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 Arm 年度盛會 Symposia 活動上,主要還是將近期的一些重大宣布再次聚焦一輪,由於先前多半已經有介紹過,就不再一一細談,不過自從 Arm 將物聯網視為主要發展方針之後, Arm 也不再是數年前僅為市場客戶提供 Cortex-A 、 Cortex-R 、 Cortex-M 三大類 CPU 架構的純架構 IP 供應商,現在的 Arm 提供的是一套針對各種物聯網應用的解決方案業者。
從 Arm 跨入智慧手機領域,並在市場取得領先地位之後, Arm 在當時藉由收購的方式取得 Mali GPU 架構,為其 IP 方案構成更完善的組合,然而當 Arm 從單純的管理與運算跨入新一代的物聯網,雖然 Arm 的 CPU 架構仍可期待以低功耗、高效能與高度擴充性持續在市場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而且包括架構相容、後端管理等也可以讓合作夥伴自己去煩惱就好。
但若要達到四年內千億顆晶片的物聯網世界,若要等到業界與合作夥伴慢慢去解決相容問題恐怕短期之內無法促成物聯網更為普及,畢竟物聯網的基礎概念相當早就已經有,不過當時除了受限通訊技、成本等因素之外,各家標準與管理方式分歧也是造成難以普及的原因。
Arm 近年藉由不斷擴充與物聯網相關的視覺運算、邊際運算、安全、管理等相關的公司,使其方案能夠達到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光只是單純提供架構 IP ,同時搭配既有的各類架構 IP ,使 Arm 從上游的伺服器、網路架構到邊際運算構成全面的布局,並利用 mbed 平台、PSA 安全架構到透過 Pelion 達到自雲到端的統一管理,使 Arm 合作夥伴的晶片與方案,都可藉由 Arm 與合作夥伴共同完成的這些標準,達到跨品牌、跨裝置與跨服務的管理與安全性。
其次,針對不同領域的需求, Arm 也從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規劃架構,像是針對車載需求的高效能架構 Cortex-A76AE ,雖然是基於當前 Arm 最高性能的 Cortex-A76 ,但考慮到當前車載高效能處理器可能同時身兼多媒體娛樂系統、智慧儀表與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等功能需求,將在嵌入式領域已經行之有年、不過未曾在高效能架構出現過的 Split-Lock 功能加入,使得叢集內的 2 或是 4 核心能依照高安全需求獨立進行不同任務或是程式,或是合併運算作為提升性能的方式。
另外, Arm 也藉由 DesignStart 計畫,透過開放並可即刻下載與取得工具進行開發的模式,降低評估與開發成本,而近期也宣布擴大計畫範圍,提供可執行完整系統與擴充應用程式的 Cortex-A5 ,能基於 Linux 系統開發更複雜的應用內容如家庭物聯網控制器等。
Arm 現在的模式,或許有些像是亞馬遜從書局一舉成為電商霸主甚至跨足數位多媒體出版以及人工智慧的領域,回歸到最終,亞馬遜以賣書為出發點打造了電商,透過電商建構增加了品項,同時導入數據分析推測消費者喜好並提供更精確的搜尋與推薦,又利用 Echo 結合人工智慧助其推廣多媒體內容與提供更便捷的購物管道,現在的 Arm 也藉由從生態鏈、軟體、安全性到管理等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套裝,作為助其推廣硬體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