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ro 2 現在已經成為台灣 125cc 級距速可達當中的大熱門車種,或許是由於設計目的是以符合台灣人用車習慣與降低成本售價,也延伸出許多迎合市場需求的版本,除了標榜性能的 Gogoro S2 ,奢華取向的 Deluxe ,以及主打女性市場、改採 12 吋輪圈的 Delight ,這次發表的新車,則是浮誇更勝 Deluxe 的 S2 Cafe Racer ,以及類多功能車 S2 Adventure 。
筆者個人定義 S2 Cafe Racer 就如同擷取 S2 性能與 Deluxe 外觀兩者融合後的精裝版本,就不打算借乘,直接選定在外型、避震都與 Gogoro 2 有較大變化的 S2 Adventure 版本;而 S2 Adventure 又有標準版本,以及額外追加外觀套件的 Tour Edition ,很幸運地這次借到的是含有豐富配件與獨特沙漠卡其色的 Tour Edition 。
外觀方面,不同於 Gogoro 2 家族成員以相同色系的亮光與消光交錯配色, S2 Adventure 在下半截維持 S2 的黑色系,而前飾版與側版採用專屬的沙漠卡其色,為帶有淺灰色的消光黃色,單從配色來說,下黑上消光卡其的 Tour Edition ,比起標準 S2 Adventure 的下黑上爍石銀更有越野風格。
在看的到的地方, S2 Adventure 透過加入鋼管金屬件點綴使原本的都會感變得較為粗曠,車頭取消原本安裝在前避震的可動式土除,改以自車頭燈兩側以鋼管延伸的固定式土除,不過由於較越野車常見的鳥喙型土除來的寬,筆者與認識的朋友表示比起說是鳥嘴更像是鴨嘴,如果搭配車色根本就是...寶可夢裡面的可達鴨?
同時, Gogoro S2 還將握把改為加高的寬把,並輔以越野風護弓,並且也取消 S2 車系的風鏡設計,採用純裸把設計。而越野風護弓目前也是 Adventure 搶先搭載,不過未來仍會零售供其它 Gogoro 2 車主安裝。
此外, S2 Adventure 也把原本的隱藏式飛旋踏板取消,改以環繞馬桶前方與車側的半圓形護欄,同時將飛旋踏板外移,不過筆者認為,若是常在較壅擠的環境停車, S2 Adventure 的飛旋踏板恐會三不五時就在移出停車格或是鄰近車輛碰觸而彈出,相當有機會摘下新一代脛骨殺手的寶冠;另外就是車尾預裝原本需要選配的 Gogoro 2 後置物架,載種為 5 公斤。
除了車色以外, S2 Adventure Tour Edition 還額外追加了幾項原本 Gogoro 2 的外觀選配件,包括前造型桿、一體成型鋁合金踏墊、左右的側面版造型架等配件,某種程度上將 S2 Adventure Tour Edition 視為 Gogoro S2 的原廠精裝車應該也不會太過分。
同時還針對側面版造型架還隨車加裝兩個車用防水攜行包,可安裝在側架、前造型桿或是後置物架,但要注意的是由於每個置物架載重不同,建議還是不要放入過重的配件,尤其側架僅能載重 2 公斤,大概就是收納雨衣使用的能力。而防水攜行包提供兩個背帶,可搭配五個背包的扣具以單肩包或是雙肩包方式攜帶使用。
而在視覺上第一眼可能看不到或是不明顯的地方, S2 Adventure 也做了些許改變,椅墊為此次與 S2 Cafe Racer 一同導入的 AIRFLOAT 技術椅墊,據稱乘坐舒適性會比一般的 Gogoro S2 更好,另還有專屬的 ADVENTURE 字樣的銘板;另外前避震與後避震也都大幅加長,以符合其類多功能車的形象,並維持前後阻尼可調設計。
此外, S2 Adventure 為了讓車台能夠承受前後避震加長的變化,考慮到整體的強度, S2 Adventure 的車體也較一般 Gogoro 2 進行強化,至於能不能因此能越野...嗯...筆者沒有這樣的勇氣去嘗試,只能等待專業的車線媒體大哥去挑戰了。
也因為車體強化、懸吊調整加上預載多項配件, S2 Adventure 含電池官方重量就達 128 公斤,比起 Gogoro S2 的 122 公斤多出 6 公斤,至於額外多三個"真材實料"配件的 S2 Adventure Tour Edition 恐在 130 公斤以上。也因為車重增加,雖 S2 Adventure 的馬達官方數據維持 10.18hp @ 3,000rpm 、 26/213 Nm @0-2,500rpm ,但 0-50 公里加速則減緩為 4.1 秒。
一踏上 Gogoro S2 Adventure ,筆者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根本是欺負矮子啊!",以筆者僅 165 公分身高,若是標準的 Gogoro 2 能夠輕鬆的踏地,不過 S2 Adventure 由於延長避震,車高一口氣增加達 3 公分,座高由 78 公分變成 81 公分,對腿短的人相當不利;不過好處是傾角較標準車款提升不少,干涉較多的左側由 43 度變成 44 度,右側由 44 度提升到 48 度。
