都市更新更高的容積獎勵,例如拉高到450%,那這樣多出來的樓地板面積(居住坪數)賣掉所賺得錢,就是蓋房子的成本、建商的利潤以及利息和都更蓋間期間原屋主租房子的費用。

通常的解法是讓建商把多的樓地板面積算成一套套房子,然後賣掉這些房子取利潤。

4.公設是價值提升的推力
建築法規隨著時代的前進不停更新,所以必須有樓梯間、消防設備、電梯對應空間等各種公共設施,而公共設施不包含在上面所說的「樓地板面積」內,所以建商要把一套房子的價值最大化,又滿足消防法規會蓋出67實坪:33公設的房子。

5.一切都這麼好為什麼都更那麼難談
這個寫五萬字都難以描述,因為凝聚共識非常困難,舉幾個難題:

a.四樓的房子有頂樓加蓋,多得到15p的空間,但這15p無法一坪換一坪,通常最多1p補償3萬元,那原屋主使用空間變少,增值的空間也未如預期的多,在這裡就會跟建商討論很久。

b.屋主覺得建商賺很多:通常建商為了和原屋主把討論簡單化,可能會用3:7劃分,原屋主一算就覺得哇靠建商怎麼賺這麼多。又一開始的都更啟動基金,把所有屋主的土地合起來向銀行做土地融資,屋主怎麼覺得是自己跟銀行借錢。

c.有一些屋主甚至想要1p換2p,因為覺得建商賺最多。現在有一種新型態的都更公司,以幫協助原屋主社區自辦都更,期間完全不收房子,也協助幫原屋主把多出來的房子賣掉抵建設費用。都更公司則收3%的手續費,這3%聽起來很少,但一棟10樓52戶總價大概10億,3%就3000萬了,這時原屋主又會說,哇靠都更公司辦我們辦辦手續,送送文件,發包給營造廠就能賺3,000萬也太爽了吧。

6.都更問題怎麼解
只能有時間解,讓台北市大部分的房子從30年走向50年,才會以安全為題走向都更。另外時間過了因為繼承的關係讓年輕人繼承房子,更能從安全居住的角度來判斷是否都市更新,以及不會對建商有偏見。因為上一輩的人都看過「台灣發大財」的時代,而那個時代建商又是最賺錢的代表,所以普遍會認為建商會欺負一般老百姓。

我爸就是建商之一已在20多年前倒閉,但縱使如此我媽還是會跟我說,如果有人要跟我談都更,先拿一千萬現金否則免談。這樣的討論下又要一間一間談,都更要成還是要等新一代人繼任才有機會,就是時間了。

25 則回應

  • 香港的舊大廈也一樣
    有些公司會用低賤的價錢購入大部份單位,待政府重建(應該是都更)再高價賣出撈一筆

    有些樓宇,只差數個單位就能全收的,聽說會找人恐嚇戶主或做小動作之類

    你會問他們為什麼會知道政府準備重建哪裡?朝中有人好做事啊
    2019-01-02
  • 大陸大約是一坪換5坪
    2019-01-02
  • 只要想辦法持有房子的成本變高,就可以改善很多問題了。可惜很難
    2019-01-02
  • 才六年
    我家12年簽了兩次約還是連動都沒動
    2019-01-02
  • 所以台灣需要強烈地震 才會有都更
    2019-01-02
  • 就放著吧,再過一百年房子應該就會老化到一定要都更了
    2019-01-02
  • 可以回答我為何台灣房子有公設?美國沒有?
    2019-01-01
    • 歐美日這些都是用附加設備來算錢,所以最便宜的反而是買塊小地蓋間小房,這樣就沒有這些附屬設備的費用。

      台灣與其用一直用容積獎勵來鼓勵住宅更新,不如將虛坪法律改為室內實坪,這會是最後一次容積獎勵。(直接將權狀內的坪數當作實坪,大家就會想蓋更大的房子了)
      2019-01-01
  • "交易"的本質就是買賣雙方的"合意"行為,
    你想買,別人未必想賣。

    不想賣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錢,可能是祖產,可能是不想改變,也可能是老子不想賣 !!

    把別人妖魔化為"釘子戶",只為自己賺錢,更可悲的是一個自詡為民主國家的政府,不去維護私人財產,而是去強搶他人財產。

    有天你走在路上,有人看中了你家的小狗,
    你不願賣,就說你貪得無厭,還叫政府派警察把你的小狗抓走,隨手丟下一筆"合理的鈔票"。

    你認為上述情境在一個民主國家是合理的嗎?
    如果不是,那為何房子有人要買,你就一定得賣?
    2019-01-01
    • 說祖產不想賣,如果是老式磚造平房就算了。但30年40年的老公寓有結構老化的問題。台灣多地震,一戶不同意,就是拉著大家處在風險之中。不過有時候看一坪換一坪好像沒有虧,但我本來30坪實坪,建商一坪換一坪卻是含公設,其實虧到了。政府應該明訂都更應該強制實坪換實坪。
      2019-01-03
    • 張柏翰 如果是違建不是本來就該拆?
      如果不是,完全沒給你換房子或金額去買住的地方?

      哪來的無家可歸?

      那少數不願意拆,其他人家拆了等蓋房子無家可住不也是霸凌的一種?

      因為安全的關係,如果公設降低坪數
      只要有地方住我是可以接受的。

      不然台灣到時就是一堆等地震跟火災一次燒光倒光的房子。
      2019-01-03
    • 多數決 難道要讓少數投資客來霸凌多數人??
      要讓多數同意戶無家可歸??
      投資客賺比建商多,只會護航??
      外省投資客不意外
      2019-01-02
    • Roy Ju
      你家的小狗不賣又不會影響到其他想賣狗的人?

      這舉例不太好
      2019-01-01
  • 蔡桃子
    2019-01-01
  • 屋主從沒想過每天睡覺就有新房子可以住 都更後房子增值翻倍
    只想檢討建商賺多少
    2019-01-01
    • Roy Ju 誰在跟你討論釘子戶
      2019-01-01
    • 牛頭不對馬尾看清楚再回 可以嗎
      2019-01-01
  • 讚👍
    2019-01-01
  • 值錢的是地,不是房子
    2019-01-01
  • 被頂加卡住不肯動的……直接檢舉了
    2019-01-01
  • 很多人覺得沒有拿到更多就虧大,但事實上只是少賺。而且很多事今天沒做明天就會後悔;產權只要拖越久,就會因為繼承而分割的更多。
    2019-01-01
  • 不只不正確 這上述說的都更 應該是指合建方式 若以權利變換方式 絕不會是如此狀況 不但要進審議會接受委員檢核審議 還要公開展覽接受大家審閱 實在看不出建商能從中獲取什麼暴利?! 大環境變遷風險 房市價格好壞 還有前期代地主墊錢支出費用 這些都是誰要先承擔?! 地主若怕土地融資有疑義 可以辦理信託專款專用 這些都更處都有公開說明過 都更基地狀態條件太多種 上述文章內的條件大概只有在主要幹道的商業區基地才有可能達成 不適用大多數人的狀況
    2018-12-28
  • 這篇文章的很多內容都是不正錯(或是不適用於一般住宅區)的,包括住宅區的容積只有225%,加上容積獎勵後的上限後也遠小於450%,所以台北市在現況下想要改建是難上加難,改建的成是上帝所賜,不是人人可得。
    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