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 8 月,筆者曾帶著 Lomograph 的 Daguerreotype Achromat 2.9/64 Art Lens 搭配 Pentax K1 當成旅遊紀錄的鏡頭,而在前一趟出差的計畫時,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想到先前從朋友手中借了一台日文機的 Pentax Q7 ,想到現在高階智慧手機的感光元件也已經達到 1/1.7 吋的水準,就決定嘗試重溫當時隨身機還有優勢的時代,以 Q7 做為出差之於的旅行紀錄。
Pentax Q7 上市至今已經 4 年左右,距離第一世代的 Q 兩年,感光元件從 1/2.3 吋提升到 1/1.7 吋,不過當時最小可交換鏡頭系統的頭銜已經被 Panasonic GM1 奪走,在當時也不太算得上有優勢的機種;而筆者為了進一步整死自己,多半的拍攝場合是搭配 03 魚眼鏡、 04 廣角 LOMO 鏡拍攝。
01 定焦鏡的畫質其實不差
其實若是搭配 01 定焦鏡, Q7 的畫質、解像力相較現在的智慧手機還是有優勢的,不過換成主要以樂趣為主的 03 與 04 鏡頭,使用起來就有些自虐,因為這些鏡頭並未具備光圈與鏡間快門,同時僅有純手動以及相當鬆的對焦阻尼,更不用說這幾顆鏡頭的解像力一般,使用局部放大對焦還是經常思索是否有成功對焦,結果還是不少照片未成功合焦。
03 魚眼鏡的優點就在於誇張的變形,可為題材增添樂趣,同時這樣的組合也比傳統相機的魚眼鏡頭便宜,不過解像力就沒辦法了;至於 04 廣角鏡就有些尷尬,焦段並非真的很廣,但卻有比當前智慧手機更離譜的變形。
不過當智慧手機發展到今日的境界,更可感受傳統數位相機在電子機能方面的劣勢,現在的智慧手機具備先進的場景分析,測光、曝光、白平衡等也比起 Q7 來的精準,更不用說夜拍的多張疊合、電子降噪等能力也更好。
不過重新拾回 Q7 ,雖然在使用的體驗更為辛苦,畢竟缺乏電子觀景窗的握持不穩定性,還有可能被指甲碰到就跑焦的對焦環,常常在認為已經對好焦但拍攝後發現未合焦的狀況,雖說這些未成功合焦的照片也有些許趣味性,但筆者還是盡量以拍攝準焦的照片為目的。
另外,也由於 Q7 原本電子系統在當代就不算太先進,依照情況以手動方式控制曝光也是基本,否則在一些高反差情境就會有過曝或是曝光不足的情況。同時, 03 與 04 抗曜光能力也不盡理想,雖在一些情境可藉此營造效果,不過逆光的情況下還是不太建議直接與強光抗衡。
雖然說,使用現在中高階機種拍攝的影像品質並不會比較差,甚至在細節資訊表現也因為智慧手機的後處理更為細緻,不過數位相機的操作感還是很難以言喻的便利,但 Q7 多少因為機身空間配置的關係,要正確按到按鍵比預期的麻煩一點就是,不過用回四年前體驗過的 Q7 ,做為若僅以廣角取景,使用手機其實更方便的時代,忽然有一種獨有的樂趣。