不過除了車高之外,騎乘姿勢則與 Gogoro S2 大致相同,搭乘在合宜的位置,猶如正坐在辦公椅以上的坐板凳姿勢,而較一般 Gogoro S2 加高、加寬的裸把設計,則使雙手位置也較 Gogogo S2 略高,同時雙手也較開一些。然而若以筆者身高,一旦需要停車,就不得不往前坐,否則即便墊腳尖也還是無法採到地,真的是矮子沒人權啊 T皿T 。
由於多數機車將油箱下移,雖換來低重心化與加油不需開蓋的好處,但也導致騎乘姿勢變的很"蹲",而沒有油箱且電池安裝在馬桶內的 Gogoro ,雖然踏板下方仍有風道設計,不過也仍維持低踏板特色,就長時間騎乘的坐姿比起下置油箱的車來的舒服,但也有不少人以騎乘姿勢緊繃為樂,只能說青菜蘿蔔各有喜好了(而筆者的機車是後置油箱所以騎乘姿勢也是板凳型)。
只是若停車環境多需要立起中柱, S2 Adventure 較一般的 Gogoro S2 需要更大的力道,而原本 Gogoro S2 在機車界就算是相當不好立中柱的車款,重心集中且比標準車款的 S2 Adventure 也更為麻煩;另外當立中柱之後,要從騎乘姿勢放下中柱也不太容易,筆者多為嘗試幾次中柱仍紋風不動後,最後還是下車用鞋子頂在中柱前往前推下中柱。
由於 Gogoro S2 原本就是設定在較運動化的硬派車款,即便外觀變得較為越野風, S2 Adventure 也仍維持較一般速可達預設更硬朗的避震設定,在時速 40 以下前叉回傳的路感完美的反應台灣路面品質,不過相對之下拜長避震、大輪徑設定,中高速處理小坑洞表現不錯,比起先前筆者承租 Kawasaki Z125 小輪徑輕檔車騎到後來手掌麻掉的情況好很多。
不過,不知道是因為此次提供的 S2 Adventure Tour Edition 是幾乎全新車,或是由於車重的原因,在車子加速的反應有一種駑鈍感,至於在中高速的再加速就更不用說了,如果試過 S1 ,肯定會覺得 S2 系列的中高速再加速有一種宛若停滯的拖泥帶水, S2 Adventure 也是與 S2 半斤八兩。
至於車身的穩定性, Gogoro S2 Adventure Tour Edition 仍維持與 S2 相同的車胎,以國產 125cc 等級速可達原廠配胎算是優秀的,但由於車胎還未磨開,新北市郊區雨勢較明顯,也不敢拿自己生命開玩笑,在過彎就比較保守,但除了比較不太習慣車高與重心之外, S2 Adventure 的避震安定性仍比起普通 Gogoro 2 偏舒適的設定在彎道來的更令人安心。
而在都會騎乘時,畢竟多半的機車騎士應該是沒當過送報員的,要留意若把車用防水攜行袋掛載在車上,會讓後車身變的更寬,可能會在穿越車縫時影響靈活性,需要一些習慣適應後方變寬的變化。
雖然還是不確定 Gogoro S2 Adventure 的強化避震與車台能否進行輕度越野,不過加高 3 公分的底盤對於台灣為輕型機車規劃的用車環境倒是有不少好處的,像是在侯硐入口處的機車停車格很顯然是直接以人行道畫出來的,也沒有提供坡道,只能硬將車子壓過,若底盤較低、避震設定偏軟,就可能在上下停車格摩擦到底盤, S2 Adventure 倒是可毫不猶豫上下。
日前 Gogoro 兩款新車 Gogoro S2 Cafe Racer 與 S2 Adventure 發表,因命名方式引發不少基本教義派的尖銳討論,確實以名稱上會有些讓人覺得無法與心中期望的形象畫上等號,但若以車界來說筆者是覺得見怪不怪,畢竟廠隊配色也不會因此變成工廠賽車, Cyber Punk 也不知道 Cyber Punk 在哪,只能說選擇的命名剛好是對於機車愛好者有較明顯刻板印象的。
總結來說, Gogoro S2 Adventure 之於 Gogoro S2 ,似乎與加入 Gogoro 電池系統合作伙伴之一的山葉的做法很像,透過相同的車台與基本設計,透過避震與外觀的再調整,達到客群分眾的目的,筆者的感覺是,如果把 S2 當成勁戰,那 S2 Adventure 就是睿能的 BWS ,只是睿能並未如山葉從外觀加入更多變化,才導致 S2 Adventure 有一種奇特的"外掛"感。
至於筆者個人的感想, Gogoro S2 Adventure 可能較同時發表的 S2 Cafe Racer 市場接受度是較低的,畢竟光是車高就等於宣告如筆者這種連 170 公分都不到的使用者在停車需要墊腳尖就顯得麻煩,另外變慢的加速性與更沉重的車身也是會影響以性能作為優先考慮的族群,不過單純就視覺效果,筆者倒是不怎麼討厭初看有點憨、看一陣子覺得憨的可愛的配色與造型。
照這邏輯哪天塗個沙漠迷彩不就能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