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 Sony 的影音產品較前十年積極許多,而作為主流的 A 系列機種也成為一年一小改、兩年一大改的產品策略,如今的 Walkman NW-A50 ,就是一次較大改版的產品,除了延續至 Walkman A40 的機能,也再框體設計進化,同時提供藍牙接收模式。
Walkman NW-A50 的設計風格雖延續自 Walkman NW-A30 的設計,然而為了操作性與提升音質,在看不到的地方進行改善;首先 A50 的外殼採用與高階機種 NW-ZX300 相近的鋁合金切割工法製造,這也為 A50 帶來更好的接地性能與隔離性,就音質而言甚至也影響聲音的清晰度與低頻的質感,同時框體也有較先前機種更好的強度。
另外,機身側面的按鍵設計也重新調整,除了由原本偏長方體的設計改以圓潤化之外,播放控制改成獨立的三顆按鍵,對於放在口袋中盲按也較 A30 與 A40 更為直覺;當然配色部分也加入今年秋冬流行的色系,也是這款鎖定主流市場的音樂播放機在設計上的變化,至於基本功能方面, A50 保留 A 系列的 FM 收聽功能,與支援 5Pin 型降噪耳機的功能。
在主電路的設計部分,大致上承襲 A40 系列的規劃,此次並未如 A30 到 A40 重新調配 IC 與內部走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內部的焊料使用音響級的無鉛焊料之外,還在電池到主機板採用含金的焊料,並標榜重複調配含金比例,使聲音達到調音師心中的理想境界。
A50 也搭載了 DSEE HX 的音質還原技術,不過標榜結合 AI 帶來更好的音質還原效果,借由深度學習技術針對不同的音樂類型與藍本,在進行音樂強化時,透過這些先行經過 AI 學習建立的模型進行音訊強化,不過 A50 並未具備學習能力,僅具備借由 AI 模型的推論功能,但相較之下較過去在音質還原能夠更合乎音樂類型的特性。
除了也具備 A40 的 USB DAC 模式(當然同樣可反向成為手機的 DAC 使用)以外, Walkman 還加入兩項重要的新功能,其一是藍牙接收模式,這項功能可讓 A50 搖身一變,成為藍牙無線 DAC 使用,也彌補 Walkman 現在使用的嵌入式系統無法安裝 app 或是透過 WiFi 讀取網路硬碟的缺憾,如此一來可透過手機使用串流服務,再透過藍牙搭配 A50 進行播放。
除了能在藍牙接收模式開啟如 DSEE HX 等音訊強化或是 EQ 調教之外, A50 的藍牙接收模式除標準的藍牙 SBC 模式之外,亦可透過 LDAC 協定提供更好的原始音質來源,目前 LDAC 在多數搭載 Android 8 以上系統的 Android 中高階機都可搭配使用,當然 Sony 自家的 Xperia 系列旗艦手機也多支援 LDAC 。
另一個 A50 所搭載的特色是自旗艦型可攜播放基 DMP-Z1 率先導入的黑膠音質模擬模式,透過這項功能能夠以 DSP 演算法,為現在的數位音樂染上些許的類比味,不過考慮到產品定位, A50 的黑膠模擬模式只有開與關,並不像 ZX 或是 WM 系列具備可選擇的唱畢、唱盤等特性的模擬。
雖是定位在主流的音樂播放機,也不像 ZX300 有著音響電容、平衡輸出模式,不過經過多次演進的 A50 仍為聆聽音樂這件大事帶來相當愉悅的使用體驗,當搭配筆者習慣的 Westone UM30 Pro ,可感受到比起 A40 有長足的提升感,尤其低頻的質感表現緊實許多,聲音的表現也更為乾淨。
雖然筆者習慣是以開啟 Clear Audio+ 方式進行聆聽,不過這次新增了黑膠音質模擬模式,也讓筆者覺得應該一試,當然一關閉 Clear Audio+ 之後,原本的鮮活感有些打折,但在接連開啟黑膠音質模擬、 DC 相位器等功能之後,呈現與 Clear Audio+ 不同的厚重感,聲音較為飽滿,比較開啟與關閉黑膠音質模擬,能夠感受出些許更具類比音樂般的溫厚感。
在當前音樂播放機的市場也邁入戰國時代,不少萬元級的播放機規格、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然而回歸到播放機對於使用者的意義,到底需要的是強大的驅動力?漂亮的規格用料?或是讓人愉悅的使用體驗?或者通通都想要?當然一分錢一分貨,每個人對於追求的本質也不同,像是筆者最終考慮音質、驅動力與可攜性的平衡還是選了更進階的 Walkman NW-ZX300 。
但對於想要一款好攜帶,音質較一般手機更好,同時也希望能夠作為手機聆聽音樂的延伸配件, A50 除了基礎音質的強化,也加入便利的藍牙接收模式,同時藉黑膠音質模擬功能,為數位聲音帶來復古的氛圍, Walkman A50 不以浮誇的規格做為賣點,也不是為做而做,而是要讓喜愛音樂的人作為再度迷上美妙的音樂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