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張Socket 7主機板的故事

2018.12.14 04:55PM
Intel, Pentium, ,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MMX, Pentium II, Socket 7, Integrated Circuits & Chips, Pentium MMX, CPU socket, intel pentium, product, brand, font, cosmetics, product, label

前情提要:筆者在1997年夏天千方百計弄到了1顆序號SL27K、號稱可穩超225MHz的Pentium MMX 166,但有了可超頻的CPU,也要有支援的主機板和記憶體。唯一可確定的是,又要一堆新台幣隨風而逝了。

Intel在1997年2月同時發表兩款市場定位不同的Pentium晶片組:針對工作站/伺服器需求、對應雙處理器與512MB記憶體容量的430HX,與消費性導向、支援SDRAM的430VX。

同為Triton家族的430FX、430HX、430VX與後繼被稱為「雞肋」的Intel末代Pentium晶片組430TX,都有個共同弱點:位於主機板上的第二階PB-SRAM快取記憶體 (那時在x86的世界,只有Pentium Pro是透過多晶片封裝整合在一起),預設只能涵蓋前64MB的實體主記憶體,除此之外的記憶體,就無法藉由第二階快取提高存取效能,但430HX可安裝額外的Tag RAM (用來搜尋cache內資料的標籤),完全覆蓋到512MB。過去430LX和430MX都沒這種無聊的限制,只能說這是來自Intel的cost down舉動吧。

換言之,假如你在沒有裝滿Tag RAM的430HX,或著一般的430VX主機板,安裝超過64MB容量的記憶體,就有整體記憶體效能下滑的疑慮。這也是筆者一開始就決定先導入430HX的主因。

Line, Point, Angle, Product, Font, Text messaging, angle, text, line, area, product, font, angle, diagram

那時候對記憶體容量擴充性極度敏感的筆者,一眼就盯上了有6條SIMM的技嘉GA-586HX,並且一口氣添購了六條8MB EDO-RAM,直衝48MB容量。那時從友人和店家四處聽聞而來的技嘉主機板風評是「很穩,但不好超」,但6條SIMM實在是致命的吸引力,二話不說就衝了。

Line, Point, Angle, Screenshot, Product design, Product, Design, Text messaging, angle, text, line, font, area, product, angle, paper, diagram, screenshot

總之,這顆Pentium 166就在技嘉GA-586HX上,穩穩的跑225MHz度過好一段時日,看在EDO-RAM被「ㄍㄧㄥ」到75MHz的份上,短期內也沒有「挑戰」更高外頻的動力。再怎麼說,效能激增的CPU搭配著三倍的記憶體容量 (16MB→48MB),燃燒新台幣「等價交換」所提昇的「使用者體驗」都是立竿見影的。

行文至此,關於這時候的記憶體,倒是有兩個「豆知識」可以跟各位科科分享:

  • 主機板上的PB-SRAM第二階快取,也曾經出現某些廠商「造假」以空包彈出貨的事件,科科有興趣可以自己Google一下。
  • EDO-RAM (Extended Data Out DRAM,或稱為Hyperpage Mode DRAM) 的原理來自於CPU在讀取記憶體資料後,下一次的讀取,有相當大的機會繼續使用連續的位址,所以EDO-RAM會「記著」前一次讀取的位址,不會強迫充電更新每次的記憶體讀取。EDO-RAM算是記憶體產業史上,同時兼具「明顯提昇效能」、「減少運作功耗」和「降低製造成本」的稀有案例,之後似乎再也沒聽過這麼好康的代誌。

但好死不死,筆者在1997年底一頭熱的建置社團網站伺服器,也有其他社員無償貢獻高容量的單條32MB EDO-RAM和Cyrix 6x86MX PR266,意外引發誘使筆者挑戰超頻極限的「蝴蝶效應」,將GA-586HX捐給社團,另外購入已經建立個人品牌信心的技嘉GA-586VX和2條32MB PC66 SDRAM,再回憶起「我這顆SL27K其實有3.5倍頻可用」,就一步一步的嘗試這顆Pentium MMX 166的能耐。

最後,就以不加壓穩超83MHz x 3.5 = 290.5 (BIOS顯示292MHz) 作收,相對原始166MHz時脈,整整提昇了高達76%,這是筆者的超頻史上,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的紀錄。至於這張GA-586VX日後也捐為社團FTP伺服器、主機板改換Iwill P55XB2,並為了更清晰的螢幕訊號品質而導入「高價位顯示卡」,那又是後來的故事了。

順帶一提,好一陣子前,一票社團老人在台北聚餐,當筆者聽到那兩台技嘉主機板的社團伺服器,事隔超過二十年,聽說還頭好壯壯活的好好的,讓筆者感動莫名,真想找機會回台中母校好好的瞻仰一番,如果可以回到筆者身邊就再好也不過了。

未完待續:下集「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Matrox顯示卡那短暫而美好的回憶

30 則回應

  • 童俊傑林家豪
    2018-12-18
  • 我的收藏
    2018-12-17
  • 初期Pentium時代,最夯的主板記得是華碩的T2P4,是嗎?
    2018-12-16
  • 朝聖
    2018-12-16
  • 當初硬碟是100MB 磁碟片1.44MB
    2018-12-16
  • edo ram有十几年无听过了
    2018-12-16
  • 那年宏碁代理IBM AIX 工作站,在我們次微米計劃組有兩台,一台百萬元,也才16GB哈!
    2018-12-16
  • 第一台電腦插滿4條256kb的ram,剛好1mb,配上40mb的硬碟
    2018-12-15
  • 那個年代買48GB的肯定是大戶啊
    2018-12-15
  • 我的第一台4MB RAM
    2018-12-15
  • 48GB你是未來人喔
    2018-12-15
  • 請教如何用六條8mb 變成48gb?
    2018-12-15
  • 肆拾捌居逼!
    2018-12-15
  • 48gb現在看來也不便宜哩
    2018-12-15
  • 比較喜歡買片片
    2018-12-15
  • 插滿六條,可以得到一千倍的獎勵加成。
    2018-12-15
  • 六條8MB EDO-RAM,直衝48GB,這就叫做以前的經驗加上當下的慾望😅
    2018-12-15
  • 48GB 大爆
    2018-12-15
  • 48GB.....
    2018-12-15
  • 48MB吧,不是48GB
    2018-12-15
    • 不能做什麼,因為沒這東西。
      2018-12-16
    • 文字中寫MB,我的腦袋卻自動置換成GB.
      唉,我腦袋也該休息一下了。
      2018-12-16
    • 當年Pentium Pro雙路主機板才能上2G記憶體,四路我不知道能上到多少⋯⋯
      2018-12-15
    • 可能是要打字時,肌肉記憶已經習慣打GB,而沒有在打MB了 XDDD
      2018-12-15
    • 我也真的在思考, 當年 48GB 的 ram 可以做點甚麼的 😂
      2018-12-15
    • 有人算術不好
      2018-12-15
  • 直衝48【GB】容量,應該是【MB】的誤植
    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